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故而佛法中给智慧的定义是正拣择,正确的选择,不是不选择。且发现到本来的完美如来藏后,进一步又体察到现在这个无常变化的世界,其实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所生所显,因如来藏的完美,而因此瞥见这个世界的完美,既然一切本是完美,那怎样的选择都是对的。进入这个阶段,更是无处不自在!无处不!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此诸菩萨已亲证藏识阿赖耶,已住于实相智慧中;或复证得道种智而入初地,或复次第渐修而入三地、五地乃至九地;皆能为人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般若,令人证入,是故名为善知识。若是未悟错悟之人,强不知以为知,误导众生以不正确的方法修学佛法者名为假名善知识。例如,以定为禅,教令广大徒众修除意识觉知心中的妄想,妄以不触五尘境之觉知心为真如心者;或如错认解脱道为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年祖师以他高深莫测的智慧,以这样浅显的譬喻,让那些喜好打坐的出家人开始反省自己,那么今天,参禅人还要继续走这样的路吗?要对祖师的开示视而不见吗?那么多的诸方大师,一定要硬着头皮,铁齿地继续教导这种错误的佛法见解吗?这会害到多少人,一生白白辛苦,本欲解脱,反更系缚。瓦与铜镜根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却被不懂参禅的人给弄混了。那么许多参禅人在幻想打坐 | 三摩地 2018-07-23 |
|
禅宗公案引发佛弟子生起参究的疑情,进一步开悟明心实证第八识真我31,并且有其实证智慧的具体内涵。《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第38〉:是时,鸯掘魔闻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审为恶耶?又师语我言『此是大祠,获大果报;能取千人杀,以指作鬘者,果其所愿。如此之人,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设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寤:「诸梵志书 | 三摩地 2018-07-23 |
|
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又古人云:看话头,不得卜度穿凿,亦不得抛向无事甲里。但只恁么看。此要言也。”以上所录莲池大师之参究念佛、体究念佛,从初参‘念佛是谁’,到悟境现前,在在显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从这个平凡与实在之中却显现出无比的智慧,显现出真实的解脱,显现出究竟的涅槃,这才是禅。可是这样子讲的话,禅到底又是什么?从名相来说,禅就是“般若智慧”。但是禅除了明心开悟以外呢,还有重关的眼见佛性。这个见性,见得分明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觉受,是有境界的,当下会感受到很强烈的解脱的觉受。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悟之实质所谓开悟,是说在参究的过程当中,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生起了智慧。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 | 三摩地 2018-07-23 |
|
达摩大师付法传衣于二祖慧可大师时,曾预计中国地区末法时代修禅者曰: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无轻未悟。意即末法时代,在中国地区,说真如佛性者多,而能参究通达真如佛性者少。但私下与真如佛性相符密证,而不为外界所知者,数逾千万人,所以交代慧可大师阐扬禅法,不可轻视未悟者。是故,我虽不敏,又无威德,且无师承,敢发大愿:愿于此生助10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此外,真心如来藏又另外有许多的自体性,中国禅宗证悟的人能少分了知的;是证悟的人进修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后,才能多分了知的;这个多分的了知,就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玄奘师资,所共皆亲证的智慧境界;也是我所依据,用来破邪显正的智慧。这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祂是福慧两足尊,祂的福德与智慧都已经圆满成就,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方便善巧。当然就如同《维摩诘经》当中佛陀这样开示说:“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因为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曾无益于众生;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只有亲证这个金刚心如来藏之后,生起中道实相般若智慧的禅师,才会如同这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当中文殊师利菩萨的另一段开示。文殊师利菩萨说:禅师!于一切法,悉无所得,彼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三)如来藏是从来不忆念一切法的真如心,祂本来而有,本来自在。佛子虽说历经长时间的精勤参禅修学,好不容易终于亲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2)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第二十四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又佛谓富楼那曰。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如来藏即此心此性也。(3)永嘉证道歌唐慎水沙门玄觉撰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真正断了我见生起的智慧,是让你可以逐渐了解如何迈向具足解脱的道路;同时,你不再会怀疑说有大乘法,也不再敢怀疑有一个万法所依的如来藏——除非说你断的我见,不是很真确的断我见。因为这个时候,你一定会很清楚的看到,假如没有如来藏,不要说证阿罗汉果,就连证初果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见一定会断不掉的。祝福大家:学法无碍,福慧双增,道业猛进,阿弥陀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对这个世界我是越活越不知道,越活越不确定了,我的取景框越来越模糊,唯一清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狭隘有限;年轻时的果敢专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相信所谓眼见为实,至于道听途说更是不敢轻易领纳;总之是越来越不相信意识心在世间所收集提供的资讯和判断,心底藏着一丝松动,这是真的吗?每一生命是这样的壮阔充盈,每一个如来藏彼此激荡出这样的丰富华彩,我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来看看生命究竟是什么样子?五蕴都是怎样和合运作的?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烦恼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什么是苦?轮回的本因又是什么?这样的观察不分环境、不分时间,久久观察自然会升起功德受用,自然会升起智慧,了解到原来书本上写的那些知见实际是怎么回事,体察到所谓的我其实是多么的狭隘和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什么是菩萨的种性呢?菩萨的种性就是,能够对一切众生能够慈悯,能够对于众生的法身慧命能够产生悲悯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菩萨,他看到佛教界里面很多的众生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了,这个菩萨一定会奋发起来,以他所知道的正知正见来破斥邪说,来救护众生,让众生能够回归,能够在的熏陶之下,能够迈向解脱;乃至因为他这样子的慈悯心,可以让更多的众生能够成为菩萨,然后让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明就是光明,智慧的光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的光明,因为没有智慧光明来了知五阴的无常、虚妄不实,而产生贪爱执著,这就是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明。因此,要断除解脱道的无明,要先知道五阴内涵,之后必须深入思维,若不思维而仅仅听闻阅读,那么只是常识;必须自己再加以综合思维,这样才能对五阴的真实义理深信不疑。然后,还要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详细如实的观行,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我见断除的观行没做好,找到了如来藏时教你整理,你还是不容易整理好;喝了一整天的水,可是进了小参室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白喝了!但是别人喝无生茶是越喝越欢喜,有好多法出来了,智慧越来越增上;结果你不是,这时越喝越痛苦:好难喝!这杯水比什么苦药都苦。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断我见的观行,你在禅三前得要独自坐下来,好好去思惟弄清楚,色受想行识一一弄清楚,十二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