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的例子里面,有看过了不少的学员,有些学员是由于智来降伏性障,可是却有些学员在持戒之后,透过戒的力量很快的就能消除性障;所以等于是说戒这件事情的话,对于大家解脱于烦恼也非常有帮助,这个就是我刚才会说戒是佛制订出来帮助菩萨快速成就的法门。既然是这样,当然就要劝大家要好好地去体会每一条戒的精神,不要轻易地去说要舍戒;如果说真的决意要舍戒 admin

2020-02-19

只要透过修学去除染污烦恼生起实相智,将来福德与智圆满具足了就能成佛!所以对佛弟子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就佛菩提,也就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发菩提心就正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所说的【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大智度论》卷41)这个菩提心《华严经》中记载说:(祂是)一切诸佛种子 admin

2020-02-19

在外面遇到外道或俗人评论佛、法、僧宝时,可得要有这种智来应对,要先问他们受了佛戒没有?当他们批评佛法出家众犯戒时,就先问他们:你有没有受持菩萨戒?有没有受持比丘戒?如果没有,请你也去受了以后并且持戒清净,那时候再来批评,否则请你先闭嘴,你没有权利去批评,因为你连一戒都不持;因为也许让你持了比丘戒,你可能违犯得更严重,所以你没有资格批评比丘们。也要 admin

2020-02-19

依于这样的定力生起,所以面对生活当中有恶来、有恶口来、有恶身行来、有恶业现前的时候,你能够忍住不报,你住在清净忆佛念;住在清净忆佛念以后,不能只住于清净忆佛念,因为您是菩萨,你要有定等持来对治烦恼。您不是外道以定为禅,住在清净的一个禅定相应的定境法尘,就以为涅槃、寂静、清凉了;不可以这样子变成修学菩萨道成为一个外道,不可落于五现见涅槃的邪见境界。 admin

2020-02-19

也就是说,当戒的力量出现的时候,他就得到真正的戒体了;所以从此以后,这位真正得到戒体的菩萨,他就用智来持戒,而不再受到界限的束缚,从此可以自然持戒而不犯戒。菩萨戒又名三聚净戒,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持这三聚净戒呢?第一,对于律仪戒来说,我们要用持一切净戒,无有一净戒不持的精神来持。譬如说,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对于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违 admin

2020-02-19

但是,如果您还是想要当个在家菩萨,就得要有心理准备:譬如像平实导师弘法二十多年来,努力地讲经说法、着书立说、弘法护教、续佛命,为了救护众生远离邪说、邪见,不惜得罪诸方大师,以无比的智和勇气矗立正法幢,显示唯一佛乘如来藏正理,不眠不休、无怨无悔;乃至有少数弟子忘恩负义,前后发动三次法难,诽毁平实导师所弘扬的宗门正法,一再地打击,都无法动摇平实导师 admin

2020-02-19

如果没有世间智的善巧,想要为众生说法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为有很多的佛法,其实都跟世间法有密切的关联;不但在破参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上是如此,甚至于出世间法的佛菩提、一切种智等,也都跟世间法息息相关,所以菩萨应该要善知世间事。如果世间法的工巧明不好,想要证得一切种智就很困难;因为工巧明就是世俗智,世俗智好的人,佛道的进展会比较快。如果工巧明好的话,纵使 admin

2020-02-19

我们要去观察诸佛传授给我们的法,包括戒、定、三学,都是清净无染的佛法,能够让我们得到现在世与未来世的利益,可以让我们逐渐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而受戒是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以最基本的五戒来说,它可以让我们保住人身,而能够生生世世有修行与提升的机会;而菩萨戒则可以让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快速成就。事实上,菩萨戒也是成就佛菩提道的必要条件,没有受菩萨戒是不可能 admin

2020-02-19

如是比丘无有戒品、定品、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但有具足破净戒品;不能出大微妙音声、戒声、定声、声、解脱声、解脱知见声,但出毁戒弊恶音声,与诸同恶俱出恶声,但论衣服、饮食、床卧,受取布施树木华果,为贵人使,及论国土吉凶安危,戏笑众事诸不善语,常于日夜伺求尘染。比丘如是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当堕地狱。舍利弗!是破戒比丘乐于闇冥如彼蝙蝠,闻 admin

2020-02-19

什么是菩萨的种性呢?菩萨的种性就是,能够对一切众生能够慈悯,能够对于众生的法身命能够产生悲悯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菩萨,他看到佛教界里面很多的众生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了,这个菩萨一定会奋发起来,以他所知道的正知正见来破斥邪说,来救护众生,让众生能够回归正法,能够在正法的熏陶之下,能够迈向解脱;乃至因为他这样子的慈悯心,可以让更多的众生能够成为菩萨, admin

