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离四倒者。则得了知常乐我净。如来今者永无四倒。则已了知常乐我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名颠倒我若说言如来常者即是我见。以我见故有无量罪。是故应说如来无常。如是说者我则受乐。如来无常即为是苦。若是苦者云何生乐。以于苦中生乐想故。名为颠倒。乐生苦想。名为颠倒。乐者即是如来。苦者如来无常。若说如来是无常者。是名乐中生于苦想。如来常住。是名为乐。若我说言如来是常。云何复得入于涅槃。若言如来非是苦者。云何舍身而取灭度。以于乐中生苦想故。名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见如是无量众生发心之后皆生动转。是故我今虽见是人修于苦行无恼无热住于险道。其行清净未能信也。我今要当自往试之。知其实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重担不。大仙。犹如车有二轮则能载用。鸟有二翼堪任飞行。是苦行者亦复如是。我虽见其坚持禁戒。未知其人有深智不。若有深智当知则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重担也。大仙。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少。如庵罗树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在三界中出现。由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的人无我的证得,则是由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现观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实证蕴处界存在的同时,这个如来藏心也必定存在,然而不像六识心般有起灭、有种种三界中的心行;实证实相心的空性,无我见、我执的无我性,又对于祂所出生的六尘万法不闻不见,没有三界法的我性;因此,双证实相心本来无我以及不分别六尘万法的无我性。这就是大乘所证的人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说这个人他没有值遇善知识帮助他断除我见的话,他纵然在无想定里面,在四空定里面的无想定里面安住不中夭,能够存在八万大劫,即使这样子,等他在他的天寿结束回到人间的时候,他还要堕落的。所以说这个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天里面的无想定—它是有为的,而且它有所思维,所以它并不是真正可以获得解脱,所以它只是一个净无想道,而不是能够究竟解脱。所以佛陀在《中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必须是菩萨见道所起之妙观察智,方能与大乘之法空观相应;二乘所得妙观察智,不能与大乘之法空观相应,唯与大乘生空观相应,依人我空而观十八界俱皆无常空故,非由法界万法实相根源之阿赖耶识常恒而现观万法皆空故;由是缘故,二乘人不得大乘平等性智,唯得小乘平等性智,唯能现观一切有情皆是虚幻无我故,不能证知法界实相悉皆平等故;由是缘故,二乘人于解脱道之见道位中,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在《如来藏经》中一语告知:我见众生烦恼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占察善恶业报经》佛云: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楞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于不知这个常住真心。我们有情生命之所以得以延续,乃是赖于有真心如来藏的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度一切苦厄:当依真心体性现前照见五蕴皆空时,因而明白了五蕴十八界皆依如来藏而存之理,即会转依自在真心,从此不再以色身为真实我;这时身见(注2)和我见(注3)就断除了;再继续深入观行下去,连我执(注4)也渐渐断除,获得解脱功德受用,永远舍离了对三界(注5)的贪爱,这时即是证得有余依涅槃(注6),成为慧解脱阿罗汉,舍寿之时即可入无余涅槃(注7),了脱分段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得大乘第一种涅槃之前,必须有大乘见道前的加行,因为大乘涅槃与二乘涅槃的实证,虽在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的内涵大约相同,但大乘涅槃的地后实证者,除了二乘涅槃之所证,另有般若相应之法,即是进入第七住位之前先证真如,则应该先作加行才能实证。《成唯识论》中有颂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4意思是说:还没有证得唯识真如法性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于四无色定中亦复如是,不能永住,迟早必会出于定外,又入五尘,永无解脱之日,此皆由于一念无明之色界爱及有爱住地惑未断——执四禅天身或四无色定中之空明觉知心为不生灭我,不离我见所致。灭尽定中圣者出定,则非由此缘故,乃因未至舍寿时节,随缘说法度生,故不取灭度。入灭尽定时以心先有预设,故于日将午时即便由其意根之作意,而使空明觉知之意识心又复现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问题正是出在没有如实、如理作意观行,再加上没有亲证而产生的问题,也是身我见未完全断除所致。故而无法将时时与六尘万法相应的七转识妄心,与远离六尘万法的真心阿赖耶识区分清楚。犹如盐水中之水,依然是水,它从未因盐溶于其中而改变其水本来的特性;盐水之所以会咸,是来自于氯化钠(NaCl)溶于其中的缘故,水只是提供一个溶解的环境而已,但水的本质并不跟着转变。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成唯识论》:此四(贪、痴、我见、慢)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意谓有漏位中,意根恒有我见与我执,第八识含藏意根之有漏种子,故受染污,名为扰浊内心。但因六识心为意根所用,故说外转识恒成杂染。由成论此说正理,故知欲成无漏,当由意根下手。而吾人之意识依于正知正见,能于六尘境中反观自己的过失,然意根在一切种智中说为如刀不自割,说祂于六尘境中不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从过去的我执、我爱、我见、无明种子,而由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你的色身绝对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妈妈变的,而是你自己变的。你们当妈妈的人,可不要跟你的儿子说:你的色身是我变出来的、是我制造的。你没有变给他,你也没有制造他的色身,你只是提供他应该有的元素——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你所供给他的只是血液、养分等。是他自己变生自己的色身,但是你帮助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修学佛法的菩萨们,在初始之前,您要真实断我见,您就要认清楚凡夫是如何著相,而落于很浊重的人、我、众生、寿者相而生死不断;而外道又是如何错误的以为,我只要意识能够入于定境,我的意识不要去攀缘人相、我相、众生、寿者相,那么我就解脱了、我就涅槃了。这两种都不是真实的离相,不是真实的无相;只有佛法里面的如来藏,这个实相心才离于一切言语、离一切影像。这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漏法之无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入四禅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断身见,而断意识心我见,恐堕断灭故不舍色界天身,以断灭「觉知心我」为涅槃,遂于四禅位中灭除觉知心我,定中息脉俱断,以为无余涅槃,实是无想定。人间证得无想定之外道亦如是,以此为「入涅槃」,然实所入为无想定:定中无息无脉,无见闻觉知,状若人死。佛说此位中仍有七八二识,故说无想定中有不离身识,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没有唯识妙义,那大乘菩萨悟了如来藏以后,所要修学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法呢?如果没有唯识含藏一切种子,让我们修断一切染污习气,乃至于修断习气种子随眠,乃至于成就一切种智到佛地究竟,那这样子悟后不是就是已经成佛了吗?那这样子不是二乘人断了我见、断了我执、断了见惑、断了思惑以后,就形同成佛了吗?就是有因为唯识妙义,因为有这个八识心王,因为有八识所含藏的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菩萨)名阿罗汉。……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盘。】《成唯识论》卷三又接着说:【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学人于六住位修四加行断我见,于七住位一念相应证悟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便可现观第八识具有的八不之中道性,这就是中观。七住菩萨证悟第八识之后,方能现起中观智慧,住于中道观行之境。然中观并非大乘佛法修行的顶点,中观乃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所含摄,此后尚需进修唯识种智。七位菩萨证悟自心藏识,起中道观行以后,复于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而起胜解与胜行,复进修十行、十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