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然而佛教所教给我们的,是要在真实的样貌理性认知之后,从中间生起了不一样的、积极的菩萨道的人生观;所以我们说佛教所教给我们基于苦圣谛的人生观,其实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带有智慧的彩色的人生观。-----部分内容节选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09集什么时候该放下(一)》叶正纬老师 (原标题:人生就是,你必须接受很多人的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去生的业报是善还是恶,祂一样是平等来视之,不会有特别对于这个小孩,就认为他有以前的业种,所以他是不可治的众生,然后就放弃他;不会。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要感召天界或净土的菩萨,父母一定得具足善根,并且可以诚心跟观音菩萨发如是愿:「希望观音菩萨能赐给我一位福慧具足的小菩萨,我会好好护持他长大,将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或能为护持所用..」这些愿意来投生的菩萨,都有神通,祂们会很清楚知道父母是否是真正诚心,是否深具善根。若祂们评估父母的客观条件能满足祂们度众的愿力,祂们就会考虑入胎了。【菩萨子】在佛经中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也就是,不但要救护父母的色身,还要能够救护父母的法身慧命,这才称之为大孝。也就是说,儒家之道如果只是赡养父母的肉身,那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顺,因为家中的犬马,我们也都能够赡养啊!必须要能够照料到父母的心、意、识,让父母欢喜、没有遗憾,这才叫作孝顺;但是佛除此之外,更上一层楼,不但要照顾父母的色身,要照顾父母的心、意、识,更要为父母未来无量生谋取福德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是因为父母以及师长不辞辛劳地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教养我们,长养我们的色身以及智慧。在往生极乐世界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当中,首先就是强调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此外,佛陀在其他的诸经当中,也是不断地强调奉事父母、师长的重要。譬如,世尊为我们开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优婆塞戒经》等等。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 | 三摩地 2018-07-22 |
|
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些苦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明,没有智慧的光明,也就是对于世间种种法,以及对于五阴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误以为这些都是值得珍爱执著的,无法看清这些法背后的本质是无常变异,没有一法能常住不坏。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错误认知、这样的无明,所以会贪爱自己的身心、自己的眷属、权位、财物等等法;也由于这些爱欲,才会导致种种的苦。也就是说,因为有这样的无明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是应该运用佛法的智慧来教养孩子,自然就能转变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转恶缘为善缘,使这一世亲、子互为增上缘,共同结为未来佛道上的同修道友,互相扶持,互相帮助。菩萨就这样藉由眷属的因缘,摄受众生进入之中,一世又一世,不断地和有缘众生结为眷属,如是在度众之中摄受佛土,次第成就佛地功德。菩萨们如果能有这样的观念,那么教养孩子的态度与方法,一定会有新的视野 | 三摩地 2018-07-22 |
|
大家看他聪慧明达又有福德,就劝他说:『你父亲在世时,常入海中采集宝物,你现在为什么不也入海去寻宝呢?』慈童女听到这话以后,回家请问母亲:『父亲在世的时候都做什么事业呢?』母亲说:『你父亲在世的时候,都入海中采集宝物。』慈童女就对母亲说;『既然父亲能够入海采集宝物,那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入海采集宝物呢?』母亲看到儿子这么慈悲仁爱且孝顺,认为他不会离开老母 | 三摩地 2018-07-22 |
|
烧诸恶趣:一个女孩子,千万不可做出贪瞋痴,杀盗淫的恶事来,要常修戒定慧,有了智慧的光明,也就可把三恶道的种子烧焦而不生长了。11.开演善归:一个女孩子,平素所作所为,都要以求最善良的归宿为原则,不可轻浮放荡不羁而妨害自己美满的幸福。12.贤圣所命:一个女孩子,要时常有希圣齐贤的观念,要常行圣道,自以为贤圣所命,做一个光明的使者。13.恭奉明智:一个女孩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学佛三年了,知道了成佛就是依众生而成就佛土,就是从利益众生中获得广大福德与智慧;从理论上知道了佛与众生等无差别,因为都有智慧如来德相——如来藏,当然也包括我和周遭的人;明白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言背后需要的付出与心量;也知道了自己享有人身、有机会修行佛法都是因为与此世界的众生有共业的原因。心中的傲慢与不屑渐渐减少,更多的是感激与庆幸,进而愿 | 三摩地 2018-07-22 |
