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祂也不是凡夫,因为凡夫都是在贪嗔痴疑中打滚,祂却从来不曾一刹那落在贪嗔痴疑里面;可是你如果要说祂是贤圣,祂也不是。成贤成圣,都是因为你证得祂了,所以你成为贤圣,祂却不当贤圣,所以祂不是贤圣行,祂一切的行为都不在贤、圣行当中,所以祂永远离两边:离凡夫,也离贤圣。祂的一切行不断在运作着,但都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你证得祂以后成为贤圣了,转依祂的这种离 三摩地

2018-07-22

再来说第三个理由: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跟众生斤 三摩地

2018-07-22

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讲记六波罗蜜对大家很重要,因为十波罗蜜对你们多数人来讲,目前仍言之过早,所以仍以六波罗蜜为主;而且此经是针对新学菩萨说的,所以应以六波罗蜜为主。六波罗蜜在十信位中就需熏习了,从初住开始修 三摩地

2018-07-22

若没有见地而获得禅定,为什么就没有见道所得的定戒?这可以从现象上看得出来:佛世有许多外道得四禅,证得四空定的也很多,可是他们都很傲,出定而在人间境界中时,心、瞋心都很重,动不动就骂人,轻视众生。像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有见道相应的定共戒显现,所以他们不得见道相应的定戒。如果是与见地相应的禅定,就会有见地相应的定共戒显现出来。定共戒是与禅定共同存在的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有时甚至以自己的身分内财身体器官布施给求乞者,始终不会在心中生起一念的恶心,反而因为这个缘故,更加的增长了他慈悲喜舍的心,而且不会轻视接受布施的人,也不会心中生起自高之心,因为对方是我们的福田,是我们未来世获得广大的世间可爱异熟果的福田,所以不该高来待人,而且自己欢喜的庆祝:我还是有钱财可以布施的。布施时要起欢喜心:我有钱财可以布施,满足求乞 三摩地

2018-07-22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三摩地

2018-07-22

此段经文明示布施圆满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 三摩地

2018-07-22

无量世中常坏憍,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诃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你想要得寿命长远吗?你每一世都要修集慈心。慈就是爱护众生,给予众生快乐;悲则是拔除众生的痛苦,不是给与 三摩地

2018-07-22

有骄有就无惭无愧,说明惭财、愧财不够!“骄”指自己真的很好而欺负、教训人家;“”指高举或自己没那么好、变成好像很好!有骄的人会认为自己很好,就不会下手修行。菩萨在骄升起后应忏悔,忏悔增长惭、愧财,修行就会进步。骄偏在我所上面,不知都是无常的;偏在心行上。※七种骄:色力骄、无病骄、长寿骄(例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学佛人如果能够守信用,不用狡诈欺骗的方式来对待人,对众生不生害心,也没有生起抢劫偷盗的想法,并且看见了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起而奉迎,并安施床座、恭敬礼拜,来破除自己的憍等等,未来可以成就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当中的手指纤长相。所以说,对人应该要守信用并直心待人,不应该用狡诈的方式来欺骗众生。(未完待续)------《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第1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酒的过失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佛教会禁止喝酒呢?其实酒在文人士子、在这个社会里面,有时候品酒文化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高尚的文化,但是为什么佛教要禁止喝酒呢?道理是在这个地方:因为酒的本身它是没有罪恶,但是酒它能引生罪恶;也就是说因为喝酒引生的过失、引生的罪恶很多(后面我们会地说明),所以在佛教里面,佛教的五戒就已经戒喝酒了。佛教五戒里面就是:不杀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依着定力的相应都会有这些状况,有这些状况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能够以无,不能够以自己能够定下来仔细思惟的这样的心念,那么很快的就会被妄念,或者是不如理作意带著走。第二个是饮食知量。饮食知量是说,对于饮食要有节度,不论质和量都要恰到好处,不要太省,也不要太浪费;太省的话就等于把身体当厨余桶,什么都往身体里面倒;那么太浪费的话,也是 三摩地

2018-07-22

出三界只不过是不在三界里面现身语意而已,所以依我们的三果人离欲界爱,那能够离欲界的人,其实初禅就一定要现起,因为初禅也是离开欲界,只不过初禅是伏欲界的爱,伏欲界爱,然后三果人,他是一一如实观察欲界的不可爱,欲界的无常、苦、空、无我,然后他愿意把它断除掉,断除什么?贪爱,贪爱一断了,后面的贪、瞋、痴、、疑、不正见就继续地跟随它一起断了,所以整个修行 三摩地

2018-07-22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shé)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 三摩地

2018-07-22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饮酒戒】「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酒的过失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佛教会禁止喝酒呢?其实酒在文人士子、在这个社会里面,有时候品酒文化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高尚的文化,但是为什么佛教要禁止喝酒呢?道理是在这个地方:因为酒的本身它是没有罪恶,但是酒它能引生罪恶;也就是说因为喝酒引生的过失、引生的罪恶很多(后面我们会地说明),所以在佛教里面,佛教的五戒就已经戒喝酒了。佛教五戒里面就是:不杀 三摩地

2018-07-22

而菩萨反生憍心心痴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罣碍心、摄受众生。世尊!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现在的传戒者就是我们导师;可是导师没有办法来传戒,导师能够来传戒,就能够来办禅三,所以导师能够来的时候,可能时间还要很久,什么时候可以,因缘成熟,那先让我们来,导师先派亲教师过来,跟大家互动、了解,也就是有一个方向进一步,加上环境也一直在改善,导师就可以提前过来,乃至或者是按照他的预定的时间过来。导师还不能过来的时候,戒怎么学?戒的 三摩地

2018-07-22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怎么样才是受戒者如法而住?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