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精进波罗蜜,是菩萨们证悟广修六波罗蜜的正因;如果六度不精进修学,那是不可能成就的;就像烧开水,如果烧一分钟就关掉一个钟头,那就算烧上十年也烧不开的;所以学佛一定要精进,否则成佛所需的三大阿僧祇劫可能就要变成三万个大阿僧祇劫了,所以精进是彼岸的正因。大家知道,一般人做世间事业或学佛时通常有个毛病:不够自律,通常只有三分钟的热情,很快就懈怠下来了。刚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乘菩提可以使人成佛,二乘菩提只能使人成为阿罗汉、辟支佛,所以不是无上,所以有局限,所以不叫无上菩提,因此无上菩提一定是说佛菩提智。佛菩提智,在我们刚开始讲这部论的时候,就说过是函盖了二乘菩提在里面的,所以才叫作无上菩提,不能把解脱道排除在外而说佛菩提是无上菩提。因为这样子的话,还是有所不足的。接下来说:“随喜回向无上菩提”之后,就得要&l | 三摩地 2018-07-23 |
|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今天要断除烦恼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严持戒律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要开悟明心也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发愿成佛也是为了究竟彻底的救度众生,这里一切以救度众生为标的,这才是菩萨种姓。这也是菩萨道和解脱道根本区别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1):“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换句话说,菩萨确实不好干,不但要修布施行,还得要不断的布施,永远都没有了期;一直到你成佛以后,还是继续布施,永远都没有了期。持戒也是一样,还是要继续严持不犯、永远不犯菩萨戒。修忍也是一样,一直到成佛时才算。成佛以后不必再修忍,是因为不管世间忍或是无生忍、无生法忍,到佛地都已经具足了,所以不必再修忍;持戒也一样,是因为佛地已究竟纯净了,所以不必再修持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关注无始无明的过程就是我们思维:为何我们贪爱色身?为何我们会有烦恼?为何我们会有贪嗔痴?为何我们会有私心?为何我们会感到无力对治刹那不断生起的妄念?为何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为何我们还没有成佛?。。。等等很多问题,在思维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显然,就是伏除一念无明的过程,这就是佛菩提道的尊贵所在--世出世间法同时进步,持续的在转烦恼为菩提。由于一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7佛又开示说:【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优婆塞戒经》卷7)如果连世间法的小事都不能忍受了,如何能当个菩萨?又如何能调伏众生进入佛法中呢?忍辱就是修成佛菩提的正因,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修忍辱所得到的果实。如果不能种下忍辱的种子,未来如何能获得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7佛又开示说:【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优婆塞戒经》卷7)如果连世间法的小事都不能忍受了,如何能当个菩萨?又如何能调伏众生进入佛法中呢?忍辱就是修成佛菩提的正因,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修忍辱所得到的果实。如果不能种下忍辱的种子,未来如何能获得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7佛又开示说:【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优婆塞戒经》卷7)如果连世间法的小事都不能忍受了,如何能当个菩萨?又如何能调伏众生进入佛法中呢?忍辱就是修成佛菩提的正因,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修忍辱所得到的果实。如果不能种下忍辱的种子,未来如何能获得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三种既是忍辱也是波罗蜜,如同释迦菩萨没有成佛之前,被歌利王割截头目手足而不生一念瞋心;因为有无生法忍,所以能一念瞋心都不生起。因为转依成功了: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不起一念瞋心。如来藏根本不生气,所以意识心及意根随着如来藏而不生气,一念瞋心都不生起。诸位都要学这个,也许有人说:“唉呀!这个很难,哪有可能?”可能的。但也许有人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释迦牟尼佛就由于大悲心这个生因,而发菩提心的缘故,所以经中说:“疾得成佛”,非常快速就成就究竟佛道。因为一切都是为了救度众生,视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子女,不敢起瞋、也不忍起瞋。像《金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无量劫前,曾于五百世中,依深般若而修习真正的忍辱行,所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心中无瞋也无恨。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有慈心的关系,又自己能够愿意发大愿,他发的这个大愿,就是希望十方所有的众生身心都能够解脱自在,没有烦恼恐怖,不会像我现在的这种状况;希望我将来如果成佛的时候,一定能够度脱这一类的众生,使这些众生也能够跟我一样的修行,解脱这些痛苦烦恼;希望于未来的无量劫,大家都能够修行、能够成佛。经过七天这样的状况,这艘船只仍然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办法移动分毫,后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天下有这个道理吗?有这样子的佛吗?十方诸佛没有一位是因为亏负众生而成佛的啊!所以讲堂一贯的教导,就是必须先将自己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中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该尽的义务先把它作好,再来谈如何地修行,如何地为佛法作事;这其实就是依循着世尊所教授的,了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之后,才有可能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在菩萨戒中也有许多的戒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是佛陀此世示现成佛,一开始就说出来的开示。如果离开阿赖耶识,来讲一切因缘果报、来讲一切法,那是游谈无根,都是戏论言说。也因此弥勒菩萨所开示的根本大论,《瑜伽师地论》的一开始,属于声闻地的法中就开示:要相应五识的方法,不能离种子依——一切功能差别的起行、执受所依、异熟所摄的阿赖耶识,这是三乘菩提共通的法要。所以在佛世时,印度婆罗门和许多外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被葛格欺负的时候,申诉管道就是找我妈妈或我弟弟!总之请大家永远记得一件事情:「就是我永远喜欢大家!」就算讨厌我的人,我也会永远喜欢!就算不攀缘了!也永远喜欢大家!最后祝福大家身心安乐、福慧增上、早证菩提、早成佛道! -----微信公众号《阿里山文库》2016-06-16正法葛格(原标题:过度攀缘的过失与不故瞋、不说四众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总结受菩萨戒的目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使自己成为一个在佛菩提道上迈步前进的真实义菩萨,为将来成佛作准备。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核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三、戒又叫作清凉,因为受戒以后要遵守戒法,就要把烦恼遮除,烦恼会令人心生热恼,一起床就想赶快劳苦赚钱;可是赚钱不容易,所以心就热恼;如果有一个戒,教你不许再想别人的钱,因为要想成佛而不得不接受,接受了就不能想它,不想时,心头就不热恼了。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成佛。』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lù)水囊、手巾、刀子、火燧(suì)、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伊罗钵龙诸位知道吗?你们不晓得他,如果讲另一个名称就知道了,叫做大树紧那罗王;有一部经很有名叫做《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他就是缘起者;佛还为大树紧那罗王授记,说他将来成佛时的佛号、国土名称等;他已经被授记了,修证都在我们之上。不要说现在已经明心、见性了,就算你到了初地、二地,还是离他很远的。这是大树紧那罗王的糗事,佛把他公开出来!为什么他即将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