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无染供养,这有六种:一、自手供养,即于施设供品,不怀轻慢心,令他代供,为虔诚恭敬,唯自手供养。二、殷重供养,即令他供养时,自己不住于放逸懈怠,而住于恭敬供养心。三、不散漫心供养,即于供品,不轻弃掷,而善陈设。四、无杂染心供养,即施设供品,不染贪等烦恼而为供养。五、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得财位等故,诈设种种虚事供养。六、以清净物供养,不以三宝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应发如除粪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稳稼心,低下故。……”经中所说为十种心,这里只节录了前十种,足以显示弟子对于善知识的亲近意志之坚毅、诚厚、任劳、无动;这是因为自己彻底了解,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识为根本而生、而长、而住,而圆满。故能发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来亲近善知识。但是,应该知道,这是指对于具足圆满德相的善知识而说的,若不是一个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深知自己成就的法都是跟佛学的,乃至于是得到佛的加持,所得一切至高无上的法,皆是佛觉悟的真理,自己只是从中获得了利益;即使真的成佛了也是后学,因为自己不是无始以来的第一尊佛,纵使这样子也要知道:每一尊佛都是一样平等平等啊!怎么可能会成佛了以后,就比释迦牟尼佛还伟大?而喇嘛教贡高我慢的目的,就是要弟子将自己的身、财、受用,来布施给他的根本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祖师常在问:“出家所为何事?”出家难道只是为要获得众生的供养来增长僧慢吗?出家只是为了要建大道场、建大学院、建学术研究,乃至于因为这个样子来抵制证道的居士吗?出家是要脱离表相的佛法,而勤求证悟,出家其实是为了要解脱,出家其实是为了要度化众生。也就是大乘菩萨僧出家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那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其实就是必须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道分为五十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之为信位,这个信的建立就需要一大劫乃至一万大劫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才慢慢具备对于生命的、佛陀、佛法、正行僧的信心,这在马鸣菩萨所写的《大乘起信论》中有详细的记载。因此,信佛还是信佛法是不同的。如果因为自己觉得受到佛菩萨的护佑就开始信佛,有一天如果出了车祸就可能在心里埋怨佛菩萨怎么不护佑自己,开始对佛菩萨升起埋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圣号之旋律不可轻快,而应稳重优美,默唱时之速度越慢越好。只可一句反覆唱念,不可编成多句旋律来唱念。亦不可在无相忆念拜佛时拜药师佛,平时却唱念观世音菩萨;所拜与所唱,必须是同一尊,才能心无二致,专一拜佛念佛。此外平时在心中默唱圣号时,不可贪求多唱几声,应该缓慢安祥,唱时注意心地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打妄想?有没有在忆佛?如已有持名念佛经验或已了解如何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师真的是只能去当「大师」,去去去,不是可以来说法的!所以喜欢乐于胡乱说法者,就是世间大师、世间错解佛门的大师,因为这些大师对于佛门的真正知见是不清楚的,一方面是没有好的老师,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佛法僧太轻慢,不知道尊重,以为自己有嘴巴,就是可以说法,没有人反驳我,就是我对;如此愚痴!不知道经典处处在在都在反驳自己,都是声声厉厉地大声斥责,可是自己的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在自利、利他两门上面,都要用心去修学,而这个佛法的修学,得要正心诚意去修,不能投机取巧,投机取巧就不是正修行啦!道业也会很慢才成就。-----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五辑)》(原标题:信有四种(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自手供养不怀轻慢心,教他供时自己不住于放逸懈怠,不轻弃掷,不散漫,无杂染,不为财敬而诈设虚事,不以有腥味或有毒物供养,是名无染供养。最后以正法修行利乐众生而作供养,是为正行供养。又说:【由此十相,应知是名具一切种供养如来;如供养佛,如是供养若法、若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上说由十相来作供养佛;供养法及僧,也应如是。