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爲打坐而没有把我见断除,所以会追求境界法,追求三界有爲有漏的这些境界法,那个时候因爲追求境界法,所以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后遗症;如果您能够把我见断除了,这时候鬼神魔的阻碍干扰才会降到最低。但是,外面一般的道场,他们无法断除我见,他们的禅定,说实在的,也没有证得;但是他却将修定的方法当作是学佛,所以他们很容易遇到鬼神魔的干扰。而鬼神魔来的时候,他往往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得到好对象时也会跟对方说:能与你当夫妻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俗话说:七世夫妻。或愿生生世世结为眷属。因此中国人是相信有三世轮回的,在古印度也是如此深信著,所以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降生于印度修行成佛,后来佛法又传到了大中华地区而发扬光大。佛陀是一切智者,有的大神通和大智慧,能在一念之间就了知我们所有众生过去世的所有事情,而许多有宿命通的大菩萨或大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首先我们看一下大小乘的差别。在《大智度论》第二十六卷,龙树菩萨提到说,佛法有二道:一个是声闻道,一个是佛道。那这个部分跟平实导师所说的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跟佛菩提道,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也许有的人会说:那平实导师所说的佛法二主要道中的佛菩提道,跟龙树菩萨讲的佛道是一样的,这个我们可以接受;可是另外一个部分的解脱道,就跟龙树菩萨所说的声闻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到底这个佛教相信阎罗王的题目,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思维什么事情?或者是说,我们来想想看说,佛为什么要为我们宣说阎罗王这一位有情?可是再进一步思维之前,我们得先要了解一下,阎罗王在这个世间到底是扮演什么角色。而经典中提到阎罗王这个角色,又是怎么说的呢?先看《长阿含经》第十九卷里面的记载:【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慈童女又问:我是作了什么福德与罪业而有此报?狱卒答:你以前在阎浮提时,每日以二钱供养老母,因此可以到达琉璃城,而有四玉女、四如意珠等福报可以享受。后来每日以四钱供养老母,因此可以到达颇梨城,而有八玉女、八如意珠等福报可以享受。后来每日以八钱供养老母,因此可以到达白银城,而有十六玉女、十六如意珠等福报可以享受。后来每日以十六钱供养老母,因此可以到达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世尊才教导我们说「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就是说,能够出离三界、入无余涅槃不受后有的法要,让众生不用继续在三界六道当中轮迴,这才是最为尊上的寂灭、清凉、真实的境界。甚至最后要证得如来的无住处涅槃,那才是究竟无上、解脱的佛地境界。(原标题:不长眼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发菩提心故名菩萨」。可以见得,能够发起成佛的大菩提心才能够称为是「菩萨」。而在初发菩提心开始修学佛道之前的十信位中,基本上是不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将来有一天,你修得初禅的时候,初禅遍身发的境界之中,你会发觉:「怎么我这个身体里面都是如云如雾?」好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但是比白云淡一点儿,好像很浓的白雾一样,没有五脏六腑;因为色界天人都不吃团食,所以他们都没有舌根的胜义根,也没有鼻根的胜义根。「没有舌根」,这句话的意思,可别误会了;没有舌根,是说他仍然有舌头,但是没有辨别味道的胜义根,这叫做没有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先看一下《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段记载:【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妙法莲华经》卷一)另外一部分记载这么讲:【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主张佛法是一味,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所以佛法只有解脱道,大乘行者所修证的也只有解脱道,只是悲心较小乘行者为悲切罢了;乃至于说,为人宣说大乘法其实是后来历史中演变而有的,进一步明白暗示大乘法跟二乘法所修证的内涵是一样的;那么因为这样的说法,会让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消失,我必须要说:这样说法的人他其实是居心叵测,其实是不如实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是在说明,一切万法都是由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所出生创造的。而一切万法必定有一个出生的根源,那个根源就是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世间是共业所成,是大家各自的如来藏共同运作而形成的。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云: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论当中佛陀及菩萨们的开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正命——如法的职业,就是对于色身的生存没有了无理的欲求,不贪取过多的欲求而无厌足;也不以种种占卜、咒术等不合乎佛陀所制轨范的方法,来求得资养生命的物品,然后来存活色身;反之,必须仅以合乎佛陀所制轨范的方法,来求取生活所需的衣物、饮食、床座等等的这些的物品。简单地说,就是要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 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就要先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等三业,这也就是指三乘佛法的基础—&m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前面提过,选择善友、善知识的时候,应当要以智慧爲先导来抉择,依于圣教的开示内容来选择,这样来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而学佛修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广结善缘要点。第二个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之后,还要听闻善友善知识对我们开示佛法的内容、修行的内容;这样透过多闻熏习而成就念心所,一直听闻能够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这样正确的知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施,他就觉得很刺耳。当佛陀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就知道他的善根微少,所以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部分研究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学以及天文学等所谓的尖端科学家,还在不断地研究物质粒子,希望从四大微尘乃至邻虚尘当中,找出宇宙以及生命的根本。但可惜的是,这种执着于唯物论思想不肯放捨的盲点,会让这些最先进的科学家不断在生生灭灭的微细物质的牛角尖当中打转,难以迴转过来去找物质背后犹如虚空的如来藏心。另外,相信生命的根本是心的人,绝大多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说佛事二字,从字面上说是关于佛教的事,或者是关于佛陀的事,而佛教就是佛陀的法教,所以,佛教的事可以说就是佛陀的事。我们在前面几集讨论到佛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曾经说到说,度化无边众生,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这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行的时候所发,乃至于成佛之后也不舍弃的殊胜大愿。所以,佛陀所施作的佛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教化众生,为了利乐有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前面说到《维摩诘经》里面所说的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的这个,就让我们想到教外别传的禅宗。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起大梵天王致献的金色波罗花示众,当时一会大众看了都默然,无言以对,只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就说:吾有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一)那这何尝不是释迦牟尼佛为了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