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四节从无相忆念拜佛到无相念佛之十种修学次第一、每天早晨及晚上各用十至二十分钟时间来拜佛,依本章第三节所解说的方法来练习无相忆念拜佛。拜时不唱念圣号,亦不在心中出现圣号的声音或文字,只要在心中忆念佛菩萨、想念佛菩萨,专注于一尊佛菩萨。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形像、而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忆念那一尊佛菩萨,明明白白地知道在拜 三摩地

2018-07-20

此时亦可看话头;但应仅止于尝试一至二次即可,仍应以无相念佛及无相忆念拜佛继续增强工夫至第九或第十阶段成功后,再转回参禅之路。此因无相拜佛念佛,具有佛菩萨之加持力及自己对佛菩萨之信心,故较易安住于无相念佛之净念中,而能都摄六根。但参禅看话头则不然:参禅是自力法门,依赖佛菩萨之加持者较少(事实上亦有加持,而以自力为多,行者悟见自性时自知),所信者是自心 三摩地

2018-07-20

而且念佛常常要拜佛,一面拜佛一面唱忏悔偈,每天忏悔。我们常发现很多念佛人,一面拜佛一面掉眼泪,慢心在念佛拜佛中不停地消除掉。念佛也会使人开始远离恶缘,不遭横难,学佛的障碍会开始减少,这是念佛的第三个好处---现世得利。------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三节现世得利> (原标题:念佛的现世利益) 三摩地

2018-07-20

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乃至此世造作了很多的过失,有的时候有许多微细的戒罪并未灭尽;但是,透过行者至诚心地忆佛、念佛、拜忏、拜佛乃至观想念佛等,用功精进的过程当中,辅以自己惭愧心所的善心发起,加以忏悔过往一切罪业的发露,立誓愿永不复作;这样感应了诸佛菩萨现前,或现光明,或见光明,或佛摩顶放光,闻到异香等等,来灭除这个众生的戒罪。这也是常见到念佛人或 三摩地

2018-07-20

若配合拜佛,效果会更佳。拜佛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要慢之又慢,如同电影的慢镜头,起初约一分钟一拜,随着功夫的深入会越拜越慢。经拜佛的训练,忆佛之念在行住坐卧中会一直持续,不易丢失。学人久修念佛三昧而忆佛之念不能持续,多是因为拜佛的功夫不足。念佛人修念佛圆通法门,若能净念相继,必会于因缘成熟之时生起疑情,参究念佛者是谁。此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不 三摩地

2018-07-20

以无相拜佛为例,学佛人若依于无相忆佛、拜佛,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会依着习性自然地进入妄想纷飞中,可能要飞个五分钟、十分钟才发现,这时就再提一下忆佛念,专注在忆佛的净念当中;这样来来去去,渐渐地就舍离了对五尘的攀缘,而能够收摄心识安住在忆佛的念上。定 三摩地

2018-07-20

一般来说,喜欢打坐修习的人,他对于外境的敏感性会比较大,容易起瞋,因为自己一直想要入定,但是外境的影响很大,所以那时候就会落入瞋恼的计较当中;不同于第一种状况在于,第一种是被外境带着走,而这边说落入瞋恼的计较中,其实是落入了自己所相应的杂染心所法,而被自己的瞋恼系缚而起思惟,导致于无法安住于无相拜佛,或者无法安置于定境法尘中。当然,会引起内心散乱的 三摩地

2018-07-20

仅就礼佛时身体的形状来看,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在此暂且假名为(一)圆背拜佛功、(二)平背拜佛功。功字之义是指多次重复一套动作,因而成就某种结果。例如练舞功可能成就舞者色身、舞者生涯,练举重功可能成就举重色身、举重生涯,练作文功可能成就文者色身、文者生涯等等。本文只探讨二种拜佛功的特色及对色身的影响,不谈修行的成就。驼背之形成世间有好多人精进的修练驼背 三摩地

2018-07-20

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乃至此世造作了很多的过失,有的时候有许多微细的戒罪并未灭尽;但是,透过行者至诚心地忆佛、念佛、拜忏、拜佛乃至观想念佛等,用功精进的过程当中,辅以自己惭愧心所的善心发起,加以忏悔过往一切罪业的发露,立誓愿永不复作;这样感应了诸佛菩萨现前,或现光明,或见光明,或佛摩顶放光,闻到异香等等,来灭除这个众生的戒罪。这也是常见到念佛人或 三摩地

