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漏尽通只有佛门中已断我见及断我执思惑现行的小乘四果阿罗汉,以及大乘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证得,是不共外道、不共凡夫的。如果我们要再加以细分的话,二乘罗汉跟缘觉虽然有漏尽通,但并不一定就具有五通。因为二乘证得四禅八定具足的俱解脱圣者,虽然不修习神通,也不作神通法门的加行,那他往世也没有修习神通,虽然他已经是俱解脱,已经有漏尽通了,也还是没有五通。只 三摩地

2018-07-22

行者首先在佛前胡跪,至诚发露,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如是三称忏悔偈之后,开口向佛禀白:○○○今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由于无明所障,导致无始来之贪瞋痴习气深重,不仅造下五逆十恶、谤佛谤法、毁佛禁戒……等生死重罪;更由于我见我执之深重,而造下种种贪瞋痴之业行,使得今生乃至过去无量生中的父母、师长、兄弟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想要真实修证佛法的学人,对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内涵,应该有详实的了知:解脱道的修证是断除我见及我执,在声闻法中就是断初果至四果所断的烦恼。初果所断的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础,若于此三论能够信受奉行,接著才有机会修学实证二乘的解脱道乃至进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谓断我见、我执,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般若唯识种智等菩萨!而佛陀度众生的次第就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假使闻法者听到施论、戒论以后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继续说法,只讲到戒论便不再演说生天之论。假 三摩地

2018-07-22

而进入了七住位以后,一直到初地之前所必须成办的福德,那就更加深广,因为已经亲证了般若,就依于亲证后所发起以及继续修学而得的种种智慧,让菩萨上求佛道的信愿行,辗转而更加坚定,然后还要发愿,也教导众生亲证菩提;当然这个时候,自己的我执、我所执也要加以断除。而由于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所以这个时候所得的福德,已经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够理解的了;然而菩萨从初 三摩地

2018-07-22

而进入了七住位以后,一直到初地之前所必须成办的福德,那就更加深广,因为已经亲证了般若,就依于亲证后所发起以及继续修学而得的种种智慧,让菩萨上求佛道的信愿行,辗转而更加坚定,然后还要发愿,也教导众生亲证菩提;当然这个时候,自己的我执、我所执也要加以断除。而由于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所以这个时候所得的福德,已经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够理解的了;然而菩萨从初 三摩地

2018-07-22

若以来开导,让你现观我见断除的智慧境界,现观我执断除的解脱境界,这是二乘法的福田。若是让你如此亲证以外,又再帮助你亲证法界的实相,发起般若中观的实相智慧,你布施于他,这才是大福田,这才叫作报恩田哪!在这报恩田、真实福田种下福德种子,此世可得证果、证般若智慧,来世也有大福德可得。若是种在贫瘠之田,当然也有福德,但因为是贫穷田,所以来世的福德很小。诸位 三摩地

2018-07-22

怀着这样心态在共修,最后的结果能导致断我见吗?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增长我执、我见、我慢。如此修行不仅是浪费自己的光阴,也是对的伤害。譬如在团体中做护持工作时,对于安排的工作,不断挑选,我喜欢做什么,我做什么义工对自己帮助最大。或只选择校对工作,不仅可以积累福德,还能增长自己的智慧。那些搬书、寄书等枯燥的体力劳动还是请他人去办。这是一个菩萨应该有的心 三摩地

2018-07-22

初转法轮的后期,即将转入第二转法轮时期之前,佛陀才对他们说有外识如来藏,隐藏在五阴中,使他们于内无恐怖(详见《阿含正义》第五辑举证说明),才能确实断尽我执而不害怕落入断灭空。早期的阿罗汉不懂这个道理,阿罗汉所懂的只是要把自己六识心加上意根的所有自我执着全部断除,舍报时把我自己丢了,把我自己灭了变成无余涅槃。所以他们所认知的心全部只有七识:第七识是意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因为他四禅八定具足时,就是已经把我执我见都降伏了,只是智能不够而使我见不能断除;但是已经把我见我执都降伏了,这就是四禅八定具足的功德。恶觉观就是贪着欲界中的觉观,欲界中的觉观就是五尘,主要是指欲尘:男女欲。断欲的人,离欲而不起贪的人,只要无相念佛的功夫很好,就可以发起初禅;因为无相念佛的功夫很好时,可以入未到地定。有了未到地定,又离欲界贪,初禅 三摩地

