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持守三归,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修学佛法里面,很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具有智,能够分辨是非。而不是有人认为修学佛法就是不要管是非,把善恶都不分别了,那不对。如果善恶都不分别,坏人作恶事也不知道,好人作善事也不知道,那我们修学佛法,不就比一般世间人还要愚痴吗?一般世间人都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果修学佛法之后善恶都不分,那智是退步的,不是进步。所以我们要知道:会说这样的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净秽存乎一心,而非外在的身相,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德相,只因烦恼执着而不能成佛。”因此在大乘法中只论证量高低,不论在家、出家、男相、女相。譬如《大宝积经》中记载,无畏德女为了消除舍利弗尊者怀疑其是否能转变女身,因而立下誓愿说:“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现丈夫身。”说完,即转女为男,佛为他授记后又现比丘身,最后再回复 三摩地

2018-07-22

虽是在五戒的角度来说「给钱不犯」,但是从佛弟子的律仪戒来说,那是会戕害众生的法身命。因为您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众生轻视佛弟子,让众生看见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亲近修学佛法,这是间接断了众生的法身命。并且,以习气种子熏习的角度来说,这是长养贪欲(尤其是男女欲)种子的因缘,贪欲乃是五盖之一,也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都是学子应当避免并修除的,而不是应该增长的。所 三摩地

2018-07-22

以坏僧之事及业极为复杂难知,是故大菩萨以此问佛。-----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 (原标题: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从灭除贪爱、憎、嫉三受来证得心解脱,然后舍离心解脱的受阴而证得解脱,成为四果人而名为已受具足戒。-----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七章第一节<二乘所断无明与外道常见> (原标题:沙门的真正意义)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这个五浊恶世示现,可是祂一样传授我们成佛之道,其他的诸佛祂有广大的智跟愿力,所以祂们可以成就纯一清净的世界,所以说祂们的功德一样是广大的。所以说这个“十方薄伽梵,功德难思议”,就是讲佛陀的智跟祂的愿力乃至祂能够教导众生的这种功能德用是非常广大、难以思议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宝里面的第一个佛宝。“圆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的真常功德,能够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这个五浊恶世示现,可是祂一样传授我们成佛之道,其他的诸佛祂有广大的智跟愿力,所以祂们可以成就纯一清净的世界,所以说祂们的功德一样是广大的。所以说这个十方薄伽梵,功德难思议,就是讲佛陀的智跟祂的愿力乃至祂能够教导众生的这种功能德用是非常广大、难以思议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宝里面的第一个佛宝。圆满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 三摩地

2018-07-22

同时要教导出家学习八种智,这八种智我们一一来为大家说明:第一种叫法智,法智它主要是讲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总相智;也就是说法主要的范围与梗概。譬如说解脱道的主要范围就是出离三界生死,它的果德就是到解脱果——阿罗汉解脱果;佛菩提道的主要范围,它是要最后成就佛道,它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要历经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一一修学,最重要实证是要实证法 三摩地

2018-07-22

又思惟随顺修道,便能证得速疾通,发生欢喜。如是等无量欢喜灌溉其心,数数作意思惟,心常欢喜住,故为获大欢喜。三、获三摩地,这有三种差别: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三、三摩地自在。皈依三宝者,由发起希求证得殊胜功德的善法欲,具足尸罗,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常勤修止观,正知而住等,对治障碍三摩地的所治法已,创获初静虑未至定,是为得三摩地。其次,由已 三摩地