2020-02-19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说:求大智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生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这意思是说:因为他是为了求大智,想要知道一切法的真实义,而不只是追求解脱的缘故。既然说是真实,一定是有个实体常住不坏,而这个实体----如来藏,不是三界有法,所以在灭尽了一切三界有之后,祂仍然永远不坏,这样的法才能够称为是真实法。这个真实的如来 admin

2020-02-19

基本上,当一位菩萨已经能够安住于菩萨种性而初发菩提心之后,就能够在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多上面,在福德资粮、智资粮上面,以及在一切的菩提分法上面,就都能开始勤于修学。弥勒菩萨又说,因为这样的菩萨,能够行于一切菩提分法的缘故,所以将来就必定会在三大无量数劫之后,圆满无上正等菩提。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习种性菩萨的十住位。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 admin

2020-02-19

你只要有这个定的知见的话,对于念佛法门的转折你很清楚有所拣择。这样子能够由持名然后去体究,并且不只是要能够求往生极乐,而且要能够亲证实相,有实相的智,这样子说是实相念佛,能够上品上生到极乐世界。念佛法门现世得利的还有另外一个是:即使是造作了五逆罪,也可以凭藉着念佛的因缘能够消除罪业,仍可往生。所谓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还有破和合 admin

2020-02-19

世尊能够有四智圆明的道理,就是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所能够认识的非常有限,因为我们的智都不够;佛陀有四智圆明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对于这个世界,对于我们这个生命的现象跟所能够达到的境界祂能够完全了知。因为佛陀有这个四智圆明,所以我们应该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净土法门还有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那我们就应该要来相信。很多人都认为说佛陀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admin

2020-02-19

而且我们也要相信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很容易的,这也是诸佛祂们的智,因为祂们就可以依于祂们的四智圆明让这个愿力成就。在我们五浊恶世里面,很多众生造恶之后沦堕到恶道去,可是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祂的愿力非常广大,祂乃至可以让如果有一些恶业的众生一样可以在纯一的清净世界里面安住,而能够让他逐渐清净而没有恶缘,让他能够逐渐迈向解脱。所以说我们也应该要相 admin

2020-02-19

因为我们相信佛陀是有智的,所以佛陀祂不会欺骗我们,所以我们相信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阶段就叫做仰信,因为我们相信佛陀的人格,祂不会欺骗我们。这个仰信也叫做正信,就是正确的相信佛陀所说的道理,这样就是迈向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最初步的开始。我们能够正信能够仰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现在接下来就要开始怎样去理解为什么能够成就这个 admin

2020-02-19

是的,有时候家里面的人他们并不清楚,有时候是对于宗教他们有一些特别的看法;虽然我们想要跟他说,佛教并不是如你想像中的宗教,它并不是一般的宗教,而是出格于宗教之上,它是真正要修学智的,乃至于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不是我们要当谁的奴隶、奴仆等等。可是家里面的人,可能完全听不进去,然后甚至会禁止我们来供佛;那这样也没有关系,我们只要自己准备一张照片 admin

2020-02-19

所以我们也可以因为相信这个如来藏的存在,实证了如来藏的存在之后,我们可以增长了这个智。所以我们证得了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就称为证得自性弥陀,而且也可以因为这个样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说成佛的境界确实是可以达成的。那就可以能够超出众魔路,也就是能够离开迷信的阶段,而且能够示现无上的解脱道!表现说这种解脱不是声闻的解脱,是超越声闻的无上解脱。而且这个信是 admin

2020-02-19

要学佛,我们就应当欢喜贤圣的身口意种种教导,及种种的智与德能,可以让我们留下修学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应当让家里面的亲人以及朋友,让他们来亲近佛法,虽然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学,可是未来这些种子终究会发芽,他们就可以因为这些萌芽的种子而自己想要亲近佛法;就可以在亲近佛法的过程中,最终决心修学佛道且最后能够成就,也就像恒伽达一样,从大臣看着别人能够成 admin

2020-02-19

他是具备了种种的善根福德,具备了以及定的知见,然后不以有相的这样子来忆念着佛,成为了无相的忆佛。那么他自己了知,必须依着这个方法去修学念佛,这个才是真实念佛。这样的人如果能够进而修学无相忆念拜佛,那么就可以很容易的再把这个无相念佛法门,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那么动静当中都能够有无相念佛的功夫,这样子能够一心系缘于他所念的佛,心不散乱,忆念相续不断。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