2018-07-22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菩提是只要你心性好,福德修集不多也没关系,只要虔诚的相信三宝就够了,依教奉行好好去观行而把我见我执断了,便成就解脱果。可是大乘法的实证,一定先要有大福德,行法也是有次第性的,要按部就班的来,所以菩萨到涅槃彼岸的修行,得要从布施开始,然后才次第有持戒乃至般若波罗蜜。菩萨布施时不求内果报、也不求外果报。内果报是布施时心有所求:我现在布施了,应该会让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因为众生的根性各不相同,所以有的人,佛叫他要断我见、断我执,从五阴的虚妄来观察:从色阴的虚妄、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的虚妄来观行。佛长篇累牍的讲到口干舌燥,此人才能断我见而得初果,真是迟钝。但有的人不同,有的人在这方面的闻思修都已经做过了,但他始终没有办法取证解脱果,只因为他很贪着我所:把财物看得很重要。佛就告诉他:你只要去断贪,专修而拾弃一 三摩地

2018-07-22

但佛弟子是舍弃仇恨的,所以念心不同;佛弟子把仇恨舍掉,心心念念都在断除我见、我执,都在修证解脱或佛菩提上;而解脱道与佛菩提的修证都是在无我、无我所上用心观行的,所以都会舍弃仇恨心,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佛弟子持戒时念心清净。“果报不净”: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属于世间戒,他们的果报就是生到欲界天,因为他们受持不杀戒时仇恨心还在、嗔恨心还在,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一般情况来说是正确的,但因为有例外,所以这种说法就不正确了!譬如我释迦牟尼佛有时说‘善来比丘!’他当时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阿罗汉,这种比丘都是菩萨比丘,不会是声闻比丘啦!你们明心了就应该听懂了,翻译成白话叫作:来得好啊!比丘!他就成为通教的阿罗汉位菩萨了!当他的我见断时,我执就跟着断了,当时就是阿罗汉了。如果你往世有般若慧,这一世又具足 三摩地

2018-07-22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我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知,我们因过去世不能了解法界的真相,无明造作而有了这世的五阴世间,一生下来所了别的,就依着我和我所的舒适和满足、执着和追求,所受的教导也是增益我及我所的熏习,对于世间的无常执以为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是客烦恼?为什么烦恼还要加个客字?因为在佛法中,烦恼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中的两个烦恼,就是见惑和思惑,就是我见与我执,这是两个烦恼。第三个烦恼叫做上烦恼,也叫做无始无明;但这个无始无明虽然只有一个,它很深细、很广泛,所以又称为尘沙烦恼。除了这三个烦恼以外的烦恼,都叫作客烦恼,因为都是在我们自身烦恼以外的来来去去犹如客人一样的烦恼,所以叫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如果想要破除八苦和三苦,就应当要断除烦恼,要把我见、我执给断掉,这两个烦恼断了以后,才能得到无上寂灭之乐。然而一般众生都是不知道寂灭之乐的,总以为证得涅槃时,一定是心情很快乐,色身也很快乐。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正是常见外道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保持觉知心处在离念的状态之中,享受离念的寂静之乐。但是,只要觉知心在,六尘也一定存在,设使已经进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可知,每一个众生五阴的一一阴,都是境相互异却又和合积聚,而有我、有人,因此称为僧;如果有人藉由三乘见道与修道,断除了我见与我执、烦恼障的现行成为阿罗汉,到了舍寿时究竟断除了异相诸阴的和合积聚,永远不再出生未来世的五阴,不让未来世再有异相诸阴和合积聚,不再有我,也不再有人,当然就没有僧了;因为已经取证无余涅槃,五阴和合的僧已不复存在,从理上来说就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