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想想看,们为什么会有“名师情结”?说白了是面子,属于意识心范畴,几十年后人死了意识心就永远消失,下一辈子又出现一个全新的意识心,风花雪月,转眼即逝,那这个面子还有什么意义?是自己的法身慧命重要,还是面子重要?是了悟生命实相重要,还是“名师情结”重要?什么是真正的“明师”?佛说:“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 admin

2018-08-16

的菩提路(第三辑) 【作者】王美伶老师等合著 【出版日期】西元2017年6月30日 【书号】978-986-94970-0-8 【开本】32开,385页 【定价】NT$300/辑 书籍简介 自从正觉同修会成立以来,每年夏初、冬初都举办精进禅三共修,藉以助益会中同修们得以证悟明心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凡已实证而被平实导师印证者,皆书具见道报告用以证明佛法之真实可 admin

2018-08-16

有许多人误会了涅槃的境界,以为在涅槃当中还有一个“”在体会涅槃之乐。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五现见涅槃,是把在欲界受用五欲乐的境界,以及初禅到四禅等五种世间的有为境界,当作是真实的涅槃境界,但这是天大的误会。当这些人真正明了了涅槃 admin

2018-08-16

这一个单元,们来谈谈有关于“三宝所勤修供养”。佛法的修行,是以实证生命实相的佛菩提智能为主轴,同时显示实证解脱生死的功德,但要实证佛法智慧之前,必须要有次法的福德作为辅助的资粮,且必须要修集一定的福德为先,所以次法就是实证佛法智慧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菩萨修行的法门当中,以四摄六度来看,布施这个法,无论在摄受众生的方便善巧,或者修学能度过 admin

2018-08-15

们都知道持戒在学佛过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戒法可以说是诸佛世尊为了让们在修行路上,能够安全又快速的前进所制定出来的;戒法让们知道什么是应该要作,以及什么不应该作。它是诸佛世尊以无量无边的智慧,对于因果之究竟了知,而为们所制定的;因此,凡是佛子们,都应该要确实遵行。因为戒法是以利益佛子成就为目的,也是遵循三界因果律而制定出来的;因此依之确 admin

2018-08-15

何以见得们今世所受用的财物,有一分或者是多分为王所有?譬如说:自古以来百姓都要向王纳粮或者是缴税,这一点肯定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一般人所无法避免的;这个王,从小聚落的聚落主到一个区域的小王,乃至是到皇帝;而到了现代的时代,代表王的实质单位,就要改名叫作政府了。只是现在不纳粮都改叫作缴税,有缴所得税、房屋税、地价税、牌照税等等;乃至说最少的过路费, admin

2018-08-15

先来看看法布施之后,其果报是如何?譬如说:假如你可以为人说世间的工巧技艺之法,难道你只是心血来潮就顺口而说的吗?也许有这种情况,但是更可能的是,你一定会思考一下,这个环节要怎么说比较圆满?若是有人问了一些问题,应该要怎么回答?乃至是不是要再去查一查其他相关的资料?而这一些情况也可能就在顺口而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会在脑海中掠过。其结果是:在准备为作世 admin

2018-08-15

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一直到获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能够自督促而继续地向前迈进。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过——包括贪爱五欲法、宝爱五蕴身等,这才使得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界生死苦,也常常与众生因故而产生种种的争执。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是平等平等,所以就进一步严以律己、宽以待 admin

2018-08-15

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为什么说菩萨 admin

2018-08-15

们就先来看看经论中所使用的“庄严”的例子,学佛之后在生活中又是怎么使用的。一般而言,学佛以后所用的言词也会有所改变。譬如说:两个人见面以后,会称赞对方说:“你今天的容貌特别庄严啊!”其实他原本的用词可能是“你今天特别漂亮!”或者是“你今天特别英俊!”对小孩子他会说:“你今天非常可爱!”假如又有人说 admin

2018-08-15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们今天要继续跟各位来说明“菩萨正行”。们所说明的菩萨正行,是依着平实导师所着的《优婆塞戒经讲记》为依止。后面的十集里面,将要跟各位说明的是〈发愿品〉第七,还有〈名义菩萨品〉第八。在〈发愿品〉第七里面,们又有两个部分要跟各位来作说明:第一个,是菩萨应如何发愿是为智者;第二个,是菩萨具足哪些条件,得名为法财长者? admin

2018-08-15

们再举《佛说布施经》来说明布施与所得果报利益的关系。《佛说布施经》卷1中说:如是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妬,人所崇敬;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 admin

2018-08-13

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如是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即是帝释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养父母,便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阇梨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即是阿阇梨在其家中;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若供养父母,诸贤圣及 admin

2018-08-13

父语女言:「汝因力,举宫爱敬。」女答父言:「有业力!不因父王。」如是三问,答亦如前。王时瞋忿:「今当试汝有自业力?无自业力?」约勅左右,于此城中,觅一最下贫穷乞人。时奉王教,寻便推觅,得一穷下,将来诣王。王即以女善光付与穷人。王语女言:「若汝自有业力不假者,从今以往,事验可知。」女犹答言:「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问其夫言:「汝先有父 admin

2018-08-13

无畏施就是施与众生无畏,例如不侵犯众生、不杀害众生,不让众生对们产生畏惧之心;无畏施能得未来世健康长寿果报,而且众生乐于亲近,因为能够布施无畏给众生的人,心必定是慈悲不起瞋的,等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故能施无畏。《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本节主要从放生的 admin

2018-08-13

法施还可以教导众生如何受戒、出家、修学法道,为破坏众生的邪知邪见而为众生演说正法,说明真实法与非真实的差异所在,宣说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非净计净及如何修不放逸行等,使众生听闻以后生起择法眼而可以正确地趣向实证之路,如是名为法布施。除了前二种布施之外,还有另一种无畏施,是布施无畏给众生。如果众生遭遇困难或恐怖之事,们帮助 admin

2018-08-13

们在看到人生气的时候,常常会有哪一些的原因造成他的生气?会生气,就是因为心里面对这一个境界相起了分别心。一般来说,这个分别心的起行,就是他对这一个境界相是有所著;或者是他本来是非常贪爱这个境界相,或者他对于这件事情他心里有一个目标,认为应该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种种只要是与他心中所想的相违的,于是他就不高兴了,然后就会生气了。这样的生气,很基本 admin

2018-08-13

上一节们说到布施的对象,也就是“福田殊胜”果报就殊胜的道理;而这一节们要从“施主的殊胜”来说大福从心生。也就是说,菩萨因为开悟明心证得法界实相后不落两边而行于中道,并且以大悲心来修福布施;菩萨作这样的布施,虽然所布施的物品与他人相同,但是福德却会随著菩萨心的优劣而不同。譬如,舍利弗布施给佛一钵饭,而佛陀把这一钵饭布施给狗,请 admin

2018-08-13

这个说法对吗?们千万不要理解偏了,把这句话当成杀生吃肉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他是为了数千百 admin

2018-08-10

因此,们可以透过观察各种有情生命的现象,发现当中因缘果报的差别乃是非常非常的多,当中上、中、下品各各不同,而且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历历在目,这些都是因为过去世、无量世造作不同功能的业行;而这些杀业的种子,存在各人的第八识如来藏当中,这样因果昭昭不爽的呈现。所以,如果有情的如来藏当中,收藏有杀业的种子,那就是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而呈现出短命的果报,那这 admin

2018-08-1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