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请求之后,佛告胜鬘夫人说:「就让你随意的演说吧!」胜鬘夫人向佛说:「菩萨所有超过恒河沙数的种种愿,其实一切的愿都摄入一个大愿之中,这个大愿就是我所说的摄受正法的大愿。摄受正法才是真正的大愿。」假使发了许多愿,然后依照这些愿实行而教导众生的,却都是误会了佛法;在这个前提下,发这些愿、实行这些愿,就没有利益可说了——不论是对自己或对众生们,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们修行道业的比丘也是如此,假设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喻我见、我执的凡夫),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喻小乘的无余涅盘),不落在这二边;也没有在中途翻覆沉没;又没有上岸停住,而耽溺在五欲境界的追逐上(喻耽溺于外我所的凡夫);也不贪求而被人世间的一切境界所系缚,也不被诸天界的一切境界所系缚;也不在江中被江水激打的原地回转(喻于佛法中犹豫不定的凡夫);也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猕猴心里想:这个人不是我所能度化的,希望他未来世能经常值遇诸佛,信受奉行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像这样心怀恶念。那只猕猴就是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受困山谷里的人就是提婆达多。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 | 三摩地 2018-07-23 |
|
猕猴心里想:这个人不是我所能度化的,希望他未来世能经常值遇诸佛,信受奉行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像这样心怀恶念。那只猕猴就是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受困山谷里的人就是提婆达多。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 | 三摩地 2018-07-23 |
|
猕猴心里想:这个人不是我所能度化的,希望他未来世能经常值遇诸佛,信受奉行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像这样心怀恶念。那只猕猴就是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受困山谷里的人就是提婆达多。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 | 三摩地 2018-07-23 |
|
骄慢心、嗔心、痴心都是与我及我所相应的法,与菩萨的法是不相应的,因为菩萨的法是无所得法,是不在我及我所上用心的,因此只有破除这三个恶心,才会与菩萨道相应。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破除了骄慢心,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能忍:试想一个有骄慢心的人,怎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应当先破情慢、瞋心、痴心,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谁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什么叫作无生忍?五阴空、十八界空、五阴无常无我,无常无我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空。十八界亦复如是,这样一一界一一阴(十二处也是一一处的观行)这样去现前观察,你能够这样现前观察,亲自证实它、领受它,这样你就可以把我见断除掉,你就可以把我执一分一分的断除掉,最后你成就了无生忍,不再于三界中出生了。能忍(能接受)十八界的自己在未来永远都不再出生,这就是无生忍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穷人、这位修行人,面对这样的景象详细地观察之后,就完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就主动跟这个货主、这些商人说:你们千万不要为了我一个人的性命,而害了你们这么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那绝对不是我所乐意见到的,所以我愿意自己离开这艘船只,让你们大家能够解除这一次的灾难。这个货主听到他的话之后,就准备好了竹筏,然后给他一些干粮,就把他放到这个竹筏上,然后就推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我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知,我们因过去世不能了解法界的,无明造作而有了这世的五阴世间,一生下来所了别的,就依着我和我所的舒适和满足、执着和追求,所受的教导也是增益我及我所的熏习,对于世间的无常执以为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众生之所以一直在生死的此岸轮回,就是因为我见、我执和我所执的无明烦恼不能断除;因此学佛既是要度到解脱的彼岸,当然就得在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的无明烦恼上用心。而大乘菩萨在受菩萨戒前,归依时既然已经发了四宏誓愿,其中烦恼无尽誓愿断,就不只要断除二乘人所断的一念无明、我见、我执、我所执的这些起烦恼,更要断尽不共二乘的如尘沙数无始无明上烦恼;因此说,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有四法:一者知有为法无我我所,二者知一切业悉有果报,三者知有为法皆是无常,四者知从苦生乐,从乐生苦。〗〖复有三法: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取着,二者施众生乐其心平等,三者如说而行。复有三法:一者能施众生乐因,二者所作不求恩报,三者自知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间不息,虽受是苦,心终不悔。复有三法:一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五、未来世乃至这一世得解脱果;五戒若能好好的受持,就表示对于自我得失根本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众生有没有因为我持五戒而得到利益?这样无我无私的人,怎么可能不得到解脱果呢?因为我与我所都不存在了,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众生,因为持五戒而施予众生无畏,因此有这五果。如果有人能具足受持五戒不犯,我们就知道他一定会快速的得到这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诸天来到我所,诸龙、夜叉、薜荔、毗捨阇、鸠盘茶、罗刹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若本欲言罗汉,误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说。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犯中可悔。(未决定了解故言可悔)乃至言旋风土鬼来我所者,犯中可悔。若优婆塞,实闻而言不闻,实见而言不见;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妄语皆犯可悔。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凡是小戒,依照佛陀舍寿前的指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戒经中规定新学菩萨应半月、半月诵戒,这个规定不属于重戒,所以依照现在的时空背景,依照小小戒可舍的精神,同修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聚集诵一次菩萨戒,是如法的。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人是犯重戒,杀畜生是犯轻戒,其余四戒,准此可解。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祇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祇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有四夫:一者知有为法无我我所,二者知一切业悉有果报,三者知有为法皆是无常,四者知从苦生乐,从乐生苦。〗〖复有三法: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取着,二者施众生乐其心平等,三者如说而行。复有三法:一者能施众生乐因,二者所作不求恩报,三者自知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间不息,虽受是苦,心终不悔。复有三法:一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藏經》卷3〈8淨見品〉外道須深盜法懺悔證果的故事【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藏經》卷3〈8淨見品〉外道須深盜法懺悔證果的故事【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