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世尊在许多经典里面用「理」表示真知佛性,们不应该因为儒家也学着们套用这个「理」字在说「理」学,那们就说「理」不可以代表真如佛性。如果因为儒家用「理」,们就要把「理」取消掉---说「理」不能代表真知佛性的话,那佛教的了义经典大部份都要改了:耍再创造另一个字来代表真如佛住了,所以不能说「理」不是指真如佛性,因为经典里面处处都用「理」表示真如佛性, admin

2019-04-24

一念者,谓如是四种烦恼未断之前,一念甫灭已,次念又生,念念不断;乃至证得四禅八定已,于等至定境之中,忽然又生一念见或执烦恼,致令意根意识不能永灭,致令不能入住无余涅槃之真正无境界中;如是一念又复一念,继起不断,致令阴界入不能断除,因此流转生死不已,故名一念。住地者,谓住于其境界中,不知其妄,执之不舍,故名住地。四住地之首者,乃见一处住地,谓 admin

2019-04-24

解脱道所断的烦恼,在大乘法中名为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从哪里来?从见为根本而生。一念无明为什么名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在无妄想之中,突然会有一念烦恼产生;由于这一念烦恼出现,就导致众生的受生而轮回生死,所以称为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 admin

2019-04-24

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样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虽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脱道,然而 admin

2019-04-24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从这一集开始,“三乘菩提之概说”中“三乘菩提之异同”们要探讨的是: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差异。今天首先要来探讨:什么是无明。在佛法中,无明这个名词常常听到,例如佛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有这样说:“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一)可见,佛 admin

2019-04-24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概说”在前一集的节目中,们为大家说明了佛法中的无明分为三乘菩提共摄的一念无明,以及唯有大乘菩提所摄而不共二乘与通教的无始无明。这一集之中,们要进一步来探讨一念无明相关的问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在大乘法中称为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以见为根本而产生的,包括见与执在内的无明。而见与 admin

2019-04-24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在前一集“三乘菩提概说”节目中,们探讨了一念无明。这一集们要来探讨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叫作烦恼障,所断的惑(惑就是烦恼)就称为见惑或思惑,思惑又称为修惑。无始无明则是所知障,所断除的惑是“尘沙惑”。无始无明是无始本有的,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所以叫作无始无明;又因为无始无明的内涵,众生自无量 admin

2019-04-24

一念无明也是见惑、思惑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见、执的烦恼。在《胜鬘经》里面也提到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什么是四住地烦恼呢?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什么是“住地烦恼”的意思呢?首先们来讲一下,“地”就是境界的意思,“地”也有心地的意思。住地就是觉知心所住的境界,觉知心住在四种烦恼的境 admin

2019-04-24

上一集们谈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只要众生有办法不再造作会招感后有生死的业,众生在这一世受报以后就能够得解脱。但是众生为什么会一再的造业呢?就是因为这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常住众生的觉知心中,所以众生在受业报的过程里面会不断的起惑造业,所以就必须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受苦。这也就是地藏王菩萨所说的:“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 admin

2019-04-24

上一集们说到断见的本质,就是认知以及现观识阴六识的虚妄性,现观识阴六识都是有生有灭的缘生法,虚妄不实;既然断见就是要断除那觉知心常住不坏的见,当然得要深入了解识阴六识的内容。现在们就来探讨“十八界中的六识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与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界又称为种子,就是功能差别的意思。譬如眼识界,是说眼识的种子,也就是眼识能 admin

2019-04-24

们继续上一集讲的十八界中的六识界,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及意识。《杂阿含经》卷3,佛告诉比丘们说:【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意思是说,什么是识受阴?就是六识身。哪六种呢?就是眼识身乃至意识身,叫作识受阴,也就是六种能够领受六尘的觉知心全 admin

2019-04-24

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 admin

2019-04-24

众生正是因为不了解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及虚妄性(即不了解自的虚妄),更不能在佛法修行中实际观行、认定五蕴十八界虚妄,从而在三界中头出头没,流浪生死。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学佛之人如能厘清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六时之中,在在处处,历缘对境,观行、实证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则能有机缘断见、证初果、走向解脱。一、五蕴五蕴即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什么叫 admin

2019-04-24

在前面一集当中,们讲解十二处,十二处已经讲完了六根,对于六尘还没有作详细的解说。因为十八界函盖了六根、六尘、六识,所以十二处也函盖在十八界当中。虽然们在十二处当中没有详细地介绍六尘,但是们在十八界当中,会把六尘的部分作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在这个单元的主题所要讲的是:略说十八界。们先来看:到底什么是界?界,就是它有个范围,有个界限。譬如说,国 admin

2019-04-24

在上一集当中,们对于六尘的介绍,介绍到法尘,法尘只介绍了一部分。们继续介绍法尘。法尘事实上不是只有五尘上面的法尘,事实上法尘函盖了心法跟色法,但是法尘的范围函盖很大,所以们就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说明到底法尘函盖的范围有多大?法尘又有个名称叫作法处。们用百法来说明,百法当中到底有哪些法是属于法处所摄的范围里面?百法当中第一个是心王,心王有八个识 admin

2019-04-24

今天这一集要谈的是“五阴的概略内涵”,们从《中阿含经》卷7第30经〈象迹喻经〉来说,经文如下: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频 admin

2019-04-24

们继续上集所谈论:“五阴略说内涵”。其实五尘也属于五阴,因为人类都是具足十八界法的,十八界法合成五阴身,使五阴各有功能差别,故亦名为五阴身;五阴因为有功能差别而能令人一一反观其功能的界与差别,每一阴都各有不同的作用,分明可见,故名为身;合五种阴的作用,就称名为五阴,表示五阴中的一一阴都不是无作用法。但五阴不能漏掉十八界的任何一界而不含摄 admin

2019-04-24

们再继续上集所谈论的“五阴略说”内涵。一般学佛人初学佛时、或是久学而被未悟的大法师误导了,知见如同世俗人一样的执著意识觉知心自,对于入涅槃就是灭尽十八界自这个真实义当然无法接受、当然会大加反对。怪不得平实导师出版了《邪见与佛法》在书中详细揭示解脱道的真实道理以后,一直得不到诸大法师、诸大居士的信受与认同;甚至当年大陆还有大法师向徒众 admin

2019-04-24

当今佛门之中的状况,等一下再来说明,先从一般的世间法来看看,到底们生活的状况是怎么一回事儿?们从小以来,一直在各种不同的教育阶段中被教导说,“要肯定自、展现自、发掘自、扮演自”,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啊!问题是:“什么是自?”自假如是一成不变,这个时候再来谈肯定啊、展现啊等种种情况,这才有进一步的意义啊!然而,自 admin

2019-04-24

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色身虚幻,所以非常宝爱这个色身,尽在这个色身表面作种种庄严,乃至有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而去整形美容等等,让这个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完全不知道是在活动厕所的表面作种种庄严,仍然是臭秽的,有何漂亮可言?有何庄严可说?如果众生能够观察自己的色身是污秽不净的,同时也观待其他有情的色身亦复如是,就不会将色身当作是真实,因而 admin

2019-04-24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