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修忍,都不在我与我所上面用心,但凡夫们会这样,许多凡夫众生的种性是常,因为还没有修道性、菩萨性、解脱性,我执、我见烦恼很重而无法转变,所以种性是常。凡夫的知见会使他们永远执持着凡夫的知见,在可见的未来数劫中都不可能转变。如果能破掉憍慢心与痴心,凡夫知见就可以舍弃,就能安忍于无我、无我所的正知正见。可是有许多大法师、大居士们,你向他们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十八界亦复如是,这样一一界一一阴(十二处也是一一处的观行)这样去现前观察,你能够这样现前观察,亲自证实它、领受它,这样你就可以把我见断除掉,你就可以把我执一分一分的断除掉,最后你成就了无生忍,不再于三界中出生了。能忍(能接受)十八界的自己在未来永远都不再出生,这就是无生忍哪!无生忍的极果、究一苋果,就是解脱道的极果,也就是无余依涅槃,就是无生忍。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怎样才能不动怒呢?对我执、我见未断的人,要不动怒是非常难的。故事中佛陀举了「调伏」这个大原则。调伏的落实,就是对治错误心态与行為的实践,亦即将「过」与「不及」处,调整回来。当然,在调伏与对治之前,应当先建立「动怒是不对的」、「动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学目标」之类的坚定信念──正见,否则,调伏与对治是无从啟动的。(原标题: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要能先观察心中是不是有这五种秽染还有五种弊病,如果我们有这五种秽染跟五种弊病,我们应该要先把它修除,这是属于习气的对治;有这样的一个对治以后,然后我们把解心放在我们佛法修学的第一要务,从断我见、认知五阴无常,这样因缘际会时,就能够相应到第一义谛法则,就能够证果了。今天就谈到这里,祝愿您,深信三宝,深信因果,解心自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样看来,他能够摄受教导的众生到底有多少?当然是无量无边!而且菩萨道的修学者,假如说从十信位满足开始,还得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比起说声闻道中从断我见起,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成就阿罗汉果;这样一比较起来,所以菩萨法是要比声闻法的深细微妙殊胜,当然是不可言喻的!所以,好不容易发心受菩萨戒,为什么会起心动念舍戒呢?这里我们就先不谈佛所说的「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之所以一直在生死的此岸轮回,就是因为我见、我执和我所执的无明烦恼不能断除;因此学佛既是要度到解脱的彼岸,当然就得在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的无明烦恼上用心。而大乘菩萨在受菩萨戒前,归依时既然已经发了四宏誓愿,其中烦恼无尽誓愿断,就不只要断除二乘人所断的一念无明、我见、我执、我所执的这些起烦恼,更要断尽不共二乘的如尘沙数无始无明上烦恼;因此说,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客烦恼?为什么烦恼还要加个客字?因为在佛法中,烦恼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中的两个烦恼,就是见惑和思惑,就是我见与我执,这是两个烦恼。第三个烦恼叫做上烦恼,也叫做无始无明;但这个无始无明虽然只有一个,它很深细、很广泛,所以又称为尘沙烦恼。除了这三个烦恼以外的烦恼,都叫作客烦恼,因为都是在我们自身烦恼以外的来来去去犹如客人一样的烦恼,所以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老师的《悟前与悟后》书中,曾经引述佛陀的开示,说明真悟的菩萨以及已断我见、已断三缚结的初果人,对于戒相都同样有四种不同于凡夫的看法的,那就是不取相戒、不非戒取戒、不取佛戒、不着有戒。这是一切真正悟入实相而证大乘无我法,以及亲证蕴处界空而断我见的初果人,都同样会断除的戒相上的执着,本会同修们在悟后不单有断三缚结的功德,更有实相智慧相应的功德,都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们贪欲很重的时候,要降伏贪欲是很不容易的,此时可以先从断我见下手,我见一旦断除,再来观察贪欲的过患,这样子修,符合解脱道的修证次第,会比较容易断除贪欲。长期来看,这也是对不邪淫戒的履践。我们了解戒律的原理,就可以很愉快的守戒,增长自己的德行。还没有受戒的人,也不必因为无法严格的遵守轻戒,而不敢受戒。