|
事实上,正确地修学佛法是可以让人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解脱,福报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高的。而佛法的内涵就是宇宙实相的一切智慧,但要实证佛法智慧前,需要有次法福德的修集为先,所以次法就是实证佛法智慧前所必需具备的基础,次法就是趣向佛法的辅助方法与资粮。佛法不仅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已,佛陀在《阿含经》中教导众生的次法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 | 三摩地 2018-07-22 |
|
烧诸恶趣:一个女孩子,千万不可做出贪瞋痴,杀盗淫的恶事来,要常修戒定慧,有了智慧的光明,也就可把三恶道的种子烧焦而不生长了。11.开演善归:一个女孩子,平素所作所为,都要以求最善良的归宿为原则,不可轻浮放荡不羁而妨害自己美满的幸福。12.贤圣所命:一个女孩子,要时常有希圣齐贤的观念,要常行圣道,自以为贤圣所命,做一个光明的使者。13.恭奉明智:一个女孩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然而意识心也绝不总是如此可靠的,这还得看我们意识心本身智慧的高下了,如果它从来就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就像一个看不见路的盲人一样,那么我们顺着这样一个盲人的指引来走路,当然很容易就被带到沟里去,把事情办砸了,自己受到教训,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是被人陷害,以为是外人恶毒,其实是自己的意识心没有智慧做正确的分析判断所招致的下场。比如像抱怨者心中所错误执 | 三摩地 2018-07-22 |
|
再高妙的智慧,如果不能和生命本身联结,不能去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说到底,最后都抵不过流年。教理的高下对错,不仅在于言说,更在于亲身的履践;更在于自身是否能绽放出满满的光,去温热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去浸润到这个世界。毕竟嘴上说的,终究敌不过脚下走的。感恩在这个时刻,小A用自己犀利的言辞,给了我深刻的提醒。------节选自《一会》平台 (原标题:修行不仅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陀也对比丘们说:这个女人如同粪便、如同毒蛇,她会染污、也会毒害比丘的法身慧命。贪欲就好像监狱的系缚,是众恶的住处,所以应该要远离贪欲。佛陀说:这样的法门,当知是佛所说的经律;如果有随顺淫欲的人,他是魔说,那是魔的眷属。所以,比丘是不可以和女人产生不净行,这是佛陀祂一而再、再而三的教示。我们看到佛陀这样的教示,佛陀在涅槃前,对于十大重戒当中,尤其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何判断在爱情中所遇之缘是善是恶,是顺是逆,如何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生命中出现的各种逆缘、恶缘?这需要我们具足对三宝的信心,深信佛教三世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进而依循佛陀的教导,如理如法的看待自己和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境遇,学会柔和忍辱的应对人生。美好幸福的爱情和婚姻固然是人之所欲,但是不必要因为眼下婚恋的不如意而自怨自艾,因为一切皆有因缘,反悔不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法句譬喻经》当中,佛陀就说了一个偈语,来提醒大家应该要【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法句经》卷一)。关于藏六如龟,在佛世时,有这么一个典故:是说有一位比丘,他独自一人在树林中修行,希望能够在道业上有所实证。不过这位比丘,心中的却很浮动,总是随着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境界而起伏不定,像是每天托钵所得到的饮食的好坏,还是天气的变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里末学也赞叹佛陀跟导师的智慧,很明确的指出问题所在处。最后这里跟大家分享《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里面提到一段话:大凡为善知识。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来及以恶声名色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歉。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动念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不见。久久魔孽自消。尔若与之较。则恶声相反岂有了期。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微信公众号《慧读时光》2017-12-18 (原标题:人生如春蚕)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