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的确,仰望那浩渺苍穹,深邃无底的宇宙,令人不能不怀神秘莫测之感,从理性深处升起团团疑云:天上有无智和能力比人类大的神明或高级智生物?有无比人间更美好的另一个世界?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对此,佛教的问答十分明确肯定:有,而且有多种种类,多个层次,天外有天,难可穷尽。佛经所说天,为梵文提婆(Deva)或素罗(Sura)意译,原义为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 三摩地

2018-07-22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实际上,声闻和缘觉的解脱,都是由于声闻法、缘觉法的菩提而出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能出三界之智名为尽智,乃由三乘菩提之见道断我见,及见道后修断思惑所得,非因禅定而得)。虽然声闻、缘觉因为智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却仍然不明白佛菩提的般若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 三摩地

2018-07-22

当我们在找这些心时,事实上是有方法的,也就是说,如果要实证这八个心,要先相信有这八个心可以来找,所以要皈依三宝,具足福德、力、定力,要有这些条件,就好比说,要实证黑珍珠的甜度,那我们总是要有金钱来买它。因为黑珍珠很珍贵,价格很高,如果有人没有钱买,就说我没吃过,它不存在,这样就不符合道理了。那我们说的八个识里面的第八识如来藏,好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三摩地

2018-07-22

时德云比丘为说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光明普见法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无边智,清净行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海云比丘。〔二参〕,善财承教,向海门国,参海云比丘。为说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深入一切菩萨行海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善住比丘。〔三参〕,善财承教,至楞伽道边海岸聚落,参善住比丘。见此比丘于虚空中,来往经行。为说普速 三摩地

2018-07-22

以三乘菩提说声闻和缘觉是二乘,一样有菩提智,而其智不能和大乘菩提而行相较。最后佛陀在经典中,更加明确说出,二乘人最终还是会重回「后有」,走回到大乘佛菩提法道上来修学。后人又有人以为大乘经典是由二乘弟子来集结,因此由此滋生更多歧路;是当于此说明演述:大乘经典的集结,有多义无法由二乘人来集结!大乘佛法的集结(一)1.     声闻 三摩地

2018-07-22

从大小乘的理路之根本差异可知,这大乘法不是小乘者所能够集结的,智不足,无法理解,无有能力可以弘扬,无法解说大乘菩萨的境界,随便ㄧ句佛陀称赞某某菩萨之甚深功德,如是的话,都超过了二乘圣者之所知所解,既然不能知也无法解,因此如何能够对其学人解释每句话中佛陀所说的真意呢?8.在经典中,许多二乘之增上慢人,一方面以为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阿罗汉,也是解脱者,所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人虽然知道无余涅盘中有「实际」,但是无智触证「实际」,所以没有般若智,故虽已是圣人而仍然被佛陀称为愚人;愚人虽能得到解脱、出离三界,故非凡夫而是圣人,但是仍有很多深细烦恼随眠还没有断除,所以还不是佛,不究竟故。于是,佛到了第二时教,再转第二法轮而宣讲《般若经》,让众生了知:当行自利利他的菩萨法道才能成佛。这就是第二时教佛菩提道的般若期,教导大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三时、第二教的般若正理,十几年下来讲完之后,菩萨们的实相智已经增上了,所以佛陀接着要教导他们如何进入诸地乃至如何成佛,这个内涵与次第就必须宣讲了。若没有宣讲这些法,新学菩萨及从声闻法中迴心的阿罗汉们将会永远停在三贤位中,所以佛就进入第四时宣讲第三教的唯识教,或称为方广教,这已经是第四个时节了。这第四个时节讲的都是如来藏所蕴藏的一切种子,这一切种 三摩地

2018-07-22

      竟然有人会以为有许多人不断地合力地完成,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想法,也就是说有一个以推广大乘佛法为宗旨的团体,经过了好几代人的努力,这些人也希望「隐姓埋名」,所以一切的著作都伪托是「之前的」佛陀所作的,而且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如何被评价,写出来以后,也不特别去推广宏传,看时节因缘有无他人来宣扬,自己对自己所编纂的经书,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连听闻都没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中的道理,这中的实义,又如何去修,又如何去证呢?这样说要了解这生命中的实相,岂不是缘木求鱼!如同有人以为这生命中的实相,是在不断地打坐中,就可以得到,不断地到一念不生,这样就可以得到,如是的虚妄!以没有一个念头生起,又如何去观察一个真正的实相,实相要能被观察,如是的「不相在」,至少也要有可以想要观察的,这样这个被观 三摩地

