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导读一位菩萨的部落格【春娇与志明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而这篇刚好讲到好好对待身边的人就能轻松赚取大福德!因为父母就是报恩田,佛陀说过孝养父母福德等同于供佛!我们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那摄受众生就是累世以来不断地跟父母师长、兄弟姊妹、夫妻子女、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们广结善缘与接引他们往佛道迈进!因为跟他们结善缘之后,他们未来世遇到我们就会很欢喜,乃至会 | admin 2020-02-21 |
|
所以在佛《本生经》中大部分的章节,都是记录了世尊过去无量生中是如何地摄受众生。 例如在第457卷中说到: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竹林精舍结夏安居,当时教团里发生了提婆达多分裂僧团的事情,世尊对此生起了大慈悲心,怜悯提婆达多所犯下的可怕的行为而说了过去的事情:在过去波罗奈城,在梵王统治的时期,世尊当时是大象之王,它在山岭里统领着八万头的大象,在茂密的大山里 | admin 2020-02-21 |
|
那大部分,尤其是年轻的师兄师姐,需要在世间法上去奋斗,也不用自怨自艾,末学有看到很多世间福报很大的菩萨,他们在世间法上历练后,有很强的善巧方便去和众生互动----应对众生的困扰,烦恼,可以实用有效的安抚,分享,也通过答疑解惑的机缘,摄受众生。在护持正法上,也是勇猛而有智慧,末学随喜赞叹。所以呢,无论您是何种情况,都是可以通过正见正行而增长道业的,今天我 | admin 2020-02-21 |
|
因为祂对于这些能够忍受的原因,所以这一生能够示现佛果,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在这样痛苦的世界----众生种种糟蹋违逆,乃至于说种种受用不足、乃至于寿命短少的世界、百岁的世界----成就佛果,来摄受众生,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本愿的时候,并没有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而愿意来行忍辱行,所以能够在这世界形成这堪忍的世界,就是可以在当初在无佛的世界,可以随意化现忍辱仙人,以种种忍 | admin 2020-02-21 |
|
当然这句话也是方便说,因为十方菩萨、诸佛都是一样会继续摄受众生,只是说有的众生缘还没有到。这时候宝海梵志又说:甚至是犯下五逆十恶的这些有情,我都要来帮忙他们,然后让他们可以快速成佛。经典中说有多快速呢?是经过两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而且他要让这些成佛的有情----根本就是几乎是无药可救的人、或是说一阐提的众生、或是说和佛法中难有因缘的众生----都可以比他 | admin 2020-02-21 |
|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常常思惟: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乐于修忍辱行,而他的容貌也一定是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任何人见了他都欢喜,并且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样就可以摄受众生,也同时可以摄受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更进一步来说,当众生无理辱骂我们时,我们冷眼旁观,看对方像不像是一个正在发狂的愚痴人呢?当他气得跳脚大声吆喝时,真的就跟疯子一样,你就当 | admin 2020-02-21 |
|
因为菩萨对众生打骂、起瞋,众生会远离菩萨,使得菩萨无法摄受众生。既然无法摄受众生,菩萨无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使得菩萨成佛会很慢,所以在《妙法莲华经》曾记载着脾气比较大的须菩提,成佛比其他的师兄弟慢很多;反而是贪爱众生,护念众生的阿难成佛最快。既然菩萨不会对众生打骂、起瞋,更何况是恼害众生。又菩萨看见众生应该起爱念心,因为一切众生都曾经是菩萨的 | admin 2020-02-21 |
|
这真是长久到难以计算的时劫呢!这主要都是因为须菩提的脾气很大,有容易起瞋的习气,所以众生都很害怕亲近他;须菩提也是同样不喜欢和众生亲近,所以他和众生之间的缘很不好,因此摄受众生的数量以及功德,也就会因此大为减损,而使得他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才能成就佛道。这是因为成佛之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就是在摄受佛土,须菩提因 | admin 2020-02-21 |
|
诸地菩萨不会在心里起一个念说:我现在是全球最棒的!他不会这样想,即使是为了显示正法而说全球只有他的法才是最胜妙的,但是他心中也不会有高慢存在,一切都只是为了摄受众生而说。他总是拿上面的佛和大菩萨来比,就觉得:自己的修证实在是很差!很差!要到何时才能成佛?何时才能像十地、等觉菩萨那样的证量呢?他们都是这样想的,从来不会拿下面的人来比较,所以也就没有高 | admin 2020-02-21 |
|