p.82圣弥勒菩萨所说十相中的广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可因为诸多在家身相之地上菩萨为令众生崇隆三宝而故意贬抑自身,为诸阿罗汉顶礼作揖,故意令众生忽略自己之圣僧身分,便只见表相而轻慢于在家相之等觉菩萨维摩诘、弥勒……等。当知大乘诸地菩萨往往以最尊贵之身,而行最下贱人所不愿为之事;是故为度二乘定性声闻得入大乘法中,维摩诘居士乃以等觉位之尊贵身份,头顶礼拜诸阿罗汉,令世人不敢轻视二乘罗汉,藉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于学术界喜欢着墨批评大乘佛法,实在是不知如何置评;以众生心性贪染五欲,不受诸圣教诲,于五蕴中起诸我见,更生我所见解,如是生诸我执,我慢不离;即使善知识在前,亦是无法生受。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师真的是只能去当「大师」,去去去,不是可以来说法的!所以喜欢乐于胡乱说法者,就是世间大师、世间错解佛门的大师,因为这些大师对于佛门的真正知见是不清楚的,一方面是没有好的老师,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佛法僧太轻慢,不知道尊重,以为自己有嘴巴,就是可以说法,没有人反驳我,就是我对;如此愚痴!不知道经典处处在在都在反驳自己,都是声声厉厉地大声斥责,可是自己的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裸者得衣憍慢心者而得谦下。忧恼者心安隐失道者得正路。饥渴者得饮食囚系者得解脱恐怖者得无畏。丘陵坑坎山涧堆阜。皆悉平正犹如抵掌。门第卑小自然高大。衢路隘狭并皆宽广。市肆廛里自然开豁。秽恶不净应时香洁。荆棘毒刺瓦砾沙石悉皆不现。日光晃曜而无炎毒。香风和畅无诸尘坌。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拘枳罗拘那罗命命等鸟。其声美妙出和雅音。象马牛羊水牛[(犛-厂)-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手供养不怀轻慢。令他供养。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为供养。不轻弃掷。不散慢心。无杂染心而为供养。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财敬故诈设种种虚事供养。不雌黄涂不酥灌洗。不以种种局崛罗香遏迦花等余不净物。而为供养。如是六种。说名菩萨无染供养。又诸菩萨如是财敬广大无染。供养如来及制多时。或自臂力所集财宝。或从他求所获财宝。或得众具自在财宝。能为如是种种供养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义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语者若说勤行一切善根。义者安住精进无有终始。语者若说诸禅解脱三昧三摩跋提。义者知灭尽定。语者悉能闻持一切文字智能根本。义者知是慧义不可宣说。语者说三十七助道之法。义者正知修行诸助道法能证于果。语者说苦集道谛。义者证于灭谛。语者说无明根本乃至生缘老死。义者知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语者说助定慧法。义者明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行至镇上,街道更狭窄了,富豪放慢了车速。一名小孩嬉笑著从巷子里冲了出来,富豪脚踏刹车堪堪避开,小孩笑嘻嘻的跑过去以后,他并没有踩油门前行,而是看著巷子口,似乎在等着什么,片刻,又有一名小孩冲了出来,追赶着先前那名小孩远去。德大师讶然问:「你怎么知道后头还有小孩?」富豪耸耸肩,「小孩子都是追追打打,光是一个人他可不会笑得这么开心。」德大师竖起了大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七个最吉祥的就是你不要憍慢、不要自大,你应该要知足;而且你应该要反复的能够诵习第一义谛的佛法教理,出三界的佛法教理,这是最吉祥的。第八个最吉祥的就是你能够忍于种种的欲界的苦患,种种的欲界的爱染,你能够非常高兴地看到依三乘菩提而修学的出家人,愿意依著他们在法上好好的修学,这是最吉祥的。第九个最吉祥的就是你能够持斋修梵行,而且希望自己能够常常遇到真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憍慢施,柔软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若求果施,市易无异。】------《优婆塞戒经》卷五好!佛说:如果能以具足了色、声、香、味、触的这个物品布施给别人,这就叫作清净布施;如果能够以如法所得财物来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四、布施的时候,不应该轻慢来求布施的人。第五、布施的时候,不应该恶口骂辱他人。布施本来是累积福德的善行,但是如果布施的时候,同时犯下了不好的事相,那么在未来的善果报中,就会引发附加的恶业。有那个善果报,但是善果报中,却隐含着恶业在里面。例如世尊在《分别业报经》里面说到:修行人行大布施,可是这个人个性着急,心中多瞋,不能够依止正念来修持,那么他死后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