2018-07-20

末学最近有在念宝箧印陀罗尼,(因其可以消业障)导师的书中只提到建议念的咒语有:大悲咒、楞严咒、准提咒…想再请教jade师兄不知这陀罗尼在同修会中是不是可以念呢?末学叩谢感恩!jade99菩萨答:目前,会中只鼓励学人念诵佛教正觉同修会总持咒: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 三摩地

2018-07-20

1、问:我正在修学无相念佛和拜佛。所说的忆念成片是怎么回事?是必然现象吗?如果能做到成片时,是否就可以参禅了?还是一定要从拜一尊佛到多尊佛以后,才可开始参禅?还有,我早上要上班,时间很赶,有时间就多拜,没有时间就不拜了;在下班后再找时间拜佛一小时,这样可以吗?平时为了不丢掉忆念佛的念,尽量想着此一念。人变得不爱说话,总是若有所思似的。这样正常吗?答 三摩地

2018-07-20

一直以来无相拜佛功夫无法上手,是因遮障太多所致,后来发现这些遮障原来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执著引发现起。因执著自我,所以就以为觉知心我为真实,以为内我所、外我所乃至身心所及一切为真实,因执著自我存在而对一切我所知境界以为真实,导致对这些境界生起是否有违顺己意,又执著这些现象为真实导致生起种种遮障。后来就自己常常去观察十八界一切法缘起缘灭,观察这十八界一切 三摩地

2018-07-20

有一天,家中的同修心平气和的告诉我:如果我不想去讲堂上课没关系,但自己要时时忆佛念佛(同修为了让我随时提起忆佛的念,在流理台、计算机桌前都贴上了忆佛贴纸),最好也能学习无相忆念拜佛,无相念佛功夫若能成就,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自然提高。当下我很好奇:什么是无相拜佛?真有这么神吗?但愚痴的我,却又蹉跎了一段时日!直至今年,我翻开无相念佛一书时,深刻感 三摩地

2018-07-20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0

无相忆佛和拜佛,深层次的目的是使意根恒审思量于无相之忆佛念佛之境界,从而降服意根的攀援性。意根也名现识,转识。从广义上说,意根只要是在遍计所执,都是掉举,(令如来藏)流注染污业种(有漏有为法),令众生沉沦生死为业。如果时时能无相忆佛拜佛,则是精进而不放逸,即是一份清净意根令清净之善业种子(无漏有为法)在如来藏心中流注,决定趋向上品往生乃至究竟成佛也 三摩地

2018-07-20

有的人问我:不想拜佛是不是业障太重?第一个:我不知道你的内心是在想什么。第二个:你不能用业障来说明。因为我们一讲:这是业障,我们就可以对自己不负责任了。这是业障,好象跟自己无关了,还应该看看自己为什么这样。这个我帮不了你,只能是你自己观察自己。你得看看自己背后究竟是什么,哪些事牵挂着你。就好象每个人的有很多,不同的欲求它随着环境的不同会生起不同的欲 三摩地

2018-07-20

进言之,无相念佛一法,正是最好的工具,经由每日精进不辍的练习可以将意识心练到非常细,而越来越缓慢的拜佛动作,自可感受到色身之机械性,此对于断我见亦有极大之助益,所以修集动中定力千万不要轻忽。昨晚刚好有听说:某地有位师父要求学人,每天早晚练习无相忆念拜佛时,必须要将自己现在所处在无相念佛十个次第中的那个阶段之开示,先念一遍(最好是背下来)然后再开始拜 三摩地

2018-07-20

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求,如此地自我观察即是「观」。修习一段时日后,动中定力显现,才有能力于历缘对境中「观」自己之起心动念是否符合佛之教导。若有违背则辅以如理作意之思惟来修习。例如:末学于职场中时常遭遇同事之非难 三摩地

2018-07-20

若配合拜佛,效果会更佳。拜佛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要慢之又慢,如同电影的慢镜头,起初约一分钟一拜,随着功夫的深入会越拜越慢。经拜佛的训练,忆佛之念在行住坐卧中会一直持续,不易丢失。学人久修念佛三昧而忆佛之念不能持续,多是因为拜佛的功夫不足。念佛人修念佛圆通法门,若能净念相继,必会于因缘成熟之时生起疑情,参究念佛者是谁。此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不 三摩地

2018-07-20

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佛法: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府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云垃圾蒙蔽,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生理:低头时拉开颈椎各关节间隙,纠正颈椎,解除神经、血管、淋巴管及脑脊髓的压迫。2.为什么拜佛要头面贴地?佛法:彻底放下傲慢的烦恼和自私我执的妄念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