2018-07-22

教他供养,供养者为令所余有情皆能培植福,发心供养三宝,于如来所,或如来塔庙所,欲设供养时,于诸供品,非唯自作,亦劝父母、妻子、朋友等,令于如来所,或如来塔庙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当知是名教他供养。若于贫苦无力兴办供养的有情,兴慈愍心,将自己供品,布施与他,令其于如来前及如来塔庙前持用供养,愿其招感福乐果报,但自己无所供养,是名唯教他供养。若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学佛人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主要的是要从善的教授教诫和他的实践生活中,来改造自己杂染的三业,丰富自己清净的生活,使自己一天一天的生长着善法功德,故善知识是自己黑暗中的灯塔,从恶趣中救护自己的大恩人,是自己法身命的除障者和源泉,故对于善知识应当于经所说而作念恭敬承事。2、应该发什么心来亲近。对亲近善知识的发心相,《华严经》七十七卷《入法界品》说:& 三摩地

2018-07-22

依据经论中说,只有诸佛如来才经得起这五方面的观察,因为在有的十八不共佛法中,说如来的三业,皆以智为导首,随智行,所以三业清净。就是如来的现行身业,在一切时间,一切处所,皆是妙善清净,勿须覆藏。为所化有情说时,现种种胜相,调伏众生,能以胜力折伏摄受一切徒众,是为如来身业清净。如来一切意业,与智俱转,入大众中,生起清净心为大众说法,除来众生的无明烦恼 三摩地

2018-07-22

之后,神光立雪断臂求法,达摩大师将正法眼藏——如来藏妙法——传给神光,并且帮他改名为可,从此开启了中国禅宗的新纪元。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初祖,可是二祖,传到六祖惠能时,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由于大乘佛法的精神,非常契合中国人的胸襟,深受民间喜爱,因此就有句俗谚流传:“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特别是中国禅宗的产生与 三摩地

2018-07-22

至于三归是指归依佛、归依法、以及归依僧,归当然是回归或者归向,因为众生无始劫来在三界中轮转生死,佛陀以大智觉悟解脱生死的大道理,慈悲为怀,为了救护众生示现在人间成佛度众,就是希望众生回归到无生死的彼岸、归向涅槃。因此想要离开生死流转,必须依佛的开示,依教奉行,那当然必须归依于佛,首先对佛要能信受,相信佛所说的法,也就是说归依于佛的正法,如此才不会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佛陀既然是四智圆明,祂有祂的智,那弥勒尊佛也有接近佛陀的智,所以说当这个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佛世的时候,预记弥勒尊佛在未来世增劫的时候成佛,弥勒尊佛没有提出异议呀!表示当时的弥勒菩萨祂也是完全同意释迦牟尼佛祂的预记啊!所以表示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祂是完全两个人意见是一致的,那哪有可能提前由弥勒菩萨掌天盘呢?所以从这个你就可以知道,那个也是自己编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释迦世尊入灭后,没有一位大阿罗汉敢自称成佛,因为智相差太遥远了。因此说如来是一切法藏,一切法都含藏在如来心中,如来能说一切法。由此缘故,有智的人应当以至诚心,以精进、殷勤心供养如来生身,供养如来舍利,供养如来形像、如来塔庙。生身是如来应化在人间的有生死法的应身:感应众生得度的因缘而来人间受生化现的肉身。我们现在是百年之寿,如来应现的生身就会 三摩地

2018-07-22

他原来是极力的想要追求要出家,但是他悟了以后说了一句话,他说:不被袈裟,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是观已成大智。(《大宝积经》卷八十九)那就很奇怪,原来他是要求出家,(披袈裟就是出家,披袈裟就是表相出家的意思)那为什么他那个时候反而不求出家了呢?反而不披袈裟呢?就是因为已经悟了如来藏,(已经悟了本心、已经悟了这个阿赖耶识)悟了这个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问题是关于世间还是出世间?是关于佛法还是世间法?是一直以来被所谓现实层面的问题抓住,还是一直在思维法道的内涵?是在面对其他修行人时,侃侃而谈自己对于佛法的发心,还是平日里更多时间在考虑如何赚钱?如何获取更多人的支持和欣赏?你的问题是什么?你更关心的是自己与他人这一生的身心世界还是彼此的法身命?你每天的作意点究竟在哪里?是在想着拥有更多的追随者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