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果我们能够先修得智,能除掉烦恼性障,一者容易发起初禅,免除以后舍报进入他化自在天为魔子魔民。二者我们知所转进,就容易获得四禅。如果反此道而行,只怕勤苦终生最多也只能得到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菩萨修完四禅以后,还要再修观禅、炼禅、熏禅、修禅。观禅譬如九想不净观或大不净观,一切处观、白骨观、乃至净土的观经里面的十三观。炼禅是指九次第定:从初禅、二禅、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三摩地

2018-07-23

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面向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3

修定的止观和修的止观有所不同,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正确的修法是止观双运、定等持。一、修定的止观:止,停止第六识的散动;观:集中第六识,专注于所修法门中应该观想的目标。由此我们发现,修止,实际是要用观的方法才能达到止的目的;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的散动,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观想,所以叫止观双运。人有两个大毛病,一是散乱,二是昏沉,而止观,正是对治这 三摩地

2018-07-23

般若禅的禅其实就是般若,般若是一种智,但是它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智,它的智是在证得真心如来藏以后所具有的智。真心如来藏出生了这个五阴,也就是说祂是生命的本源,因此我们说:般若其实就是实相的智。般若所说的生命的实相——真心如来藏,祂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事实上祂是处于没有境界、没有所得的状态当中。那么,为什么祂可以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中呢? 三摩地

2018-07-23

禅宗的明心开悟是纯粹的智,是在一念之间明白了真如(如来藏)是什么,是很单纯的一念相应,不是境界法。千万不可误解为已经开悟,更不可对人宣称自己已经开悟,否则就会犯下大妄语业。但是,这些定境的出现也是好事,说明我们已经有了一点定力,已经有能力慢慢离开平时散乱攀援的状态,坚持下去,定力带给我们的帮助和受用就会逐渐显现。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这些定境出现 三摩地

2018-07-23

那时候,修行者大多重视定而不了解禅宗的根本是,所以往往定多少。那时禅宗祖师传法往往是注重的引导,而不必在定的修习上费心。渐渐地,修行者明白了禅宗的核心是修,却开始出现了重而轻定的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祖师无奈才施设了看话头的方便法门,以快速提升参禅 三摩地

2018-07-23

而九次地定中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能够证得,外道修禅定者由于没有出世间,不能断我见,不敢舍弃非想非非想定中的微细觉知心,所以无法进入灭尽定境界。换句话说:灭尽定不通外道,其余如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定等禅定境界为佛门外道所共通。2、禅定次第与三界天的关系欲界定、未到地定与欲界相应。具备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同时福报具足的人,死后可以往生欲界天 三摩地

2018-07-23

漏尽通是智,只有佛门阿罗汉、辟支佛和大菩萨才能获得,不共外道。其他五通,佛门修行者和外道都可以获得。神通的获得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修得,一种是报得。报得的神通一般是前世修过神通,因某种原因而带到了今世。神通的修得,都是借助定力,再加修神通加行而获得的。修习定力,不一定能得到神通;但是,修学神通,却一定需要定力。而且,定力层次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神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为了随顺大众的这种用语习惯,本文在讲到禅定一词的时候就专指单纯的修定之法(定学),而讲到禅宗的禅时,则用禅法禅悟禅等词语来表述,以示区别。(原标题:什么是禅定?) 三摩地

2018-07-23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三摩地

2018-07-23

若无止观並行,就沒有佛法修行可說了!所以佛說:三昧就是止,智就是观!!!(原标题:止观双运)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无漏的智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缘故,因为他还没有获得无生智的缘故。如果是外道,他修定照样可以获得初禅。但是如果外道修得初禅,不是依四念处观而修得初禅的话,那叫做外道初禅,还不能称为二住菩萨,不入贤位。菩萨52个阶位,十信位是凡夫位,称为外凡。初住位开始到十行、十回向总共30个阶位,称之为贤位。对外道或世间人而言,已是圣人;但从佛法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无漏的智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缘故,因为他还没有获得无生智的缘故。如果是外道,他修定照样可以获得初禅。但是如果外道修得初禅,不是依四念处观而修得初禅的话,那叫做外道初禅,还不能称为二住菩萨,不入贤位。菩萨52个阶位,十信位是凡夫位,称为外凡。初住位开始到十行、十回向总共30个阶位,称之为贤位。对外道或世间人而言,已是圣人;但从佛法 三摩地

2018-07-23

而佛法中的禅定加行与实证,系依于断我见的智而修习,一般的修学次第,建议学佛人在断除我见以后,再透过禅定实证的加行增上力,进而能断除五下分结,乃至断除五上分结而实证解脱极果,因此禅定的实证过程中,不去贪求种种境界,这和外道所修的禅定有明显不同处。若是为了与鬼神打交道或是为了修得神通而修习禅定,则非佛法中的禅定,不但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反而容易落入鬼神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修行也一样,学佛的重点在于修,但是无定之,犹如花拳绣腿,名为干,不但无法滋养法身命,还很容易让自己堕入狂,误入歧途。《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又云:是三种智,若不住定中,则是狂,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因为定力缺失之人心思粗糙,无法按照佛教经论和善知识开 三摩地

2018-07-23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根。此五根,一切皆为根所摄受。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摄持故;如是五根,为其首,以摄持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以房屋的栋梁来比喻五根之间的关系,主梁为栋,支梁皆依于主梁,成为双斜面的屋顶结构。五根中以根为主梁(栋),以为首,以摄持四根。这说明了信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要能救护各种根器及层次的众生,就必须要以无量的智安立众生于各种善净法中,因此就必须要求佛智,以便能够配合大悲心来救护一切众生;而在这当中,菩萨仍然要配合正知见深入了知。因为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轮转于五趣之中,因此生生世世互为父母眷属亲友,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最亲近的人,我当然必须要让他们离开痛苦;而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智而行菩萨道,都是因为一切众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要帮人家作善事之前,先得要有智判断;所以现在人家要求我帮他作什么善事时,我一定要先思维一下:这件事能不能作?表面上看来是善事,骨子里是不是真的行善?得要有智判断以后再作。慈悲心是好的,但真的要有智先作判断,不然来世就会障碍你的佛道修行。当时还是观世音菩萨帮忙,开示了两句话,叫我丢弃原本在这一世的凡夫师父道场中的所有事务,放下一切来专心的参 三摩地

2018-07-23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语译如下:佛说:「大!这个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的种种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人,都无法分别了知,为什么呢?由于如来藏心体是清净相,但是因为有客心七识相应的烦恼法尘染污了祂内含的种子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