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禁取见、疑见;二果人又再进修,求断五下分结,向三果解脱境界迈进。三果所断五下分结者,首为二果时所未完全断尽之欲界五欲贪,谓薄地所残余之欲界五欲小小贪爱,是名欲贪永断。次为瞋结,谓于欲色界中之违逆境上所起之瞋心,亦已断除;此谓于违心之境虽犹于心中起微瞋,而不复现行——永不复生瞋之口行身行;当知 admin

2020-06-08

  五为痴结;谓阿罗汉观察无色界一切境界,悉皆虚妄不实,彼诸外道为求无色界境界而施设之种种禁,皆是妄想所成之法;众生对于涅盘之虚妄想,导致误认无色界境界为涅盘,故起无数虚妄不实之邪见;阿罗汉于如是无色界之种种愚痴,已断尽故,名为五上分结之痴结永断。如是五结永断故,名为阿罗汉、世间应供、杀贼、应仪。此是解脱道之修证。《甘露法雨》 admin

2020-06-08

  」------《佛说不增不减经》--------平实导师《生命实相之辨正》在学习菩萨的受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 admin

2020-06-08

  二地菩萨主要是修持波罗蜜多,于一切的微细都无所犯,这是二地的修行。二地满心才算是真持;诸位!你们常听到有人说:「我去受菩萨了,所以我现在持菩萨了。」对不起!你骗人!你这个叫做学,不叫持;二地满心开始才叫做持,在此以下都叫做学。二地修持法非常地严谨,行圆满,心地清净,然后在这过程当中还要再修学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当中也是法无我&m admin

2020-06-08

  出家的菩萨现了声闻相、受声闻还是菩萨僧;可是菩萨也有是现在家相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菩萨都是现在家相的。可是,菩萨所强调的是什么?实证,而不是在于说你是现声闻相,还是现在家相。因为菩萨所讲求的是实证的证量,以实证的证量来称为他是上位菩萨。那么,出家菩萨实质上来讲是,心已经出离世间了,已经依止于本来解脱的真实如来藏了,这个就是出家的实质。那么现声闻相 admin

2020-06-08

  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复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为优婆塞。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律悉得具足。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八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者,求有优婆塞 admin

2020-06-08

  因为在菩萨道五十二位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己还没有达到二地满心以前,都会因为烦恼习气没有断除,乃至因为自己不小心犯过失,因此会毁犯许多小小;这对于还在因地也就是二地未满心的菩萨来说,乃是在所难免的情形;但是一个正修佛道的菩萨,关键在于他是能够于事后如法忏悔,如法的补救自己的过失。这样不停的实践这些善净法,而在无量无数劫的菩萨道当中,就这样透过不停的学 admin

2020-06-08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58集应该要如何忏悔业障》张正圜老师惭、愧二法是属于七圣财当中的两个--信惭愧闻舍慧,就是信财、财、惭财、愧财、多闻财、舍心就是布施财,以及智慧财。这一个下品上生的这个菩萨他造作恶业,他没有惭愧,表示说:他没有惭财、愧财。这个世间凡夫因为惭、愧这两个法,在世间人来讲,觉得很丢脸;可是在佛法来讲它是善法,因为无惭无愧 admin

2020-06-08

  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跟禁取见;因为比较容易断,所以称为五利使。......思惑其实就是我执,也就是贪、瞋、痴、慢、疑;因为比较难断,所以称为五钝使。所以无始无明是所知障,一念无明是烦恼障。断尽一念无明,可以让众生出离三界;但是无始无明并不障碍众生出离三界,只障碍众生成佛。所以阿罗汉不曾打破无始无明,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他只是断掉一念无明 admin

2020-06-08

  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跟禁取见;因为比较容易断,所以称为五利使。身我见就是误将五蕴身的全部、或一蕴、或一蕴的一部分,当作真实我的见解。边见就是断见或常见。什么是断见呢?就例如唯物论的人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就像刀子和锋利一样,刀之所以锋利,是因为有刀子存在;刀子坏了,锋利就不存在了;所以就误以为色身死了,人心也就坏了、没了,这就叫 admin

2020-06-08

  诸智有几种?几众生性?-----《楞伽经》疏:智慧总有二类: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外道亦言得离生死,永恒不灭,而实未解出世间智。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 admin

2020-06-08

  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和合有两种意义:(一)理和,同证择灭理故。(二)事和,具有六种:(1)和同修。即对于所受的法,善护受持,无杂无秽,称赞不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admin

2020-06-08

  所谓五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后一种称为遮。性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为遮止我们不去犯。酒能乱性,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罪有二种:一者罪,二者性罪。但是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 admin

2020-06-08

  所谓五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后一种称为遮。性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为遮止我们不去犯。酒能乱性,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罪有二种:一者罪,二者性罪。但是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 admin

2020-06-08

  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罪;不受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 admin

2020-06-08

  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罪;不受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 admin

2020-06-08

  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可以开智慧,持可以增进福德,持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障道。--------《三乘菩提系列讲座》 admin

2020-06-08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经讲记》第八辑当中有更详细开示:业是如何来的?如何是业障?并且当中开示往世与今世的差异,无记业以及有记业中善恶品的差别,说明身口意行对于业与道之影响,作罪与无作罪之间的差别,净果、杂果……等诸多有关的法义,欲发心成就佛道者,务必对于业、道……等种种法义了知清楚,此处篇幅有限,不便一一说明,请各位菩萨至全省 admin

2020-06-08

  ---------平实导师《优婆塞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这五浊的内涵是什么呢?又为什么世界会有五浊呢?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尊者开示:“众生本有而不曾有生的澄湛圆满、微妙觉明的真实心如来藏,由于掺入了犹如尘土的四大、见惑、思惑、尘沙惑的烦恼,而抽出了一部分能见色、能闻声、能觉触、能观察诸法等六种功能,然后从这最初分成的六种功能,而 admin

2020-06-08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