帖子标题 | 作者 | |
---|---|---|
888,a15-b7)接着稍微白话翻译和解释一下,在《大般若经》中,佛陀说:「善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最初发心行菩萨道开始修学静虑波罗蜜时,是要以一切种智相应的作意来修学各种禅定的!」这意思是说菩萨修定不是为了得到定境,而是为了将来能获得一切种智,也就是摄受众生累积福德并且得到一切智慧!接着佛陀说:「菩萨摩诃萨眼睛看见色尘以后,也不执取诸相,不执取各种好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声闻罗汉不能够亲证如来藏,故彼之精进只能够成就阿罗汉道,而非是精进波罗密,并且,若无法亲证如来藏,也就无法明心,无法明心见道,就无法于见道之后之修道,更无法成就佛果;同时,也因为乐于声闻法而无大悲心,亦无亲证如来藏之明心般若智慧,所以无法摄受、无法住持佛陀,故无法成就真实之精进波罗密(以如来藏摄受、住持、摄受众生是一切大愿之依归,当精进修之,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上一节中,说到阿罗汉与菩萨的重大的差异:阿罗汉所断的是一念无明,若是利根精进者,一生便可取证阿罗汉者而解脱生死,菩萨则不同,菩萨要在三大阿僧胝劫中努力摄受众生、护持正法,在度他的过程中而成就自就,如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双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而成就佛果。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快速地摄受众生,就是快速地累积自己的佛国净土。而要摄受众生就必须慈悲众生,与众生结善法缘,不瞋恚、不悭吝、不憍慢,救度众生永无止境。那就应该从根本上修悲心,而以悲心为生因来发起菩提心,懂得生因之后,再来使了因成就。那《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就应善生菩萨的请问,开示了三十几种生起悲心的因缘。这大致上可以归纳为《华严经》世尊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菩萨戒中也有许多的戒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生,否则就是犯戒,像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中,甚至不将杀盗淫放在重戒里面,而是将自赞毁他、故悭、故瞋、谤菩萨列为重戒。这也正是告诉菩萨们必须要善摄受众生,不能毁坏与众生之间的善缘,把这一个当作是最重要的戒律。因为,万法由如来藏生,三界由众生的如来藏所共成,成佛得要在众生的身上才能成就,不是自己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一些独觉声闻人,最多只是在未舍报之前度化一些有限的有情,而且只能传授解脱道的法;舍报以后,他们也许生到欲界天,也许就不再回到人间;那对于众生到底有何等的利益呢?反观菩萨则不然,若是一位心得决定的菩萨,也就是说,他于继续修学佛菩提道法他已经不会再动摇,从短期上看,他虽然可能没有办法给众生殊胜的法益,因为也许他是刚刚发菩提心,而且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道修习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而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可以说没有不慈悲众生,并且努力不懈救护众生,而能成就佛国净土的。四宏誓愿中说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看释迦世尊怎么告诉我们祂过去生行菩萨道的事迹。世尊在《贤愚经》中对阿难尊者的开示说: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之前,在这南阎浮提洲有一个大国,国王名叫慈力,他统领了南阎浮提洲八万四千个小国 | 三摩地 2018-07-23 |
|
」根本大论圣弥勒菩萨说:在种种摄受众生的事项中,以爱语来和众生同事利行所获得的效果是最殊胜的。如果布施时却不能以爱语施,那这种布施已失去摄受众生的功德,虽有福德却也打了很大的折扣。因为众生的我慢(表现在自尊心上面)都很炽盛,我们要摄受对方,当然不能和对方一样落入我慢中。因此平实导师说,我们跟众生面对面交谈时,以及在网路上跟别人对话或作佛法布施时,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此皆因须菩提脾气大、易起嗔的习气故,众生不喜乐与之亲近,须菩提亦不喜与众生亲近,故其众生缘不好,所以摄受众生的功德就会大为减损,故其成佛的时间就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方能成就。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须菩提因嗔恚习气故,摄受的众生就相对有限;摄受众生要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诸摄事法中又以爱语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故诸大菩萨多示现在家相,以此自利利他之菩萨行来摄受众生、摄受佛土。 (原标题:诸大菩萨为何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举出这些经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在说菩萨成佛就是要摄受众生,希望众生也能走向佛道。