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会外人听了我这么讲,比较没智的人可能又会骂将起来:这个萧平实胡言乱语!但是你们证得如来藏之后,你们知道我说的是真的,所以菩萨还没有能力进入无余涅槃时就已经到涅槃彼岸了,所以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二乘圣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才说菩萨不可思议,也就是你们这些人!二乘圣人对此是绝对想不通的。同理,菩萨既然要证这种二乘圣人所无法证的到彼岸,那得要有大福德 三摩地

2018-07-22

四倒的意思是:众生没有智,把非常当作常、非乐认作乐、无我认作真我、不净认作清净,所以名为四倒,所以四倒就是常、乐、我、净的颠倒见。譬如索达吉、印顺、昭、星云、证严、、宗喀巴……等人坚持意识心是不生不灭的,那就是非常而误计为常,因为从医学常识、阿含教理、生活常识中都可以了知意识心是众法为缘而生的生灭法,夜夜暂断,死后入胎时就永断不现, 三摩地

2018-07-22

摩诃萨不一定是指初地以上,有许多经中说证悟如来藏而生起般若智的人就是摩诃萨),你证悟而成为摩诃萨了,以后布施时应当如法求物,不可以再像以前在凡夫位时,以克扣父母的供养来布施,否则就是不如法求物来布施。若能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就称为一切施。永远都以清净心来布施给接受的人,也叫作一切施。布施时不计较所施财物的多寡,即使身边正好财物不多,也能拿出来布施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的人修行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心中很清楚知道财宝及种种物品都是无常的缘故,因为只有一生能使用它,无法带去未来世。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的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的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的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 三摩地

2018-07-22

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惠舍施予所需之众生,是名布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显见积极面之布施就其样态,可划分为有形及无形两个面向;有形面系以世俗法上所认 三摩地

2018-07-22

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则得胜果。能在受施者与行施者都以五阴来做的布施,就能庄严菩提之道,就可以远离烦恼,也可以多财巨富,这就是布施的正果,而且还有余果。布施惯了,远离财物执着的烦恼,都不牵挂,甚至晚上闹个小偷,你大声的说:又布施给一个人了。那也好啊!你还有什么烦恼呢?如果找上门说:这个小偷是不是在你家偷了东西?你说:不!我是送给他的。这个小偷 三摩地

2018-07-22

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 三摩地

2018-07-22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1、为什么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是一切人行菩萨道的资粮,因为成佛必须是福两足的。福德资粮不够,见道就不可能,修道就更不可能;修道的福德不足,就无法往上进修,福德不足也无法成佛。所以身为大乘别教或圆教、通教的菩萨都一样,虽然大乘通教只修解脱道,但也有菩萨行者,只是在遇到别教成佛之法以前继续教导众生修证解脱道而已,将来一样要在遇到别教、圆教法门时回心专修菩萨六度,也一样要教导众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布施给断我见的人,断我见在我们同修会是稀松平常的事;断我见就证初果、断三缚结,但是我们还要再加上明心,要进一步证得法界的实相;这个智境界,别说是初果人,连阿罗汉都不知道;你若布施给这种人,来世可得无量报,就不只是千亿倍了。布施给初果人就已如此了,若是施给向斯陀含(即将进入二果)的人,也是无量报;乃至菩萨明心见性、诸地,一直到成佛的各个阶位贤圣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世戒和第一义戒不同,有智者应当观察戒有两种:一种是世间法的戒,另外一种是第一义法的戒。如果不是依三宝而受戒,那种戒就叫作世间戒。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譬如在藏密法中受了三昧耶戒,这叫作世间戒;因为那不是佛施设的戒法,是藏密祖师自己施设的:他们自己发明另一个行双身法而享受淫乐的大日如来,又把凡夫的莲花生建立为密教主,然后自己施设三昧耶戒,号称是金 三摩地

