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他深解如来经中所说的法义,而在回国后,翻译了许多经典,后来接受佛教界的请求而写了《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深入解释这八个识的自性等,可谓甚深广大、胜妙无比、至今流传不歇。中国佛教史上,玄奘菩萨不是唯一证悟第八识的佛子。禪宗开悟所证,同样也是第八识。禅宗二祖慧可悟得如来藏,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证他开悟。六祖慧能悟得如来藏,五祖弘忍以《金刚经》为 三摩地

2018-07-21

复次,如彼所言:【【但《成唯识论》中却明示初地菩萨方才「见道」,而斯六、七二识方才「转识成智」,与萧老师建立实有极大出入!】】然而成论所说六七二识之转识成智者,其实始从「前真见道」之时,已经开始转生,已经开始出现,非不现行运转也!但却要待通达位之初地入地心中,方才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未到通达位时,皆犹尚未满足下品二智,是故论说「前真见道位得根本 三摩地

2018-07-21

成唯识论》中有颂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4意思是说:还没有证得唯识真如法性的人,在修学增上慧学时,应该先在心中建立一个好像存在的东西,名为真如,假名为真实唯识之自性,然后求证之;但因求证之时仍未实证真如而不能现观万法唯识的实相境界,所以仍然未离开有所得的境界,以此缘故而说不是真的已经住在唯识性中。这就是说,大乘见道 三摩地

2018-07-21

故应探讨《成唯识论》所云(意根)但缘藏识见分(参见附注)之真实义,不能依误会成论后之此语,即说意根仅缘第八识见分不能触缘法尘,否则非但六入中之外六入、内六入等意入法不能成立,意、法为缘生意识亦将不能成立,成为推翻阿含真正义旨之破法行为;亦将成为毁破唯识经论之谤法行为,将成为意根不与别境慧相应,则违大乘经论中处处宣演意根与别境慧相应之圣教,亦违理证上 三摩地

2018-07-21

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识心王;也不同于欲等别境心所,一定是遍于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义。以下就分别说明悔、眠、寻、伺等四法作简单 三摩地

2018-07-21

识蕴的六识以及第七识末那识都是阿赖耶识所生,因此,也将六识及末那识合称为七转识,如《成唯识论》卷四引经典所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识)转,依止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及意(第七识意根末那识),余转识(六识)得生。八识心王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意译为藏,阿赖耶识能集藏一切染净诸法的种子,故亦称藏识。依第八识不同的功用,还为第八识立了 三摩地

2018-07-21

”(《成唯识论》卷九)也就是说“诸法胜义”——如来藏的胜义,就是这个真如,所以如来藏就是真如,就是常如真如的性——“常如其性故”,所以这个就叫作唯识实性。也就是,唯识的实性本身祂就是如是次第现的。那这样子的话,我们就来看看:那否定如来藏的人,他其实才是真正对如来藏生起了执著。有的人认为说:“那你们都 三摩地

2018-07-21

】《成唯识论》卷三云:【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剎那剎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菩萨)名阿罗汉。……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 三摩地

2018-07-21

(二)唯识所谓唯识,《成唯识论》卷七云: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 三摩地

2018-07-21

成唯识论》卷三,亦如是说: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可见阿赖耶识如来藏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概念,是真实可证的法,实证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禅宗的开悟,也即大乘的见道。如是误会第七、第八识只是一个名词概念者,主要是古印度的应成派中观见。该派不承认有第七识、第八识的存在,认为有情只有六识,将佛教所说 三摩地

2018-07-21

故《成唯识论》中亦说:【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第七末那)识若无,定不转故。】意谓:此阿赖耶识在三界万法中运作时,必定有一俱有依,即是末那识;若无此意根为助伴,若无此意根作为导引之动力,则阿赖耶识必定不会自行运作故,则万法即不可能现行。由此缘故,而说意根是现识──意根正是一切法现行的动力故。《成唯识论》又言:【此第八识自性微细&hel 三摩地

2018-07-21

今天讲的不论是精神讲话,或《成唯识论》的开示,都是非常重要的法,都与明心者悟后修入初地有关。现在先说今天的精神讲话:方才发到诸位手上的影印本,是从《大乘入楞伽经》影印下来的,其中有些地方用笔圈了起来,这就是今天精神讲话的主题---明心与初地---的主旨所在。有人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成唯识论呢?它那么啰嗦!”又有人说:“老师!你不要讲那 admin

2018-07-21

如果悟后能够具足四禅八定,能够修唯识的经典和论典,能够深入去用自己所悟的真如佛性引证而入初地得道种智,并且又断尽一念无明的话,往生见佛闻法,立刻得到八地;相当于我们这个世间也不过几万年几千年而已,所以悟后必须要继续修行,必须要断尽一念无明,还要精通唯识的经典和论典,譬如《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等,藉以薰习一切种智。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往生极乐以后,见佛 admin

2018-07-21

”(《成唯识论述记》)这意思是说,如果不能证得如来藏,那就不能叫作大乘别教的真见道;如果不是真见道,那就无法进入别教的通达位,因为能够进入初地入地心的通达位,才是正修佛道的开始。第三是“胜解行位”。所谓胜解行位的意思是说,大乘菩萨于亲证如来藏以后,入于大乘真见道位中,获得了般若总相智,这就叫作七住真见道。这个般若总相智,又称“根 admin

2018-07-21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将佛菩提智波罗蜜多分为三位差别,也就是将成佛之道分成三个阶段,我们来看看玄奘菩萨是怎么说的。《成唯识论》卷九云:【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远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 三摩地

2018-07-21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将佛菩提智波罗蜜多分为三位差别,也就是将成佛之道分成三个阶段,我们来看看玄奘菩萨是怎么说的。《成唯识论》卷九云:【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远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 三摩地

2018-07-21

6、悟后必须请阅全部的了义经典印证我们说参禅悟了以后必须请阅全部的了义经典譬如《楞伽经、佛藏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不增不减经、金刚三昧经、深密解脱经、解深密经》等等,还要请阅《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来做印证。悟得真的人读过以后,会使他的悟境更深入,提升悟的层次和内容。如果是悟错了的人,他读了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悟错了。开悟的人如果不能用这些书自我印证 三摩地

2018-07-21

圣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二说:「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二、无记性。……三、可熏性。……四、与能熏共和合性。……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所熏和合而转。」(CBETA,T31,no 三摩地

2018-07-21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三摩地

2018-07-21

禅宗的开悟仅仅是大乘佛法的见道,悟后需依《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成唯识论》等唯识经论修学种智,才能进入初地修道位,修道成佛。(二)悟后应除烦恼、转习气《楞严经》卷十,佛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悟是理悟,除烦恼习气是事修。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所累积下来的,不可能在开悟见道时就立即消除,故需悟后一步一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9   10   下一页»   共191条/10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