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然真正之菩萨,绝非和稀泥者,绝非乡愿之人:宁可得罪诸方大师,招致而不利自己;乃至丧身舍命,要救众生出于诸方大师所堕之见深坑。如是尽力行已,然后始能无愧于心,然后始能舍寿时坦然面对世尊,岂以贪生畏死之心而可自居菩萨位?岂以乡愿之行而可自言菩萨行?岂以和稀泥之不直心而可谓为菩萨心?岂以坐视无辜众生被表相大师误导而故作人情者可以将来坦然面圣?无是理也! 三摩地

2018-07-23

佛教世俗化之后,则与外教之行善无异,则佛教之胜妙了义性随之消失,不复具有佛教原有了义及究竟之特质矣!若佛教同于外教之行善,而无佛法二主要道之涅槃解脱与第一义谛胜妙正理,不能修证三乘菩提,则后世学人欲行善者,唯攀缘外教行善之世界性势力即可,何需一定入佛教中修诸善行?将来学人亦将误以为行善即是佛教,则将永置佛法三乘菩提之修证于不顾,故说世俗化是现在未 三摩地

2018-07-23

亲爱的儿子:有时候会叫你大哥,你知道为什么吗?当你在产房门口被推出来时,以为会很激动,以为你也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哭得惊天动地,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你的光临。但其实不是,根据当时的录相记载,你很淡然的看了一眼,眼神既不熟悉也不陌生。这让想起大概6个月前,在不丹见到的那个年轻的转世的样子,他只有十六七岁,却是六七十岁人的神情,看见你的时候 三摩地

2018-07-23

她更生气了,暗自思忖:如果不是这么好心,这么有教养的话,早就把这个无礼的家伙的眼睛打肿了。她每吃一块饼干,他也跟着吃一块。当剩下最后一块饼干时,他不太自然地笑了笑,伸手拿起那块饼干,掰成两半,给了她一半,自己吃了另一半。她接过那半块饼干,想道:这个人真是太没教养了!甚至连声谢谢都不说!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听到登机通知,她长出了一口气。她 三摩地

2018-07-23

(一位人写的)十年前,带年仅三岁多的儿子到美国旅行,寄宿亲戚家。亲戚拿个全新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给,说:「这里规定儿童一定要坐汽车安全座椅,这个给你用,因为是借来的,请尽量不要弄脏,还要还人。」两周后,不再开车,他拿着半新不旧的安全座椅到量贩店办退货。店员一声不吭,钱全数奉还。亲戚得意地对说:「美国的商店,两周内都可凭退货,所以们常来这里 三摩地

2018-07-23

们今天来继续讲一个佛典故事,这是一个微妙比丘尼的故事。当波斯匿王他过世之后,琉璃王继位,当时候搞得民不聊生,因此豪门的妇女,她们发起了出家的念头;总共五百人,她们就决定舍弃贪、瞋、痴,然后舍弃了富贵的夫家,或是舍弃自己的家庭,最后来到佛寺----佛门中来出家了。可是她们虽然想要断除自己的贪瞋痴,却很难作到,于是大家感觉到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她们就去找待 三摩地

2018-07-23

《杂阿含经》卷三二第九〇六经:【如是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身,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了诵之外,也有读的成分在里面,而不只是把诵念出来而已。所以无论读或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了解经中的义理。提出 三摩地

2018-07-23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么活儿呢?忙着准备供品,因为天亮以后要请佛 三摩地

2018-07-23

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起的万法中去体究,才有开悟的因缘。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们除烦恼,不是叫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种爱嗔及不爱不嗔的活动中去体会。黄龙禅师说生缘处处,就是这个意思。讲到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也许当时能够忍住,但是在看的当下,就已经在们的阿赖耶识中种下邪行的种子,遇缘祂就会产生作用。当们的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了别的时候,也就已经熏习到了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那阿赖耶识就专门记录们所有的善事、恶事不会消失,因为们一切善、恶的种子,都会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纵使百千劫也不会遗失和消亡,因果就是从这里来的。们如果看 三摩地

2018-07-23

当年世尊宣说如来藏法时,因为太胜妙了,大慧菩萨摩诃萨悲悯众生,就问: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世后,谁持为说?世尊答: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目前所见最早有关龙树生涯 三摩地

2018-07-23

有一次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出来了!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说明们可能产生嗔恚的情况。古来大德有提到三种情况:一种是叫作非理嗔——他不来恼,而自生嗔;意思是说,也许你正无事而闲坐,突然想起一件令你生气的事情,因而不由自主地发起脾气,就想找个人好好诉说一顿。第二种叫作顺理嗔——他人来恼,尔乃生嗔;譬如说:你或者正无事而闲坐,或者正忙着做某一件事情,可是某甲此时前来干扰你,让你没办法 三摩地

2018-07-23

2008北京奥运会那一年,表哥大婚,主持婚礼。表哥和表嫂是模范情侣。他们是高中同学,谈恋爱谈了八年。当年高考为了和表哥上同一所大学,表嫂还复读了一年,终于考到了表哥所在的学校。大学毕业后表哥在北京读研,表嫂去了上海工作,两个人异地了三年。跟许多异地恋人不一样的是,表哥和表嫂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不要在一起这个问题。什么时间啊距离啊不能陪伴啊这些在其他恋 三摩地

2018-07-23

在人间修福太容易了,即使遇到一个冒充的乞丐,你也可以修福德,你给他十块钱也是修德;他的福德损失了,他却不知道;他被你种了福田而他不知道,还洋洋得意的想:这家伙又被骗了。他一面向你点头:感谢啊!感谢啊!心里面却在笑你被骗了;可是在法界真实因果中,谁骗谁?还不知道呢!他不知道无量世要怎么还这个债,所以聪明人不随便当人家的福田给人种。所以菩萨每一世修集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现在常常有内地的人写信来说们这里是中国,他们那里是边疆。佛法的边疆,就是在指没有佛法、没有的地方;有的地方就叫作中国。若生在恶国的话,没有办法弘法,在四百年前或是七、八百年前,在内地都是无法弘法的,因为当时的皇帝都信奉教,你没有办法弘法。在明初的时候,是因为朱元璋学的是显教的法,所以没有问题!到了明朝中叶以后,皇帝贪图享受后宫嫔妃,就改信藏 三摩地

2018-07-23

】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着,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着;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着;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有的人信佛都只是随心所欲,即刻就要满意;若是没有立刻实现,那么就说佛菩萨不灵啦!这些人心中常常是这样子想:信佛已经很多年了,经常的供养三宝,也常参加各处的,而且也常常劝人行善;怎么老是身体不好,家境也未好转,儿女求学、求事业也都不顺利?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够得到感应呢?这么虔诚的信佛,佛菩萨为什么都不保佑呢?这真是让想退道心啊!那么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