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所说的性障消伏,不是说断除,而是因为凡夫证得初禅时,其实还没有办法断除我见,因此五盖只能伏除而不是断除;断我见后证得初禅的,才算是初分断除五盖。但是求证初禅时有要先伏的五盖;求证二禅时也有要先伏的五盖,但是二禅所要伏的就更细,而且二禅要伏除的也包括你在初禅当中所起的贪;证得三禅、四禅都有各所应伏、应断的五盖,深细有差别;而所有的凡夫实证四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在精神积极的人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信徒,都是相信自己想法的信徒,迷失在我见编织的梦想中,在其中冲锋陷阵、干劲十足,多大的干劲与投入,等待着的就是多大的痛苦。更多时候,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只能一面自己保持觉察,不要迷失在自己认为的关于的想法中,另一方面只能等待,等待那一丝可能的出现,等待着其开始拥有哪怕一点的反省能力,如此再前去协助,这其中无需任何的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样才能放下嫉妒心呢?在佛法的解脱道当中,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断除我见以及我所见而证得初果,那么就可以从根本断除嫉妒等种种烦恼而远离造作恶业了。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以及《杂宝藏经》当中,都有记载天帝释提桓因去向世尊请教,要怎样去除嫉妒等烦恼而证得初果的故事:有一天,天帝释提桓因邀集了一群天众一起去见佛陀,在一一向佛陀问讯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诸见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恶见,恶见又叫作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邪见合起来就叫作恶见,属于见惑所断的恶见,是见道后就可以断除的。就像我们前面所说,断了三缚结就是初果人,但是恶见当中深细的部分,也就是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从这个烦恼当中会产生许多不如理作意的见解与私心;这些见解都要消除,要透过整理和思惟才能够达成。我们要知道烦恼主要是由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一个我见、我慢深重的人,则可以修学界分别观;也就是观察众生,都是由虚妄不实的五阴十八界等和合而成,如果能够如实现观的话,就可以破除深重的我见执着。再来,如果是一个心多散乱的人,则可以考虑用数息观来对治,让心念初步安止下来不再散乱。除了这五停心观之外呢,其实还有许多的对治法门。例如业障深重的人,可以用念佛观来对治;因为忆念诸佛的名号,或是观想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部分瞋习重的人,他都是“我见”很重,他们都是非常好强、非常喜欢争胜、也非常爱面子;一般来说,我们就说这样人是“我见”非常重的人。例如说:有一次大迦叶尊者他前往拜会佛陀,佛陀因此就劝大迦叶说:“你是不是也来协助我,共同来教育这些新来的比丘。”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我们再根据来说,菩萨捆缚自己的有四种行,这种就是说对于菩萨他是让自己受到生死的结缚;也就是你断除我见,已经透过三结缚了这样断除了。那到底有哪四个法?经典说:一者,轻慢他人;第二个,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方便来追求;第三个,散乱自己的用心,如同走在危险危难的地方;第四个,对于眷属一心来贪着。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轻慢他人。轻慢他人就是无非是说,自己的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智慧之首呢?长养善根最重要,就是要知道三界生死的这个因,最重要就是在五蕴上面的我见我执。所以熏习佛法正知见以后,就会慢慢地降伏这些恶习恶念,因为恶习恶念就是与五蕴的我见我执相应,而任性地去让这个与我见我执相应的烦恼一直去现行;当然这样的话,就会不断地增长生死之苦。所以一定要在佛法中长养善根、熏习正知正见,最起码第一个要先断除三恶道的恶业,接下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在解脱道里面佛陀教给我们,烦恼它真正的原因,不是仅在于说我们去追逐世间的五欲而已,其实它更根本的原因是在于,我们自己对于自己见解的错误,也就是我见,跟我们对于自己牢牢的执着,也就是我执——我见跟我执才是烦恼的根本。当然,这里面就会提到说,为什么我见、我执会构成了世间所有的一切烦恼呢?那什么是我见?什么是我执呢?那又如何断我见、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二乘法中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以及五下分结的修除;五下分结的修除,就是三缚结的修除,加上贪与瞋。以及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第一个就是色界爱,虽然没有了欲界杂染粗重的贪爱,但是上妙的五欲还是会取着,而受到色界爱的烦恼系缚;第二个是无色界爱的结,虽然没有色质,但是取着四空禅定的欲乐境界,对于受、想等法不能舍离,受到无色界禅定境界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不同于大乘人所断之异生性;二乘法中见道所断的异生性,性质窄狭,所以只要断除我见就可以除掉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了,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也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已经实证的一切圣者,更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由此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性的初果人。最懈怠的初果人,极尽七有天上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跟戒禁取见;因为比较容易断,所以称为五利使。身我见就是误将五蕴身的全部、或一蕴、或一蕴的一部分,当作真实我的见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我们再来看,我慢跟我见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我慢?我慢就是因我而起慢,什么是我?就是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因为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所以乐于五阴存在于三界当中,这样的一个执著,对五阴有所执著,不肯灭掉自己,乐于自己存在于这个三界当中。这样的一个我慢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因为把五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所以呢,一个人如果要把我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正见本身不是知识,因为如果是知识的这种,就往往缺乏体验,这样你个人是没有办法断除我见、我所见的。因为知识它只是一个填充,他可以把它全部都倒给你,但是你到了一个时节,当你困惑的时候,当你遇到人生难题的时候,你会这样想:这些知识都没有用,一点帮忙也没有!我父母要走了,佛法不是说可以让我能够回向吗?为什么我父母还是要走?因此,知见没有办法变成真实的体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问题正是出在没有如实、如理作意观行,再加上没有亲证而产生的问题,也是身我见未完全断除所致。故而无法将时时与六尘万法相应的七转识妄心,与远离六尘万法的真心阿赖耶识区分清楚。犹如盐水中之水,依然是水,它从未因盐溶于其中而改变其水本来的特性;盐水之所以会咸,是来自于氯化钠(NaCl)溶于其中的缘故,水只是提供一个溶解的环境而已,但水的本质并不跟着转变。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我们说,大部分瞋习重的人,他都是我见很重,他们都是非常好强、非常喜欢争胜、也非常爱面子;一般来说,我们就说这样人是我见非常重的人。例如说:有一次大迦叶尊者他前往拜会佛陀,佛陀因此就劝大迦叶说:你是不是也来协助我,共同来教育这些新来的比丘。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佛陀就问大迦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原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佛必须要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依于一切种子识,种子就是功能,您要成就佛地的一切种智,于一切法无所不知,能够具足一切的智慧、神通、威德,必定是依于您在凡夫已经具足了福德、智慧、定力、资粮;您断我见,乃至您断我见之后,你明心了,证得了这个阿赖耶识第八识,也就是所谓的一切种子如瀑流,这一个阿陀那识──一切种子识;因为一切万法皆从这个阿陀那识所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