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关于这个悲忍我们分六点来说:第一,因为悲心的缘故,所以不应该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那些人误导,而走入歧途,佛法就会开始在人间渐渐地灭绝了。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开示、所写的书、所作、所为是在破坏佛法,那么这个人的破法、残害众生慧命的行为,也就跟你无关;可是你明明知道某人或某一些人,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 | admin 2020-02-20 |
![]() |
由此我们也可得到一个结论:破僧逆罪中的破转法轮僧,又比破羯磨僧及破和合僧的罪还要来得重;因为对众生、对佛教的影响更为广大深远的缘故。 而在逆罪中,不论五逆或七逆,除了破僧是属于口业外,其余都是属于身业。一般来说,世间人杀父母的很少,佛弟子犯杀业的也不多,何况是杀自己的和尚或阿阇黎?出佛身血、除了佛世提婆达多就没有第二人。到了末法的今天,阿罗汉绝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像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提婆达多却故意立异师异道,说:“我才是大师,不是俗姓乔答摩、俗名悉达多的那个出家人是大师。只要修习我所说的五法:第一、要尽形寿都穿著粪扫衣;就是捡拾被弃置在垃圾堆中的破旧衣服或者是碎布,洗净之后裁剪制成的衣服。第二、要尽形寿都只吃乞讨所得的食物。第三、尽形寿只能一坐食;就是每天都只吃一餐,而且一坐下来就进食,站起来之 | admin 2020-02-20 |
![]() |
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举出了释迦牟尼佛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优婆塞戒经》卷7)已经说明了前面的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现在要说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为了方便说明,我们要就前面“佛教戒法中的破僧逆罪”一集中所说破僧的意涵,再作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我们之前也举了经文说:【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所以出佛身血,通常是指伤害应身佛的色身。这除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提婆达多外,就没有第二人了。但是应身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的一大事因缘,就如《法华经》中说,要开示佛之知见,让弟子们得以悟入佛之知见,目的就是:“欲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要来探讨“持戒度为何可以因为其他五度的关系而得以增长?”首先“布施度”,如果从今生的布施行来说,可以让菩萨远离种种执著与伤害众生的行为;相对的,可以增长慈悲心与增广心量,因此可以增长持戒度之清净与坚固。而实际上,无论财施、无畏施、法施,或种种修善去恶之行,本来都是摄属于菩萨戒的范围内;因此布施波罗蜜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另外从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开示:菩萨如果看见了破了戒的恶人,不可以对他生起恶心;我们对谤佛、谤法者,尚且不生起恶心,何况只是破戒,而不谤佛、谤法的人,所以不该对他们生起恶心,应该为他们施设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他们;如果不调伏他们,我们也应该不对他们生气,不必到处把他们的恶事,加以宣扬。如果菩萨受戒之后,自己不能把心调伏下来,至少也应该怜愍众生, | admin 2020-02-20 |
![]() |
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持戒与离恶修善”。 受持戒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佛菩提道上能够顺利前进,因为戒法是世尊以祂无量无边的智慧为我们所制定的,只要能清净持戒绝对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利益。因此,受戒之后一定要依照世尊的开示确实去作,这样子就能够逐渐让善法增长而远离恶法。只要正确地去作,实际上就一定会成就,而且可以很快呈现出持戒的功德出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我们在受戒前,一定需要去留意,自己所将要受的戒是否为佛戒,这样才不会冤枉地去受持没有意义的戒法。 另外在受菩萨戒前,也要寻求已受戒的善知识开示,以便确实了解戒的内涵。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40中的开示:“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 | admin 2020-02-20 |
![]() |
了解声闻法与菩萨法之波罗蜜的意思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持戒与波罗蜜的四种关系。首先第一种“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说受了声闻戒、辟支佛戒,但是尚未见道----断我见、断三缚结,所以是持戒而非波罗蜜,也就是有戒,而无法到解脱的彼岸。一般人尚未见道前持戒,也是属于是戒非波罗蜜所含摄,虽然属于是戒非波罗蜜,但是能够持戒,代表他已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远离,这个就是戒体在一路到后世的这个力量所在。 无作戒这个部分,我们说有三因缘会舍掉无作戒,也就是使你现在 | admin 2020-02-20 |
![]() |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 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 | admin 2020-02-20 |
![]() |
世尊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就会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佛陀说:【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优婆塞戒经》卷6 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 | admin 2020-02-20 |
![]() |
那么如何运用爱语?爱语的内容又是如何呢?我们从经文中来解说。《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戒,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也就是说,实义菩萨以法布施,使得弟子众得到利益与安乐,并且要随时教导与教诫。四摄法中的爱语,最殊胜的就是应时说法,让弟子众乐于听闻受持,如说而行发起功德受用。所以随时教 | admin 2020-02-20 |
![]() |
然后依然我行我素。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僧人,年轻人对僧人说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话,别人批评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道:不就是几句话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僧人听了微笑着对年轻人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好多人包括这个年轻人都围在了这个僧人的旁边,准备听僧人讲故事。僧人顿了一下开始讲故事:有一个人养着一只从小就从深山里捡回来的狗熊,他一直养着这个狗熊, | admin 2020-02-20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之一。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的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的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 | admin 2020-02-20 |
![]() |
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在这一件事情上佛陀说:“你可以去思惟佛陀有种种的殊胜,你可以用念佛。”这一个念佛的方法,是和我们以前所学习的念佛方法是不一样的。怎么说 | admin 2020-02-20 |
![]() |
而证悟的菩萨因为已经断我见的关系,知道蕴处界都是虚妄之生灭法,并且已经可以转依如来藏了;因此,各种境界对于他的影响力就比较低。虽然如此,一些往世的因缘现起时,有时候对他也是会有很明显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境界时能够作到一触即止,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面主要在开示惭、愧,与不放逸这几个善心所法。惭与愧属于五位百法、善十一心所法的其中两个,也是七圣财其中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学佛了,对佛法有信心,所以发了菩提愿、受了菩萨戒。在前面听了诸位亲教师用心地教授、殷勤地嘱咐,在聆听学习时都能信受无疑;也决定自己要依之而行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正向三乘菩提,发利乐众生永无止尽的成佛大愿,这个是相当要自我肯定和赞叹的。因为在这五浊世间,能顺佛心、正信大乘三宝,那是稀有难得的众生。如《金刚经》中佛陀亲言:【“如来灭后,后五 | admin 2020-02-20 |
![]() |
前面我们略谈了会造成心无法安止于定的“妄念散乱种类”,那么就有同修会问:“如何才能够不起散乱的心行?”为什么我们会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