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因果昭昭不爽,自己种的褔田还得自己收割,别人都抢不去,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起心布施的一念之中就具足六度了,所以能够一念之中具足六度的人,就是有功德智慧庄严的人。所以说,懂得布施的人不要只是在福德上面修,还得要有智慧的修集而修行布施度。菩萨的布施与世俗人的布施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住于不调伏心,就会产生一个现象:不离爱见,行于邪见,起于贪欲、嗔恚,这是愚人──没智慧的人。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他在《〈我有明珠一颗〉读后》一文中反驳说:人乘菩萨行,是以人乘善行为基而发菩提心的,随能力所及而努力于慈悲、智慧及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初发大心者的修行,不能误解为菩萨道的本意。来世必能……继续修行,就是历劫在生死中修行。由初发心而到久发心,久发心而进入不退转,由不退转而成佛。菩萨越修功德越大,利济众生的功能也越大,菩萨道是不限于初心的,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论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十二因缘乃至论涅槃。是名深法。应闻深者说如是法。乐欲听闻思求取解。是名为益。若乐浅者应为说浅。何者是浅法。论持戒论布施论生天论。若众乐浅。为说深不乐听闻。不求受解。不益前人。是名恶说。浅者为说浅法利益故。名为善说。(毗尼母经)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了知众生根性,是比较困难的智慧。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问、学佛人的福报问题: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藏密实修双身法的行者,对于三乘菩提之解脱功德与智慧功德俱缺,对于三乘菩提修证亦无喜乐,所造所修属异生种性,乃种性下劣而生边地懱戾车的无暇者,此第六因。藏密行者若诽谤而入地狱,正报受完以后还有余报,必定多世痴呆且盲聋瘖哑,此乃趣入无暇者的第七因。若在藏密修行甚浅,且不喜双身法,也不依上师的导而造诽谤等恶业,其性障微薄,喜乐禅定等境界,若改依显教行门,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就是说你要有智慧去观察:什么人是习种性人?什么人离开习种性而进入性种性了?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就说:「开悟了,当然就是圣人嘛!」这是从外道的境界上来讲:明心的人就是圣人。从一般佛门中的凡夫来讲,明心的人也当然是圣人;但是在大乘别教里面来说,明心以后仍然还是凡夫,叫做「内凡位中的贤人」,还不是圣人,因为仍只是三贤位的贤人,还没有进到初地圣位。如果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大般涅盘经》说的三个条件:慧力、定力、福德都要很好。若缺其一,我纵使帮了忙,也只能使你成为解悟佛性而不能眼见,这一世想要再眼见佛性,机会可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说,在这佛菩提道上面,你如果不够勤行精进,成佛过程就会很慢;释迦牟尼佛发心比弥勒菩萨晚,结果却先成佛了!精进就是有这个好处,所以修学佛菩提也一样要精进勤行。第四个要注意的:要愿意努力救济众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你是个修行人,而众生是在世俗法里面混的人,所以维持你这个修行的基本生活,比维持花天酒地而好吃懒做者的生活重要!这并不是菩萨们爱分别、执着在分别心上,而是以智慧来应对习性不好的众生。有很多人都弄错佛说的无分别的意思了,所以听到我这样子说,就骂:“你这样就是有分别啦!”那么我们倒是请问他们:“佛有没有分别?”佛如果没有分别,又怎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二个大威德力是因为有道德,若是在出世间法中则是因为有大智慧,大家可以随从你而获得无上妙法,因为有这种智慧所以产生了威德力。如果有钱又有智慧,那就是最好了,这也是身具大力,能自利、他利。第四、要有好种姓。若不是国中的太子,至少也该是耕读世家、三宝。在中国,儒家认为耕读传家是最好的,这也是好种姓。如果想要成佛,最少得要受生为太子:最后身菩萨降生时,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记得平实导师常说福德和智慧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船高」,福德累积够多了就像水很多了,那船自然就被撑起来。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记得平实导师常说福德和智慧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船高」,福德累积够多了就像水很多了,那船自然就被撑起来。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 三摩地 2018-07-23 |
|
简略的说,若以接引众生、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示现在家相较容易与众生共事,方便摄受修学佛道,如大慧宗杲祖师开示:「四摄法中,以同事摄为最强。」因此菩萨四摄法中,与众生同事来利益众生最为重要。诸地菩萨都了知这个道理,唯除有特别的因缘或别愿,不然多以示现在家菩萨相,而非声闻出家相处于人间。如华严中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善知识,唯有六位示现出家声闻相,其余则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转过头来说,你要和过去的修学接轨,你就不要在世间法上一直用心,这样是无法生起菩提智慧的相应的种子,因为你过去生的修学,是在般若出世间法上,因此你想要于世间忙碌地追逐,是无法相应你过去生所修学过的智慧,因此你就无法和你曾经刻骨铭心的智慧接得上,所以你应该改变一下,要开始去思维这出世间法,这样将许多的智能触动出来,这才是你修学上,每一辈子要提醒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在佛的末法时期,听到而能够信受,又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说很难?今天如果有人跟你说无上法,你可能不大会相信,因为他说的法和这世间的许多出色有名的大道场的都不同,你即使有点慧力,可是也很难加以简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这是个五浊恶世,众生的因缘本来就是如此,你能够要求什么?如果要世间的法师们都要亲证真如,才能够说法,这世间便没有说法的人了!如果要说法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然,如果过去生累积福德资粮多了,那你今天呢,你是有因缘可以得到出世间的智慧,这个没有办法用世间的一切、金钱来换的证悟。可是,你用过一次以后,你如果不珍惜,你就要重新再累积一次,那你这样的话,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累积完你第一大阿僧祇劫所需要具备的功德和福德呢?功德和福德实际上是要一起具备的,你每次都用掉一点,然后又沾沾自喜说,「啊,又遇到第一义谛的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在这个漫长的佛道的过程中,有得到智慧的法喜,也有得到说,他自己感觉的回报的法喜,不是众生给他的那种东西的法喜,他感觉的回报是众生可以成就佛道的法喜,就是说,是基于助人本善,而扩充到这个助人让他成就于佛道,当他走上了成佛的道路,那种的喜悦。你这样想想,你这一辈子,在座的每一个都想想,你可能间接的帮助过别人成就佛道,或是间接地接引他到来,那你没有直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佛陀就是不要你这样,所以我们才不会变成世界上的大富大贵的人,也不要世间的智慧、聪明才智,有那种机缘的人,因为那样只会让我们初学者更加地堕落,不会让我们增长智慧!因此你要信受,佛陀自有安排。所以呢,佛陀对我们已经太好了。因为呢,我们的福德和功德,一切,我们都可以请佛陀为我们安排,这样是最好的,不要像世间人一样忙忙碌碌而自以为是,以为是自己多么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