2018-07-22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 三摩地

2018-07-22

精进的功能义理就是要断除恶业、修集善业,而明心亲证如来藏之功德,正是大善业,不单能够令人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解脱的功德;同时能够令人生起般若实相智,非凡夫、声闻罗汉所能够了知和想像,依止此般若实相智可进修而成就佛道;也能够依于亲证如来藏的智而救度众生一起修行此大乘胜妙法,住持佛陀之而不被佛门凡夫、外道所破坏,由是之故,必须精进求证如来藏之明心功 三摩地

2018-07-22

而人道的众生,有很强的心念智来修行,这是其他趣的众生所比不上的。而天道的众生,能随心之所念而现出所欲之物。由此可知,每一道有每一道天生的特性,不可以强认定每一道众生都一样。大势鬼这种鬼和前面婆沙论所说的,大致相同。瑜伽师地论里说,鬼趣有三种,就是外障鬼、内障鬼及无障鬼。外障鬼这种鬼由于吝啬的习气重,而生饿鬼道中。他们经常处于饥渴的状态之中,他们的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三摩地

2018-07-22

僧徒乃戒行贞洁定凝明。仪范可师济济如也。]玄奘之后的义净(670-695年求学印度)在《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有:[师子洲并皆上座。而大众斥焉。]结合上述文献,很显然~佛教传入锡兰时应该是以上座部为主,或后来演变为以上座部为主。现在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了:锡兰佛教的上座部是佛教分化前的根本原始教法?还是分化后的一支——上座部?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 三摩地

2018-07-22

我想,诸位都是不想被误导的人,都是追求的人,所以一定不会厌恶法义辨正;因为,只有法义辨正才能使你确实理解表相佛法与实证佛法的差异性,才能远离以前被误导的邪见,开始迈向亲证生命实相的智境界中。第四要请问大家:你学佛以后是学得痛苦呢?或是学得快乐呢?学得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前途茫然啊!不晓得自己到底应该要怎么样修行,才可以在佛法上─生命─的智 三摩地

2018-07-22

诸天天人以及有智的清净梵行者就会辗转传说我犯了清净戒行的事,那么很快地诸方都会听到我的恶名声了;而当我身坏命终之时,也必定会往生到地狱恶道之中。既然了解有憎嫉恼的人在今世以及后世必定会受到这样的恶报,有智的多闻圣在正思惟之后呢,必定就会心得决定地说:‘那么我宁可依于如来藏本来无憎嫉恼的体性,来断除憎嫉恼等等的烦恼心所。’然后就如说而行 三摩地

2018-07-22

而对于贪著五欲的爱味,只会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乃至造恶堕落三涂而使未来世受无量苦,所以有智的人自当选择远离。五欲就是指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事,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的贪爱与执取。接著我们再引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的开示,来了解贪著五欲的种种过患。由于论中龙树菩萨的开示简要明了且文辞易解,是故笔者只将论文作适当之断句并略述其要,余文 三摩地

2018-07-22

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一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恶念,能够出生解脱智,才能够真正地断除这些恶习恶念。有情为什么会造作三恶道的恶业呢?因为有情想要自在,想要自在的时候,他就任性的凭着他的烦恼习气现行而去造作,以为这样子叫作自在;其实这个就是与烦恼相应,所造作的业都是生死业,生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忍真的需要那么痛苦吗?其实,问题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忍:是恨忍,还是乐忍?是硬忍,还是柔忍?也就是说,你遇到需要忍的事情之时,是带着怨恨不得不忍,压力的硬忍,还是懂得了智地看问题,而喜乐、接纳的忍,柔软从容地忍?小时候常看的一部动画片《忍者神龟》,让我们看到忍者的坚强。那么,我们会不会总是硬忍,最终让自己长出厚厚的自我保护壳,使他人无法接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