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神通在佛教中是存在的,有时为了摄受众生也是必要的。佛教它并不是不重视神通,神通在佛道修学中有它的必要性,但却不是修学的究竟目标;而且要有智慧与禅定的基础,再来修学神通,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不会为鬼神所利用而障碍了佛道的修学。我们常会在经典中看到,佛菩萨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以其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比如说在《妙法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 三摩地

2018-07-22

只是,虽然诸佛菩萨没有一刻不想摄受众生,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 三摩地

2018-07-22

在菩萨道中就是不停地利乐众生、摄受众生迈向佛道,而在利乐众生的同时自己顺便得到解脱,因此解脱道在菩萨道中也是副产品,可以顺便得到的!所以学佛当菩萨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快乐、解脱自在,福德也会越来越好!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佛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在成佛之道的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龙树菩萨曾经在《大智度论》中说:为庄严佛土,教化众生。(《大智度论》卷6)平实导师也因此常常教导大众说: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而摄受众生当然是要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菩萨四摄法去摄受。而这四摄法中,又以爱语最为第一;要以爱语来行布施,以爱语来利益众生,以爱语来行同事行等等。而我们在 三摩地

2018-07-22

接着说,自己教化众生时,应该先要使自己的烦恼轻薄、轻微,脾气就比较小,就容易摄受众生。既然教导学人要烦恼轻薄,自己却是烦恼厚重,又如何能教导众生离烦恼呢?但是末法时代,不是大家都像我这样的!末法时代会有一种善知识,他尽管脾气蛮大的,也喜欢人家供养他,但他是真的善知识,只是难得遇见这种菩萨。你们未来世如果没有遇到我这种人(没什么脾气,也不贪求人家供养 三摩地

2018-07-22

诸地菩萨不会在心中起一个念说:“现在全球我最棒!”他不会这样想,即使为了显示正法而说全球只有他的法才是最胜妙的,但是心中也不会有高慢,只是为了摄受众生而说。他总是拿上面的佛、菩萨来比:“自己的修证真的很差!很差!要到何时才能成佛?何时才能像十地、等觉菩萨们那样?”他们都是这样想的,从来不会拿下面的人来比较,所以就没有高慢可说,因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罣碍心、摄受众生。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 三摩地

2018-07-22

第六种众智,指的就是善于以四摄法摄受众生的智慧。第七种根智,指的就是要善于了知众生善根、不善根、信根、利根、钝根、有漏根,这样种种的轻重;以及说这个众生是可调伏,或不可调伏等差别的智慧。第八种就是分别智,指的就是要善于分别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生死过失的染污法、没有生死过失的清白法、何者是能灭如来的相似像法、何者是能住持如来的真实佛法,等分别诸法的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完了,再问他:你能持斋戒吗?所谓斋戒就是八关斋戒或是持五戒。如果他觉得持受五戒有困难,那么也可以选择定期持八关斋戒,所以就可以问他说: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你做得到吗?他如果说可以,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八关斋戒的内容,然后要求他说:你已经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完了,再问他:你能持斋戒吗?所谓斋戒就是八关斋戒或是持五戒。如果他觉得持受五戒有困难,那么也可以选择定期持八关斋戒,所以就可以问他说: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你做得到吗?他如果说可以,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八关斋戒的内容,然后要求他说:你已经 三摩地

2018-07-22

原来阿阇世王是一位早就发大菩提心的菩萨,他今生所造的罪业,都只是配合佛陀演出一场无生大戏,来摄受众生进入佛道罢了。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当中,也为我们开示说:【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佛陀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要努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所谓 三摩地

2018-07-22

在《瑜伽师地论》〈摄受品〉当中,弥勒菩萨曾经谈到,大菩萨在修一切行的时候,有六种善于摄受众生的方式;其中谈到第二种“增上摄受”的时候,就有提到,当菩萨身为国王的时候要如何摄受所管辖的臣民。论中的意旨大略是这样说的:如果身为国王的时候,不应该加诸苦痛在子民的身上,也不应该断除他们的性命,应该要远离刑罚;以正确的道理以及方法来教化他们,并且要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挂碍心、摄受众生。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有一些众生在修行外道法的时候,因为他过去生有熏习过佛法,虽然有隔阴之迷,一时还没有办法相应;但因为已经具足了对大乘佛法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所以当看到或者听到外道典籍当中的说法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和事实颠倒的邪说;因此,就会心中不乐,知道这些邪说会误导众生;有的人就因为这样,发起了菩提心,希望能够以来摄受众生,想要让大家都能够住在如理作意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有一些众生在修行外道法的时候,因为他过去生有熏习过佛法,虽然有隔阴之迷,一时还没有办法相应;但因为已经具足了对大乘佛法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所以当看到或者听到外道典籍当中的说法的时候,就知道这是和事实颠倒的邪说;因此,就会心中不乐,知道这些邪说会误导众生;有的人就因为这样,发起了菩提心,希望能够以来摄受众生,想要让大家都能够住在如理作意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大家都应该离开爱见大悲,对什么环境、什么待遇都无所谓,只要能利乐众生、摄受众生来摄取佛土,何必起爱而执着?佛交代了,你就去做;下辈子要去哪里度众也都没意见,不必一定要在这个地球上;娑婆世界还有很多星球,不然也有他方世界,因为释迦世尊并不是只有在这个娑婆世界度众而已;《阿含经》里面有说,祂还在其他很多世界度众生;那些世界众生需要你,你就去,别被爱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他心中总是想着:应该如何教导众生离苦得乐呢?应该如何教导众生出离六道轮回的痛苦呢?应该如何摄受众生进入佛菩提道中修行呢?由于这个阶位的菩萨,心心念念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总是以欢喜心来接引众生、来摄受众生;因此,初行位的菩萨就称为欢喜行的菩萨。接下来继续说明二行位。《楞严经》卷八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所谓饶益行意思是说,菩萨的所作所为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普贤行,有一个部分就是福德庄严的资粮修集;佛乃是两足尊,福德庄严具足、智慧庄严具足,都由因地摄受众生而成就的。摄受众生就是摄受未来成佛时的佛土,这个部分在《维摩诘经》的时候曾作许多解说。同样的,这个部分乃是要以转依如来藏的体性为主,才能无私、无惧的摧邪显正,救护一切学人远离蕴处界我等众生相;如来藏犹如金刚一般,所以十迴向位又叫做十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看到说,象地藏王菩萨,祂就能够响应说前面所提到的:其他宗教为什么不愿在地狱这个业道中来摄受众生?地藏王菩萨本身,在《华严经》部里面祂就是佛。在述说诸菩萨的这种本怀的时候,《华严经》中有一分,那也有列为经典来提到说,有十个佛刹及非常多的微尘数的这些诸佛,就是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你把它变成微尘,然后这样来数,这样的数量有那么多那么多,祂们 三摩地

2018-07-21

557,a29-b3)所以如果今日于此网站,则当方便解说大乘法义,不当以为一切新学菩萨就不为之说,而犯了「自毁伤」的过失,自失信解之利益!是以法无定法,当方便说之!如果于其它网站,无有护持正法之版主,则当视其情形,不当直接为说,以此大乘正法本自难信!或可交流其版主,做些方便,不必直接贴文!然若是不畏惧大乘甚深法义者,定要上得前来此网站演说恶法,则大众菩萨于此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