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施,他就觉得很刺耳。当佛陀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就知道他的善根微少,所以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 | admin 2020-02-20 |
![]() |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愚痴断了----广义的愚痴是断我见与我执----那也是可以超过无色界的,那就出离三界了。所以十善业道就看我们修的是狭义的十善业道,或是广义的十善业道。如果贪、瞋、痴三业是广义的,这样修十善业道,一一事中都可以得到三种解脱。所以从前面的经文来看,佛说的十善业道也是广义的,因为都与第一义谛有关,所以应该是属于广义的十善业道。------《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 admin 2020-02-20 |
![]() |
而且菩萨也知道,意识心所接触到的六尘境界,都是自心所现之内相分,因此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执着不舍的;并且也要如实了知出离之法,知道觉知心之我虚妄,思量心之意根我虚妄,三受五受之我悉皆变异无常,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断除我见,与逐渐修除我执。这里面菩萨们与二乘根本的不同,在于菩萨虽然也是要摄护诸根,但是并不是要摒除六尘境界的触,而是要在利益众生之中不断地触六尘 | admin 2020-02-20 |
![]() |
对声闻法来说,要完全断除烦恼----就是要断尽我见与我执,才能说他已经解脱于此岸的烦恼;而断我见也算是方便的到彼岸,虽然只是声闻初果,但是因为初果人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成为阿罗汉,所以断我见是分证解脱,阿罗汉是满证解脱;上面所说的,属于声闻的到彼岸。但我们也要有一个知见,就是实际上阿罗汉的五蕴,并没有真正到达究竟寂灭的彼岸,也就是仅余如来藏的寂灭境界 | admin 2020-02-20 |
![]() |
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烦恼,称为起烦恼,乃是不明白蕴处界我虚妄,而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蕴处界“我”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见、我执与我所执,又称为根本烦恼。无始无明所知障的烦恼,则是上烦恼,乃是菩萨在般若见道通达,进入修道位后,为了想要往上修学,成就究竟佛菩提果,想要证入佛地之前,所应该要断的烦恼;上烦恼的数量犹如恒河沙,所以又称为过恒沙数 | admin 2020-02-20 |
![]() |
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烦恼,称为起烦恼,乃是不明白蕴处界我虚妄,而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蕴处界我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见、我执与我所执,又称为根本烦恼。无始无明所知障的烦恼,则是上烦恼,乃是菩萨在般若见道通达,进入修道位后,为了想要往上修学,成就究竟佛菩提果,想要证入佛地之前,所应该要断的烦恼;上烦恼的数量犹如恒河沙,所以又称为过恒沙数上烦恼。如果不 | admin 2020-02-20 |
![]() |
在二乘法中,一念无明包括了我见和我执,而我见就是一念无明的根本。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又称为四住地烦恼,也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和无色界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属于见所断烦恼,后面三者则属于修所断烦恼,这四种住地烦恼,合称为一念无明,无始劫来与世世的见闻觉知心剎那剎那不断相应,能够出生一切世间法中的烦恼。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 | admin 2020-02-20 |
![]() |
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求出三界生死,就不必用到大乘法,只要二乘菩提就够了;只要把我见、我执,以及我所执给断除掉,就可以出离三界,根本不必亲证实相。可是大乘佛法就不同了,因为大乘佛法的修学,目的是在成佛,以及成佛之后、成佛之前的恒常利乐众生而永无终止。想要利乐一切众生,就必须具足不同根性众生的摄受能力,所以菩萨必须修证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才能利乐求出生死 | admin 2020-02-20 |
![]() |
依着断我见,乃至于断我所,乃至于断我执,乃至于断法执,要求人我空、法我空的动机,去拜佛,去礼佛,那所拜的佛像,其实就是所谓的偶像,即非偶像,是名偶像。因为这个偶像是如来之像,这个偶像并不是社会力量的投射,而这个偶像是你解脱的一个最主要的一个依托,必须要依着对于佛的一个信仰、对于佛的一个敬仰,而学着佛,依着佛道如实的修学。所以,其实重点是要依着佛像来 | admin 2020-02-20 |
![]() |
