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以这样角度来看,们需要做什么吗?以你个人来说,你真的不用为自己做什么。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这个世间里,们等于是一个流浪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这个世间的「所依」,们从无始以来就都已经深深地误会了。都误会有一个「」,以这个「」来作为所依。因此现在就要转过来,知道们真正的所依是这个如来藏,而非是无始以来所认为的「」。可是要谈论到所依——如来藏的话呢,那如来藏祂有没有祂的体性呢?有!如来藏确实是有祂的体性。但是祂的 三摩地

2018-07-23

新加坡的友善,让迷恋。真的是迷恋。爱上这个城市,是因为她的质朴,即便是大都市,但很多人清纯得就好像来自山野。刚到新加坡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每次问路,被问的人都恨不得亲自带去,也真有人送到目的地的。孤身在外,一有困难,不用张口就会有人主动上前来帮忙。下雨的时候没带伞,几次被人同邀共打一把,伞不大,分享的却是温暖。有天下午去逛街,真是湖也会走错路 三摩地

2018-07-23

们培福就像下种一样,收获的果实犹如尼拘陀树那么多。尼拘陀树本来所种的种子只有一枚的核粒,渐渐长大之后,却收成数不尽的种子。因此布施一物,却将获得万倍的报酬,这句话一点也不虚假。——摘录自张善思居士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原标题:做功德不能偷懒、请人代劳) 三摩地

2018-07-23

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戒这件事情呢?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佛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就吓了一跳,想说:如果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大绳子绑住了?从此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学佛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要先端正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就要先端正们自己的身口意等三业,这也就是指三乘佛法的基础——人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们劝人修福应当观察们所敦劝的对象,如果他已经进入到修慧的阶段,已经学会参禅的功夫,已经在参究的时候,们就不应该劝他再去修福。应该暂时放过他,让他专心去参禅或体究念佛。们劝人修福应当要常劝,但是更应预防被魔所利用而耽误别人修慧、阻碍别人修慧。如果以修福的行为去缠绕一个已经找到无门之门的修慧者,导致他不能修慧,妨碍他参禅开悟,不但魔王魔子魔 三摩地

2018-07-23

很多人会说:也已经学佛了好几十年了,认真的说起来,觉得现在的跟几十年前比较起来,好像懂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实证上真的是没有什么进步,连想要念佛往生西方,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们反过来看看,为什么学佛会进步?大体上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齐步前进才可能作得到。这四个条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脚,一定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又教导们,布施就像种田一样,们行善、修慧就好像农夫在田里种下种子,将来就能够得到福慧的果报,而且所作下的功劳少,所获得的果利却很大,所以就又把布施称为种福田。但们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布施都可以叫作种福田的。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说:「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们会发现一件事情:很想把戒持好,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有一些恶 三摩地

2018-07-23

们先来看欲界定发起的状况。止观的修学,如上一集谈到相关的前方便,以及平实导师开示要去三种心,那身心就能够安顿,要修止观就很容易。欲界定的发起有三个进程:由粗住心、细住心、入于欲界定。以无相拜佛为例,学佛人若依于无相忆佛、拜佛,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见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 三摩地

2018-07-23

们今天要藉这个因缘,来概括说明一下各种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让大家比对一下经典可以了解,让大家远离这些误会。们先讲第一种层次。第一种情形是以散乱攀缘的心当作禅宗证悟第八识如来藏真心。譬如,有的人他以日常生活或者早晚课诵当中那个能知能觉的心,把这个心当作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但是这个能知能观的心,乃是与语言文字相应,是有形相相应的,是粗糙的散乱攀缘 三摩地

2018-07-23

】(~《摩诃止观》卷6)因此们可以知道,性障如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什么是性障?们在前集有提到,那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中,有五种会遮盖们禅定修证的障碍,因此性障又称为五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9开示:【一、为在家诸欲境界所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忍诸同法者,呵(hē)谏(jiàn)驱摈(bìn)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 三摩地

2018-07-23

们来看一下《阿含经》中的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个人,去了无间地狱,地狱中的热度很高,火焰沸腾,不断地从油锅里面蒸散出来,笼罩了整个地狱,地狱的众生就在哀嚎哭叫。舍利弗和目犍连用神通向他们洒了清净的甘露,地狱众生的苦痛才能暂时得到片刻的休息。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罪人,粗大的身体伸出一条又长又大的舌头,上面有五百付的铁犁,正在舌头上面来回的耕耘割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们会发现一件事情:很想把戒持好,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有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一件事: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 三摩地

2018-07-23

一、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实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世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是与世间共,也与外道共。但是,禅宗所证悟的标的却不是这些三界境界,禅宗所证悟的内容也不是意识境界,禅宗证悟的内容是与禅定所证的内涵大大不同;禅宗所证悟的标的 三摩地

2018-07-23

”(《六门教授习定论》)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外心散乱?也检视一下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外散乱,就是们的心受到外五尘或者依着五欲相应而起的心行;也就是们被色、声、香、味、触所扰动,对外尘的五欲起了觉观、欲心。佛陀曾经对弟子们一再的告诫:五欲它会破坏种种修行上的事情,所以佛说这五欲就像五支箭;对于五欲的比喻也有许多,例如说贪着五欲,就 三摩地

2018-07-23

这里强调修习道业,是在说明,们所要探讨的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事务、隐居山林的修养生息,而是对于佛道的修学生起了信心、愿力,真正想要努力修行的人来说。那么在探讨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这个问题之前,当然得先界定什么是佛教中的大修行人。......从佛道修学的内涵来说,佛菩提道及解脱道是佛法二主要道,称为二大甘露法门;因为这是能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轮回, 三摩地

2018-07-23

们说如果能够修舍摩他,就是修止的因缘的缘故,就常常乐于寂静。当然乐于寂静,也是乐于单独一个人独处的境界,所以乐于寂静,而获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也就是说,至少能够喜乐于色界的境界。可是双身法呢,永远是要有另外一个人来合修,如果没有另外一个人合修,就没有办法来获得他的快乐。所以显然,那样子就不是乐于寂静,所以能够乐于寂静,才是能够自利的。那能够断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