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原标题:成佛之道须依唯识五位渐次而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此以后,第八识如来藏当中所含藏的一切法种,就都不再受新熏,因为已经究竟,所以永远不会再有变易了;这个时候变易生死就断尽了,法无我智也究竟,这时候四智圆明,也具足了四种圆寂,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究竟成佛。这个时候第八识如来藏才真的叫作佛地真如无垢识。所以说,佛陀才是究竟的解脱者。-----《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121集由三乘菩提架构得到的正确结论(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进修而成佛道,名为佛菩提道,亦名大菩提道,异于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脱道故。-------15、密宗之如来藏见及般若中观—概说密宗系列(五) (原标题:如是进修而成佛道,名为佛菩提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弥陀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将来还要住世无量无数劫,才会入灭,所以叫无量寿佛。另外我们要相信弥陀有四十八个大愿,相信了弥陀四愿的话,才能够接受有九品往生。不相信四愿,就不会相信九品往生。如果相信九品往生,就知道弥陀世尊摄取一切众生,只要众生有信、有愿、有行、愿意去,祂一定会接引;就会相信:“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生极乐世界。”在大宝积经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往生极乐世界,要求品位高升也不能离开三福净业。而功夫系指定力。经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智慧,可以究竟涅乐。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无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车子。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请问:‘未来诸佛还没有成佛,您如何见?’”他答不上来。我曾经跟人讲:“这个见未来诸佛,悟了的人就见了。”譬如说:在我们这些同修之中,就有许多人已经见到无量无数未来诸佛,这不是大妄语,而是真实的见。未来诸佛、现在诸佛、过去诸佛都是这个真如佛性。只要你见性了,你就能看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便是见到未来一切诸佛。当我们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后世尊说:这个妙花台,是法藏比丘---弥陀世尊未成佛之前发了大愿而成就的。想要念弥陀世尊的话,(这里所谓的念“阿弥陀”,是观想的念佛,不是持名号的念佛)先要做这个第七观,观这个妙花座,不可以做观想。每一片花瓣,每一颗宝珠,每一颗宝珠的光几种、如何变现,以及台幢,都要观想得非常清楚;好像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面相很清楚一样。如果能够观想成就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去极乐世界,不是浑浑噩噩在那边享受,直至成佛)。这是无上菩提之心,发这个心之后,如果能够的话,一向专意,想著要往生极乐佛国(那就像我们讲“无相念佛”忆念不停),一直到命终。第二种是:如果作不到一向专意的话,乃至十念就好。这样十念,想著无量寿佛,说我要生极乐世界,这二种人都能往生。第三种是说:“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后示现学习各种世间学问,娶妻生子,见人间有生、老、病、死,而于二月初八降魔,明星出时,见道成佛。二月初八日转,说法四十九年,于二月初八明星出时入涅槃---等(菩萨处胎经卷七),称为八相成道,以八相成道在人间示现,而后入灭,这是应身佛。因为世间众生得道因缘成熟了,所以在世间示现。一般人持名念佛感应所见的是化身佛。感应所见的化身佛,通常是八尺或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对象换成佛,就成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但是要把这个“念”移到行往坐卧中来练习,不太容易,会有不清晰、常常丢掉忘失的现象,所以要用拜佛的方式来提这个念。首先,要选择一尊自己喜欢、相应的佛或者大菩萨,做为礼拜的对象,一开始拜就不要有声音、名字,也不观想其形像,就只有“想祂的一个念头”,以想佛的念头来拜佛。刚开始拜佛时,想佛的念只持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究竟成佛从明实相开始,经过事修的长远过程,和得到究竟解脱而成佛度众生的目的。如果念佛人能在这个世界就修成实相念佛的境界,往生后即可得到上品上生的品位。品位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花开闻法之后,所获得的境界就和这个上品上生的人所证得境界和功德不可相提并论。故一切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体究念佛。体究念佛可分成三个部份来说。第一个部份:无相念佛的功夫修成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菩萨想要以未来的无量生,来度化无量的众生,乃至成佛。是故,想要亲证菩萨所修所证的境界,就应当要发菩萨大愿。菩萨的大愿:首先要发愿,愿亲见自住弥陀,得上品上生,立刻回入娑婆乃至一切苦难世界、五浊恶世之中,去度一切有缘的佛子,这是第一个愿。然后要再发四个大愿,这菩萨四个大愿又称诸佛通愿,十方三世诸佛莫不曾在菩萨因地发这个愿,这称作四宏誓愿:“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此,经上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指的就是这个因地发心不真实,以生灭的、能知能觉的这个心,要想发心成佛。因为发心时的这个心不真实,所以要成就果地无上正等正觉,就很迂曲,要不停的轮回多生多世,不停的再去探索。我们必须以无生灭性的真如做为因地心,来圆成果地的修证。因为这个因地心,是外道、凡夫所不能知,所以叫做密因。密因的第二种解释:佛子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种净土。是为广义的念佛。禅与净土其实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此辈人或见第一义(见自性空法性空)、或解第一义而不惧、或发成佛之心,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并皆分证法身故,名实报庄严,此是上辈生想。非可谓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各具九品往生也。】 (原标题:02第一章绪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诸佛世尊多在人间成佛。若不在人间成佛,而在欲界天成佛,则只能度化欲界天的众生--天人、天神、天主。不能显示于人间,则难以度化人间众生。而欲界天众生贪著五欲之乐,度化甚难。若在人间成佛,度人较易,以众生得亲见恭闻故;而欲界及色界诸天之有缘者,亦得于人间奉觐。是故诸佛世尊皆在人间成佛,以人间有色身及有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等“身施设&rdqu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以上可知,大势至菩萨从过去恒河沙数劫以来,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之故,而一直以此法门修持至今,已是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了,仍以此法门自修及度众生,摄归净土。此念佛圆通章之不长,但自前至后皆用忆与念,而不说执持名号,可见不是持名念佛,此其一。佛说楞严经,目的在教人们修楞严大定而证五蕴空,得究竟解脱,是故先说究明心性的知见,七度徵心,了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从最浅的凡夫菩萨--初信位开始到十信,及贤位菩萨--十住位、十行位、十迥向,上至圣位的初地至十地,乃至即将成佛的等觉妙觉位菩萨等,无量无数,皆同修此念佛圆通法门。可见此一念佛圆通法门之殊胜。本书所述之方法,能帮助行者从有相的散乱心念佛,到达事一心念佛的阶段--无相念佛。使行者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亦能净念相继的无相念佛,这是一种动中的工夫;在日常生活中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形像是佛,则一切寺院及佛所供奉的佛像都应变成佛,乃至禅宗里有一则很有名的公案:“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他是阿谁?”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的释迦牟尼佛和数千万年后将在此世界出现的弥勒佛(注十),还只是他的奴才,教你参一参,“他”究竟是谁?意思是说,在历史上真实出现在世间的释迦牟尼佛,只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所示现的应化身而已。当来下生弥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