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藏經》卷3〈8淨見品〉外道須深盜法懺悔證果的故事【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轮回生死的主要根源是一念无明,为什么叫作一念无明?有两个原因:因为常常都是一念心动而执着于我,或者执着于我所,所以就叫做一念无明。常常突然起了一念,不愿让自己消失掉,所以有我见的存在而不乐涅槃;第二个原因是一念之中就具足了生死,所以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生死法,就是流转法。有流转、有生死,才会由最后的老病死忧悲苦恼而向前推溯,终于 三摩地

2018-07-23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人是犯重戒,杀畜生是犯轻戒,其余四戒,准此可解。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只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只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窃盗佛教四方常住共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已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人是犯重戒,杀畜生是犯轻戒,其余四戒,准此可解。】对于志求明心见性的居士来说,受持五戒和菩萨戒,应该就够了;的戒律,如果性质上不属于重大的性罪(如盗法、破和合僧、明说密意等),或受或不 三摩地

2018-07-23

以理体的平等、实相的平等来施设不杀戒,合于第一义谛,所以佛门的不杀戒是根本清净的;不是为了免除世间苦,不是为了执着自我及不净心而施设的,所以佛门的不杀害众生戒是根本清净,不同于外道落在我与我所当中,所以说外道是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外道受持不杀戒,是以贪爱自我的立场来施设的,所以他们受持了不杀戒,仍然是不清净的。在佛法中受持不杀戒,是依于现观众生的平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戒体就是要知道,我所要持守的那个范围,我能够清楚明白,所以叫做有戒体;如果没有清楚明白,这个范围跟内容,那就叫做没有戒体。所以有戒体、没戒体就在于:对于所受的这个戒法--应该持守的那个内容--有没有具体的了知。如果能具体的了知,那就叫做有戒体;如果不能具体的了知,那就叫没有戒体。所以受持三归,一样有三归依戒的戒体。所以如果我们到任何道场去受戒的 三摩地

2018-07-23

】就是爱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著,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著,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如果你心里面产生了一个很细微的念头,想要将这些东西占为己有的时候,你便可以很快地省察,不管那个念头多么的细微,你因为习惯了这样的心性观察,你就是可以察觉,在你察觉的当下,你就可以做出抉择,而渐渐地转依到如来藏的无我性、无我所性、无我执性,让自己的凡夫性消失。——摘录自郭正益老师著《甘愿做菩萨》 (原标题:让自己的凡夫性消失) 三摩地

2018-07-23

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的道业,因此虽然还是取用这世间,可是许多的地方,你的顺位调整了,你可以权当布施而给予别人;有的地方,你可以晚一点再来受用;有的地方,你可以受用世间人所认为的比较低劣的东西;乃至有的地方,你根本无有心思来受用。在许多的层面上,你也会去注意到: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第一呢?眷属的数量要第一,名称要第一,然后所住的地方要最舒服,这样才能够好好地行道,乃至于说所弘化的地区要最大;结果都落在哪里?都落在五阴身里面层次比较低的我所里面。这样怎么有可能了脱生死呢?不但没有办法证出世的法,甚至于连一分的厌世情怀也没有,这一类的学人就不能叫作厌世,或者是说他有出世的心境。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33集佛教是厌 三摩地

2018-07-23

但若是将财产分给子孙,算不算布施种福田?另外,若被政府扣了一半遗产税,那些税金算不算种福田?因为自己并未享用福报,而是给别人拿去用了,故来世能得更大福报?答:子孙算是我所的一种,将财产分给子孙,是我所执。将来虽亦会得果报,但只是从我所执而产生继续轮回生死的果报;子孙也不属于福田,不会转化为来世更大的福报,他们只是依自己的福德来接收此世应有的福果;世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众生的我所烦恼。如果能布施,就能渐渐破除这些我所烦恼,他会开始认清这些都是无常之物、无常之法,何必悭贪?如果能布施,就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法而毁谤正法,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是为了调伏自心,不对我所起贪,因此可以不受系缚,在我所上面获得解脱。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称为无上尊。一般众生看见别人比自己有钱时,就会起怨心;看见众生来求取财物,使自己不能迅速比别人更有钱,所以就起瞋心了!诸如来都没有这种怨心,也没有这种瞋心,所以都有大智慧,因此称为无上尊。有智慧的人布施了以后,不追求或希望受施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布施以后应当常常观察烦恼有什么罪过?烦恼的定义要先弄清楚,这不是世间人讲的烦恼,因为那都是我所的烦恼。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人是为了破烦恼所以布施,他是为了破除悭贪,破除我所的执着,所以修行布施,这叫作清净的布施。也有人是为了清净自心的因缘,希望自己的心地常保清净,这叫作清净的布施。还有一种人更深入观察:我现在正在布施,是谁在布施?没有人在布施。又是谁在接受布施?也没有人接受布施。现在又是布施什么财物呢?布施的财物也是无常,施者也与常,我又是以什么缘故来布施的?这样思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布施,所以远离我与我所的系缚而得解脱。(原标题:策贫施-《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 三摩地

2018-07-23

若言‘如是异作异受’,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复不说异作异受。受不杀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缘,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无因,作者无果’,有如是过。讲记对方又改口说:了因有二种:一种是多,另一种是少。如果了因多,所看见的果报就大;了因如果少,看见的果报就小了。就好像点灯一样,把灯燃起来时,明很多的 三摩地

2018-07-23

若在现代,尤其是在,必须先取得医师执照才能为人诊病及开药方,否则就是违法;违法的事就不能做,不可以辩解说:佛这么交待我,你法律不应该办我!可是法律并不信佛,而且佛有讲过:我舍寿之后,大戒不许改,小小戒可以因时因地而修改!意思是说:我所未制戒,于他方所应行者则当行;我所已制戒,于他方不得行者即不应行。如是小小戒可以因应地方国法民情而舍、而增。所以学戒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