菩萨道有四摄法,除了布施之外还要爱语、利行和跟众生同事。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第229--230页中开示:四摄法是依佛世时天竺的状况来说。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要利益众生,首先是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出来弘法,是法施;从来不收人家钱财纳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完了,再问他:你能持斋戒吗?所谓斋戒就是八关斋戒或是持五戒。如果他觉得持受五戒有困难,那么也可以选择定期持八关斋戒,所以就可以问他说: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你做得到吗?他如果说可以,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八关斋戒的内容,然后要求他说:你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在成佛之道的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龙树菩萨曾经在《大智度论》中说:为庄严佛土,教化众生。(《大智度论》卷6)平实导师也因此常常教导大众说: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而摄受众生当然是要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菩萨四摄法去摄受。而这四摄法中,又以爱语最为第一;要以爱语来行布施,以爱语来利益众生,以爱语来行同事行等等。而我们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说,有一些众生在修行外道法的时候,因为他过去生有熏习过佛法,虽然有隔阴之迷,一时还没有办法相应;但因为已经具足了对大乘佛法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所以当看到或者听到外道典籍当中的说法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和事实颠倒的邪说;因此,就会心中不乐,知道这些邪说会误导众生;有的人就因为这样,发起了菩提心,希望能够以来摄受众生,想要让大家都能够住在如理作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快速地摄受众生,就是快速地累积自己的佛国净土。而要摄受众生就必须慈悲众生,与众生结善法缘,不瞋恚、不悭吝、不憍慢,救度众生永无止境。那就应该从根本上修悲心,而以悲心为生因来发起菩提心,懂得生因之后,再来使了因成就。那《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就应善生菩萨的请问,开示了三十几种生起悲心的因缘。这大致上可以归纳为《华严经》世尊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譬如说,有一些众生在修行外道法的时候,因为他过去生有熏习过佛法,虽然有隔阴之迷,一时还没有办法相应;但因为已经具足了对大乘佛法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所以当看到或者听到外道典籍当中的说法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和事实颠倒的邪说;因此,就会心中不乐,知道这些邪说会误导众生;有的人就因为这样,发起了菩提心,希望能够以正法来摄受众生,想要让大家都能够住在如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想要真正的怜愍众生,你得要有种种方便来摄受众生;若无方便摄受众生,就无法成就净土。就像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的纯净净土,也是从怜愍众生而得的。又像释迦牟尼佛有四种净土来摄受众生,这也是从怜愍众生而成就的,所以怜愍众生就是摄取净土的基础。这四件事是菩萨在修学佛菩提的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情,因为佛国净土的成就,要靠自身及所度众生的如来藏来共同变现、不是单靠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学佛人,偶尔坐个半个小时便罢了,可是因为追求一定要练到一念不生的错误见解会让学佛人一生过半的时间都耗在上,怕分心和失去刚才好不容易得到的定境而不愿意去接触和摄受众生。佛都是生生世世利益众生而成就的,从来没有见过每天坐在上成就的。说到导演袁振洋先生,他真的是很有佛缘。拍这部电影后有去出家,后来怎样就不晓得了。末学猜测他出家后会觉得失望的可能性比较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说,以佛法摄受众生的角度来看,若菩萨有贪爱之心,对摄受众生来说并不能算是烦恼;倒是对众生起了瞋恚之心而触恼了众生,使众生因畏惧瞋恚的缘故而远离佛法的修习,无法安置众生于佛法中,无法摄受众生;菩萨若不能摄受众生,就是不能摄受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进而妨碍佛道的修成,这才是菩萨道行者的烦恼。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来在经中教示,贪欲的烦恼虽然难断,即使犯下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