(原标题:菩萨戒浅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来到这里传戒,我想不是短期的事情可以做得到的,因为我们同修会的戒师只有一位,就是我们的导师,我们同修会的主法和尚也只有一位,那是我们的导师,我们是他的助手,能做的事情有一个他授权的权限存在,所以我来证明菩萨戒?不行!那这样来说我是僧团了,按照菩萨戒这是不可以的,但是大家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你们在还没有机会到台北去亲自受戒的时候,大家有共同一起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当他开始修行时,最多就只是想到如何能免除生死的轮回,都只是一念无明的我见与我执部分,从来不曾想到生死轮回的本际是什么?也没有想到说无余涅槃中的本际是什么?也没有想到一切万法(所有法界)的根本是什么?从来都没有想过,所以说对实相的无明是无始本有的。这个无明又叫作心不相应的无始无明,《胜鬘经》如此说,是因为众生的觉知心从来都不与这个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们贪欲很重的时候,要降伏贪欲是很不容易的,此时可以先从断我见下手,我见一旦断除,再来观察贪欲的过患,这样子修,符合解脱道的修证次第,会比较容易断除贪欲。长期来看,这也是对不邪淫戒的履践。我们了解戒律的原理,就可以很愉快的守戒,增长自己的德行。还没有受戒的人,也不必因为无法严格的遵守轻戒,而不敢受戒。(原标题:对不邪淫戒的看法及定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们贪欲很重的时候,要降伏贪欲是很不容易的,此时可以先从断我见下手,我见一旦断除,再来观察贪欲的过患,这样子修,符合解脱道的修证次第,会比较容易断除贪欲。长期来看,这也是对不邪淫戒的履践。我们了解戒律的原理,就可以很愉快的守戒,增长自己的德行。还没有受戒的人,也不必因为无法严格的遵守轻戒,而不敢受戒。问:末学最近研究有关「性与道德」的相关文章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佛是舍弃仇恨的,所以念心不同;佛把仇恨舍掉,心心念念都在断除我见、我执,都在修证解脱或佛菩提上;而解脱道与佛菩提的修证都是在无我、无我所上用心观行的,所以都会舍弃仇恨心,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佛持戒时念心清净。果报不净: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属于世间戒,他们的果报就是生到欲界天,因为他们受持不杀戒时仇恨心还在、嗔恨心还在,所以无办法修证禅定;只能因为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读到休谟的解释,我就了解到聪明的休谟能够发现视觉不连续的事实,可是他不能将这项事实,也坚持运用到意识的本身而引发断我见的解脱智慧。因此聪明的休谟就在关键处走入歧路,与解脱境界擦身而过。后来我省思休谟为何在关键处走上歧路?答案很简单,但解决却很困难与复杂。简单是因为在休谟的知识体系里,缺乏生命解剖与生命结构的知识与概念,所以不知道每个人都有第八识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的道业,因此虽然还是取用这世间,可是许多的地方,你的顺位调整了,你可以权当布施而给予别人;有的地方,你可以晚一点再来受用;有的地方,你可以受用世间人所认为的比较低劣的东西;乃至有的地方,你根本无有心思来受用。在许多的层面上,你也会去注意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输迦听了心中非常地惊疑,就追问佛陀说:“我的父亲为什么会转生为狗呢?”佛陀说:“这是因为你的父亲在生时,我见深重、悭贪爱财、不肯布施也不信受三宝,所以才堕入到畜生道去了。”输迦回到家中,就问狗儿说:“如果你真的是我的父亲的话,就请你证明给我看。”狗儿立刻走到主人的座椅下面,用爪子刨地,才一会儿的功夫,竟然挖出了 | admin 2018-07-23 |
![]() |
一般的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我见、无明、贪爱,不明了一切世间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就会贪着世间的种种境界而无法放舍;再加上无始劫来,所形成的善恶业因、习气,这些无明业习种子,统统都收藏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所以就产生了不断受生的势力;所以一般有情众生,一定会继续依着所造的善恶业种的差别,而继续不断地出生在三界六道当中。 当一般有情的色身 | admin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