也即是阿含解脱道的义理与行门,也就是断我执烦恼而取证解脱果的法门,也是佛世尊在初转法轮时所教授的成阿罗汉之法。意思是说,世尊在初转法轮时期所宣说之法,能够使人解脱生死苦恼,但却不足以使人成佛。当许多众生能够证得解脱果,实证二乘菩提解脱果真实而非虚假之后,就会相信佛世尊所说的是真实可证的法,真的可以使人出离三界生死;由于信受佛语故,当后来世尊再宣讲如 | admin 2020-02-20 |
![]() |
再来说食自落果戒,有人认为:我只要这一辈子都不吃树上摘下来的水果,一定要吃从树上自己掉下的水果,这样吃一辈子,死后就可以得到解脱;这样的一个见解,当然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一辈子吃自落果,是没办法(断我见、我执)得解脱的啊!所以施设了这样的见解和戒禁,是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最后一种,就是把一念不生当成真正的解脱 | admin 2020-02-19 |
![]() |
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烦恼,称为起烦恼,乃是不明白蕴处界我虚妄,而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蕴处界我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见、我执与我所执,又称为根本烦恼。无始无明所知障的烦恼,则是上烦恼,乃是菩萨在般若见道通达,进入修道位后,为了想要往上修学,成就究竟佛菩提果,想要证入佛地之前,所应该要断的烦恼;上烦恼的数量犹如恒河沙,所以又称为过恒沙数上烦恼。如果不 | admin 2020-02-19 |
![]() |
当具足了我所的贪爱时,就无法除掉我见与我执,无法除掉念想,也无法远离时时自我作主而不灭失的识阴所行境界。于是,连意根都被识阴所误导而生起自我执着了,只好继续受生,而不断实现生老病死等苦的轮回。以上略说识阴的苦集。究其原因,都是对于识阴自己的认知错误,或者是被恶知识作了错误的教导,在唯识学中称之为邪教导。因此不断地在作识阴苦集的事业,令识阴喜乐增长、 | admin 2020-02-19 |
![]() |
正由于不知识阴自己是无常的,误以为识阴自己移入某个状况下,就可以成为常而不灭的心,那我见就断不了;想要保持离念时的意识或六识的常住,而且功能不坏,因为这样子,我见、我执都不能断除,死后不得不继续受生在三界中,导致不断的流转生死。所以真正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您,应从教证及理证上认知识阴的内容与无常。也因为识阴的存在的自身其实就是行苦,却误认为存在之时是离 | admin 2020-02-19 |
![]()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长跪合掌)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三称)弟子○○○今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弟子由于无明所障,导致无始来之贪瞋痴习气深重,不仅造下五逆十恶、谤佛谤法、毁佛禁戒……等生死重罪;更由于我见我执之深重,而造下种种贪瞋痴之业行,使得今生乃至过去无量生中的父母、师长、兄弟 | admin 2020-02-19 |
![]() |
一个我见深重、我执深重的人,他已经远离佛法的修行,这样的人写的论,它必定是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回来刚刚说的,一个人如果好名,他必定没有实质,他只能像一个黑心油、一个黑心食品,他靠著贴标签的方式,罐子里面的这个不是真正的清净的食用油,不是真正的一个善药、好药、良药。甚至类似有一些比较没有良心的商人使用期限到了,我不需要更换里面的药材,我就是换一张标签, | admin 2020-02-19 |
![]() |
佛法上的大妄语,譬如以未悟之身,舍离了未悟凡夫的本相,也就是说,其实他是未悟,但是他舍离了未悟凡夫的他应该具有的本相,而示现或是自称他已经开悟了,或是说以凡夫之身来示现为已断三结的初果,乃至断我执的阿罗汉;也就是说以凡夫之身,去示现大乘的开悟;或是说以凡夫之身,去示现二乘初果的断三缚结,乃至断我执的阿罗汉。这样子都是属于舍离本相而说,这是佛法里面所 | admin 2020-02-19 |
![]() |
在佛道的修学过程中,除了证悟般若是利乐众生非常重要的智慧之外,能够亲证断我见乃至断我执的解脱功德,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譬如要先断我见,才有可能证悟明心;而菩萨在解脱证量方面,要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才能进入初地。------《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79集持戒与庄严菩提>高正国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真正开悟了以后,应当勇猛地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欲之贪爱与希求,以及对五阴自我之贪爱与执著,始能降伏我执习气烦恼而薄贪瞋痴,成为二果人及九住、十住菩萨。如何能趣向成佛之道修学呢?若能持守清戒不违犯,并且精进无放逸力地向学正道,才能趣向成圣弟子。而向学正道又须持守清戒,须靠不违犯戒才能前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戒又叫作导引的基础,戒法又名平地,戒是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