这里就是在强调菩萨要能够摄受众生,即使是破戒的恶人,也是在摄受的范围之内。因为破戒的恶人也是有因缘才会这样,也许是被恶知识所误导,他们也是急需要菩萨救护的,何况菩萨早已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由这里,我们也会联想到,在《悲华经》卷6中开示释迦世尊的大愿之一为:“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愿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诸邪道,登 | admin 2020-02-20 |
|
”因为菩萨有种种根器的差异,也有种种相应的无明烦恼,修证上也有种种层次的差别,因此需要以种种善法来摄受众生;包括以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来接引初学佛者;乃至以三十七道品、各种三昧、六度法门等,来教导各类有缘佛子,这样才能摄受广大佛土,也才能吻合菩萨三聚净戒的摄善法戒,也就是应修学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学。菩萨因为这样的关系,就能够快速庄严菩提 | admin 2020-02-20 |
|
另外对于瞋恚重者修慈悯观,瞋恚重就是对于众生,在摄受众生的过程里面,有违逆的境界就不能安忍,不能安忍就会起瞋,所以佛陀说,瞋恚重者应该要修慈悯观,对于众生要修慈悯,以种种的法要来修慈悯,让他能够对治瞋恚的烦恼、瞋恚的这个习气。多愚痴者要修缘起观、因缘观,也就是对于这种法义上,没办法去了解的这样的一个弟子众,让他修缘起观、因缘观,透过因缘辗转发起的过 | admin 2020-02-20 |
|
菩萨摩诃萨在世间以及许许多多的地方,来摄受众生的时候,往往是先用财施。因为财物的布施可以使众生不虞匮乏,这时候就方便,就可以让他们可以在现场再听闻佛法的一些简单意旨,最后而有因缘可以在佛法中作三归依。所以这点是菩萨摩诃萨在世间上,必须要作的一个方便,并不是说钱财本身就是不好。所以透过这样的方便,这个是十方世界的菩萨,往往都是如此来行这个佛菩提道。所 | admin 2020-02-20 |
|
因为有些人,他认为某件事情是一定要这么做,然后不这么做就如何,即使是这样,我们站在世间法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口气就应该温和,不需要说自己坚持一定要如此做,然后就是摆明跟你唱反调,这样就失去摄受众生的重大的一个目的了,因为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要摄受众生。虽然当事者可能并不知道过去生他也是在菩萨行的一个行列之中,但是这一生既然已经亲近于 | admin 2020-02-20 |
|
菩萨修行的法门当中,以四摄六度来看,布施这个法,无论在摄受众生的方便善巧,或者修学能度过生死到彼岸的法门,都是最先要去实践布施这件事。次法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三论内容,诸佛说法度众,也是先从布施来开始教导弟子。《大智度论》中说:一切诸佛说法时,檀波罗蜜为初门。如经中说:佛常初为众生说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五欲味。先说世间苦恼、道德利益,后为说 | admin 2020-02-20 |
|
又菩萨证悟了,他会发现自己所亲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实就是二乘人所证的无余涅槃的本际,知道现今的当下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又何必像二乘人一样,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呢!菩萨了知这个道理以后,于舍寿后当然不会入无余涅槃,就算是菩萨能够成就慧解脱的证量,可是菩萨还是不会入无余涅槃,故意留一分极微细的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在无生法忍上用心 | admin 2020-02-20 |
|
有了大慈、大悲的大愿,加上无央数劫的摄受众生之行,当然成就的国土,是如此清净庄严而且无比胜妙广大的。如《佛说无量寿经》卷1中的开示:“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意思是说只要以至诚心,一心精勤,积功累德,即使是非 | admin 2020-02-20 |
|
只是,虽然诸佛菩萨没有一刻不想摄受众生,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 | admin 2020-02-20 |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一些独觉声闻人,最多只是在未舍报之前度化一些有限的有情,而且只能传授解脱道的法;舍报以后,他们也许生到欲界天,也许就不再回到人间;那对于众生到底有何等的利益呢?反观菩萨则不然,若是一位心得决定的菩萨,也就是说,他于继续修学佛菩提道法他已经不会再动摇,从短期上看,他虽然可能没有办法给众生殊胜的法益,因为也许他是刚刚发菩提心,而且还 | admin 2020-02-19 |
|
而且也因为这样,菩萨才能够成就三十二相业;而且也因为这样,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佛土----因为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了佛土。(------《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第049集无尽灯法门>正礼老师)菩萨为正法、为求智慧,舍身燃灯供养佛在《菩萨本行经》曾开示:自己在过去无量劫以前,于无佛时代,为求佛法、为求智慧,愿意割自身一千处当油灯来供养外道的启示。佛开示在过去无量劫以前,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