2018-07-22

七圣财包括:信、戒、惭、愧、闻、舍、一、信财信的种类:迷信(盲从)、仰信(崇仰而信)、解信、证信(因证而信,佛弟子应因智、验证而相信)。信心(信根)信力(发起信的力量)信受(境界来时,可以拿信心来用,即受用,信受需要时间,要通过验证才会增长,因证而信)。※检验信财是否够的步骤:1、相信真实的法,相信可以成就(第一分信财)2、对真实法接受,发现真的 三摩地

2018-07-22

难陀得到以后心里非常高兴,其所得的油量,刚好可以成为一灯来供养;难陀便将此灯置于佛前众灯之中,并且发愿:“愿我来世可以得到智光明,来灭除一切众生的愚痴与黑暗。”发是愿已,礼佛而去。到了晚上,所有灯都熄灭了,唯有难陀的灯还继续点燃着。次日白天,刚好目连尊者当值,看见此灯不仅亮着,而且灯芯还完好如初,犹如新的一样,心里想着:“白天点灯 三摩地

2018-07-22

记得平实导师常说福德和智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船高」,福德累积够多了就像水很多了,那船自然就被撑起来。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 三摩地

2018-07-22

听完这四位神王各自所说自己所受持的八关斋戒福德才是第一后,摩竭王也无法断定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福德第一,于是摩竭王说:我有个很有智的臣子,他的名字叫作披陀类,我请他来为大家决断这其中的义理。于是摩竭王的智臣披陀类,便奉摩竭王的召命前来王宫,摩竭王即为披陀类说明四位神王各自认为自己所受持的八关斋戒福德才是第一,请披陀类为四神王决定这其中的义理。披陀类听 三摩地

2018-07-22

再来酒会使人定、消失,所以修行人无非就是要修戒、定、;戒、定、是必须要在清明的一个心境里面去修这样的戒、定、。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能够让你安住在戒、还有定、还有上面。如何才能够安住在戒、定、上面?方法有很多。但是如何让戒、定、消失,酒是最主要的一个动力,所以酒会使我们的戒定消失。在佛世的时候,有一位长老莎伽陀,莎伽陀他当时就是因为喝酒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人是修行的道器,杀人就等同于说去剥夺别人修行的机会,断了别人的法身命;所以杀人在戒律里面是重戒。如果只是杀畜生,因为畜生看不懂佛经,听不懂人所说的话,牠无法修行;所以如果你是杀了畜生,你也受了戒,那你只是犯了轻戒而已。在菩萨戒的当中,犯戒——犯杀生戒,它需要有三个条件,也就是根本、方便跟成已。那到底有没有根本呢,还需要加上其他的条件 三摩地

2018-07-22

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诸根,是故名学。】佛在《优婆塞戒经》卷7里面提到:何因缘故名为戒?是什么因缘才取这个名字,叫作戒呢?佛是这样开示的:戒者名制。也就是说,戒者是制。大家台语有没有听过ㄗㄟˋ(zèi)?很多人以为这个ㄗㄟˋ是这个祭祀的祭,其实不是,ㄗㄟˋ是这个制。就是说一些不善的法要出来,我们就用这个制把它压制、把它制止不让它出来,也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也因为有了定,能够如实知、如实见;也因为能够有了如实见的智,所以对于自己的五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苦集灭道就能够具足的观行。我们这里要说明这个厌,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把这五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界的法,乃至于四圣谛的法,都已经观行了具足,不会再有任何的怀疑,所以这个厌是表示已经观行满足了。也是因为观行非常具足,对于世间五藴十八界这些法,不离无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个故事里面它有实际的意涵,稍微跟大家解说一下:所谓的修习佛法,无非就是修福跟修这两样。那先说修福,事实上在我们的戒、定、三无漏学里面,戒本身是一个福业,定也是一个福业,只有才是最上的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细分叫作戒、定、,如果分大类叫作福跟。为什么五戒十善是一个福呢?这里跟大家讲五戒的内容:五戒可以得人身,为什么五戒会得人身呢?因为他能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