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一念布施,有功德智慧庄严,因为了知施的因果,所以根本就不去挂念它,反正种在的心田里,谁也拿不走;既然谁都拿不走,牵挂它干什么?又何必心心念念想着:这一世布施下去,来世得多少回报。完全不必牵挂这件事情,所以就得到了解脱的受用,有受用就是功德。菩萨了解这些正理,就是有布施的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布施行了。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像一般大师讲的:们这个觉知心不要住于调伏心,也不要住于不调伏心。而是们的自心如来本来就不住于这两边,觉知心转依了自心如来的不住调伏心也不住不调伏心的实相境界,这样才叫作离此二法。如果是以觉知心想要离开两边,结果将是离不开两边,永远都在两边中;并且是具足两边,还是在二法中,就不是菩萨行了。真正的菩萨行,得要转依如来藏自心 三摩地

2018-07-23

-----《杂宝藏经》卷第二语译波斯匿王有一女儿,名叫「善光」公主,人聪明,长相又端正,父母极为怜爱,全王宫的人也对她又爱又敬!有一天父王对着爱女说:「由于威权力的缘故,妳才能得到王宫上上下下的爱敬。」公主回答父王说:「依自己善业之力而活、而得到大家的爱敬!不是依靠父王。」国王连着问了三次,公主都是这样的回答。国王听了非常的生气,就说:「今天就要 三摩地

2018-07-23

具体到现代禅与印顺法师就菩萨道的争论,们判断的依据将是《妙法莲华经》对大乘的这一表述。在现代禅与印顺法师的相关争论中,双方的焦点在于菩萨的资格问题。也就是说,究竟行大乘菩萨道的主体应当是法眼清净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双方之所以在此问题上发生争论,导火索当是印顺法师主张(凡夫的)人菩萨行,而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先生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 三摩地

2018-07-23

先愚痴。欲酒所醉。扰乱贤圣。造不善业。唯愿世尊。听忏悔。佛言。已受汝忏悔。汝今当知。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解脱生死得阿罗汉。亦为甚难。如斯难事。汝已得之。于佛法中。获真实果。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汝今宜应精进。慎莫放逸。(摩登伽经)复次说法比丘。应当筹量大众。应说何法而得受解。众若应闻深法当为说深法。应闻浅者为说浅法。 三摩地

2018-07-23

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 三摩地

2018-07-23

经典说:【佛子!常以法施为首,出生长养诸白净法。】1法施亦有甚多种,譬如,于正法团体中帮忙打扫讲堂、整理蒲团、搬运书籍,或是帮往生者助念、出外摆书摊、发结缘书接引众生,让众生有因缘能接触正法、修学正法;或者帮忙校对经文、翻译等等的身力、脑力、时间的付出,都算是供养三宝、护持正法;乃至自身或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听经闻法,甚至参与讲堂所办的法会、演讲等, 三摩地

2018-07-23

若在藏密修行甚浅,且不喜双身法,也不依上师的导而造诽谤等恶业,其性障微薄,喜乐禅定等境界,若改依显教行门,知见具足而修得禅定,然不断见而证得四空定或者无想定,死后往生长寿天,亦是趣入无暇者,此乃第八因。第二目学者,除了要远离八种无暇外,尚须具备十种;如《瑜伽师地论》卷21〈声闻地〉说:【云何自?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 三摩地

2018-07-23

不可如同某些愚痴人,心中嫉妒就背地里说:哼!他有钱啦!没有钱嘛!没办法。有钱!有钱也不必在面前护持炫耀嘛!这真是愚痴人!不但少了随喜的福德,又增加了自己学法的障碍。所以随喜功德、随喜福德都是很重要的,那就看他懂不懂得把握了。(原标题:赞叹功德) 三摩地

2018-07-23

你也应该普遍、周遍观察,从同修们到义工菩萨、助教、亲教师、乃至观察,都应该加以观察。这就是说你要有智慧去观察:什么人是习种性人?什么人离开习种性而进入性种性了?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就说:「开悟了,当然就是圣人嘛!」这是从外道的境界上来讲:明心的人就是圣人。从一般佛门中的凡夫来讲,明心的人也当然是圣人;但是在大乘别教里面来说,明心以后仍然还是凡夫,叫 三摩地

2018-07-23

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人这么笨吗?来到这里本来就是要学了义法的,还在同修会中贪什么财利呢?但就是有!从们出来弘法以来一直都有:在没有得到法以前都不会起这种心,得法以后则有些人会开始生起这种心。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们禅三道场一直在换地方——现在还要再换——这一次 三摩地

2018-07-23

有的人会抱怨说:“怎么深的部分一闭始就讲过了,那时们还没有破参啊!听起来也都似懂非懂的,好可惜喔!如果是浅的先讲,后来才讲深的,们后来破参时来听讲,那不是很妙吗?”可是因缘就是这样子啊!他就是从深的部分先开始讲,然后渐渐讲到浅的部分来。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先讲深的法,你们才会发起欢喜信乐之心:“佛法真的是这么深妙!”接下来 三摩地

2018-07-23

语译:善生菩萨问:世尊啊!菩萨摩诃萨要想自利也能利他,应该要具足几法才能做得到?如果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想要成就佛道就会很困难、很缓慢;如果自利也能利他,就会很迅速;因为在利他之中也能自利,自己的进步一定会非常迅速,所以应该要追求自利、利他兼俱,所以善生童子为们问了这个问题。佛开示说:应该具足八法才能自利也能利他。这样子成佛就很快了。有哪八个法呢? 三摩地

2018-07-23

」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三摩地

2018-07-23

」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三摩地

2018-07-23

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又见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摄受众生就是摄受未来成佛时的佛土,这个部分平实导师在开示《维摩诘经》的时候曾作许多解说,们共同期待未来《维摩诘经讲记》的出版。同样的,这个部分乃是要以转依如来藏的体性为主,才能无私、无惧的摧邪显正,救护一切学人远离蕴处界等众生相;如来藏犹如金刚一般,所以十回向位又叫做十金刚,也要具体的表现出金刚心的修道前方便;唯有如此金刚性,才能堪任未来入地荷 三摩地

2018-07-23

即使后来们不能作身行上的佛事,可是你的心念还是可以念念回向啊,念念灭除你的贪瞋痴,这就是用功,这就是佛事啊!你还是可以改变你这些恶业生起之前的这些念头,因为你之所以会受种种恶报的因缘,它就是来自于你的恶业,那恶业是来自什么?就是当初的恶心所,恶心所就是因为当初你没有办法忍受这些烦恼性所产生的,没有办法于众生业报轮转中安忍,还有自己的性障在这些的过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呢,导师多少是舍命陪们,们不要说自己是君子啊。这样,他想到这里众生的可怜,才需要在这个世间,一点点地把大家这样捏塑起来,不然,导师也不用去藏地当那边的法王,想要从那边窝里反,他也不需要这么辛苦啊,他也不需要说一定要创立什么同修会,导师当时一直想要结束这说法的日子,因为确实这世界的因缘是很恶的因缘,那也就是说,现在就是这种很恶的因缘,很坏的因 三摩地

2018-07-23

而在佛的末法时期,听到而能够信受,又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说很难?今天如果有人跟你说无上法,你可能不大会相信,因为他说的法和这世间的许多出色有名的大道场的都不同,你即使有点慧力,可是也很难加以简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这是个五浊恶世,众生的因缘本来就是如此,你能够要求什么?如果要世间的法师们都要亲证真如,才能够说法,这世间便没有说法的人了!如果要说法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