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由此可以告诉我们,神通是敌不过业力的,该受报的时候,任你有广大的神通,任你有种种神变,还是逃不过,仍然要受报。此外,在无想定、灭尽定亦复如此,意识还是会灭的。也就是说,意识进入无想定、灭尽定会灭的,意识断了神通也就不见了,唯待出了无想定或者灭尽定,意识才会出现,神通才有可能出现,所以神通是有出有入之法。此外,无论你神通多大,还是敌不过现代的麻醉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打坐之中参究容易会有幻觉,我们先谈身体的幻觉。打坐参究时身体会下意识的动,我们要能觉察,把它排除掉。如果是气动,我们无法去管它,就不理它,由着它去动,心里不要被那种境界所转,必须安住在参究的话头和疑情上面。幻觉还有许多种,譬如身体轻安,参到后来感觉到身体好象不存在、没有重量,感觉也没有了,那叫做轻安。还有是清凉。但是不要执着它,必须继续在话头疑情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我们常听到老一辈的人用台语来说年轻人“心无定性”,也是一样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意思;进一步说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专注一事、心无杂念,不思虑、不攀缘其他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是亲见自性弥陀的人,必然都会有定的功德受用出现。至于亲见自性弥陀之后,会有哪些定的功德受用出现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我们把定的正受分成七点作说明,希望能够提供给各位菩萨在修定方面做参考,并且能够因此建立起正确的修定知见。实相念佛人所得之定的正受:一、会有‘觉明现前’的现象产生。一般来说明心的人,或者是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一般人只要听说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盘起来坐在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大家总以为说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样的正襟危坐着,不许别人来打扰,以为这样就是在修定,其实这样叫作定相,是修定的一种表相。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无想者非因离语言妄想而名无想,是故初禅心中虽离语言,仍未离想;若有意识不灭而能了知,不论其了知如何微细,皆名为想;不唯四禅息脉俱断之定境中能了知心名之为想,乃至四空定之顶——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极细了知心,依然名之为想,须灭了知心之我,方入灭尽定,方过想阴,方名想灭。故知一切行者欲出三界者,皆必须证悟空明觉知心是妄心妄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说,四禅八定到底有没有念?我们从初禅来说,初禅的等至位里面,还与三尘相应,还与五尘当中的三尘相应;也就是说因为证得初禅的人,他不再现起鼻识跟舌识,所以他在等至位当中,他跟耳识、眼识跟身识相应。既然跟眼识、耳识、身识相应,表示他还有念,他还能分别三尘还有法尘;所以在初禅的等至位当中,他仍然有念。如果到了等持位当中,等持位当中,初禅的等持位当中,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是说入于有想的境界或入于无想的境界,我们就要把它作一个区隔:什么是有想,什么是无想?刚刚解释过无想定的大约内容了,无想定就表示定中意识心不存在,才可能没有知觉,因为意识心一旦生起存在时就一定会有知觉。这是因为意识心一旦现起了,就一定会有五个遍行心所法及五个别境心所法同时运作,所以一定会有知觉,有知觉的定就总称为有想定。这样子了解有想定与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记得在证悟之后,知道要修禅定,那时还不知道要修佛菩提之种智。那时起修四禅八定,还不晓得要修今天所修的无生法忍。在修四禅八定的时候,一上座就无相念佛,目的是希望妄念不起来,可是只能在起来之后不随它,继续保持忆佛的净念,无法不让它不起来;所以当年在修禅定的时候,也只能不随妄念起舞,无法让它不出现。到后来,初禅现前之后,要修二禅时,我心里想:既然要修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现在的课程进度正进行到前资粮的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在说明求生诸佛净土的三种资粮,也就是信、愿、行的部分。前面正礼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信与愿的部分;至于第三个资粮----行的部分,当中有两个细项,也就是事行的资粮以及理行的资粮。这两个部分,也由正礼老师与正纬老师,为大家概略介绍事行的部分,并且也介绍了理行当中第一个部分,也就是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个境界为什么称为「非有想、非无想」呢?这意思是说,从无所有处转入非想非非想处的时候,那个境界是要把觉知灭掉的;然而他还没断除五阴我见,只断色阴我见,所以能够舍弃色阴而证得无色界定,终于进入无所有处定;因为他已经听闻善知识说涅盘中是要把所知心全都灭掉的,当他想要把自己所知的觉知心全部永远灭掉时,却又怕意识心断灭了会成为断灭空,因为他所知道的心就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贪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时虽犹未见道,只有信行,也可以由不放逸行的精进根存在而说为信解脱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对我们开示,他在书中写着:断我见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的存在,本身的错误地以意识所相应的禅定的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的,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的原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二乘的解脱道上,不论是声闻或缘觉,都是观察蕴处界虚妄以后,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而成为四果人;又声闻四果人分为三种阿罗汉,也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俱解脱的阿罗汉、慧解脱的阿罗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不仅有四禅八定,而且还有三明六通,譬如目犍连尊者;俱解脱的阿罗汉他有四禅八定,但是没有三明六通,譬如莲华色比丘尼;慧解脱的阿罗汉,既没有三明六通,也没有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在性障消除之后,毎天于行住坐卧之中,他只须止观分明或者一念相续,或者一念不生,保持在这种境界里面,初禅善根自然就现前;或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或者正在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乃至蹲马桶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忽然出现。如果在出现的时候,是一剎那间遍身如云如雾,内外相通的话,这个就是色界身出现于欲界身中,那你就体会到色界天的天人色身怎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以告诉我们,神通是敌不过业力的,该受报的时候,任你有广大的神通,任你有种种神变,还是逃不过,仍然要受报。此外,在无想定、灭尽定亦复如此,意识还是会灭的。也就是说,意识进入无想定、灭尽定会灭的,意识断了神通也就不见了,唯待出了无想定或者灭尽定,意识才会出现,神通才有可能出现,所以神通是有出有入之法。此外,无论你神通多大,还是敌不过现代的麻醉剂。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