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若不勤行精进,进步就很慢。所以有些人明心后,对于见性好像不太努力,心里总是想:“我能明心就够幸运了啦,见性这一关比起明心来,可不是加倍难,而是十倍难。”因此就不精进了。所以我们得要先针对一些干部们,以及未来在弘法上能做事的同修们,先把他们找来注射强心针,让他们生起信心,为他们寻找见性的因缘;然后再来找一般的学员,在各梯次的禅三之中慢慢来找 | 三摩地 2018-07-23 |
|
〗讲解这部《大乘起信论》很奇怪!是从深的法慢慢的讲到较浅的法上来。有的人会抱怨说:“怎么深的部分一闭始就讲过了,那时我们还没有破参啊!听起来也都似懂非懂的,好可惜喔!如果是浅的先讲,后来才讲深的,我们后来破参时来听讲,那不是很妙吗?”可是因缘就是这样子啊!他就是从深的部分先开始讲,然后渐渐讲到浅的部分来。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先讲深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无量世中常坏憍慢。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语译:善生菩萨问:世尊啊!菩萨摩诃萨要想自利也能利他,应该要具足几法才能做得到?如果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想要成就佛道就会很困难、很缓慢;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讲《法华经》之时,尚且还有五千声闻法中的增上慢人当场退席,当场对佛公然表示不信,何况是明心以后对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事实表示不信而退转,当然也是正常的。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像是我们忏悔的人,会说「永不复作」,可是还是会一直作,可是你愿意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终于那个不良的劣行,它会减低它的势力,如果你还能作观行,然后呢,这样最后你会,慢慢地你的戒行。虽然没办法达到二地,但是你也自己可以终究无愧于所学,无愧于善知识所教,因为呢,善知识只能把《优婆塞戒经》,这样的戒经告诉你,只能够传你菩萨戒,可是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不管你将来的路是怎样,你要慢慢地甘愿。你要想说,这些的路,如果我可以同时具有世间法的一些殊胜,又可以具有出世间法的殊胜,不是很好吗?这里要再次强调,这可没有办法,因为你的作意中的贪婪性会障碍你,你的作意一定会障碍你,你绝对没有本事可以安然地走过这第一大阿僧祇劫!当你抱持这要命的杂染,那你就永远地生在这三界中,你再也不可能到如来家,法界的第一大阿僧祇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当你就是觉得自己修行真的很好的时候,那个念头,那个想,你要把它活生生地掐死,你要生起惭愧心,好好地忏悔,自己于出世间法中,这样生起贪染名誉的过失,生起轻慢自得的过失。出世间法的成就,就是不要世间法的恶法为伴,不是因为希求世间的赞誉,而来成就出世间法的。你要把这个爱瞋、毁誉的心,轻轻地丢掉,从这些众生对你的赞叹和诋毁里面走出来;像是自己的五蕴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要想你身边的每一位神都比你了不起,结果他们也从来没有一位跑出来,让你瞧见,让你知道是他在守护你,好让你来称赞他,没有啊!(原标题:随缘度众不起轻慢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你说,你能帮什么忙?可以呀,你就是从你转依的如来藏开始,慢慢的话,遇到有因缘,可以说法时,你就替他们多多庄严种子,让他们至少在你成佛的时候,都已经开始修学佛法。不要说,从现在开始到你成佛这之前,你所遇过的众生,结果最后这些人到你成佛的时候,跟学佛还八竿子打不在一起。你要开始想,你遇到的人,一定是跟你有因缘,因为呢,佛法说会被你遇到的这样的众生,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如果你今天还是可以懈怠的话,你想想看,围绕在你身边的这些神,心里作何感想?他会不会心里面很失望?会不会想要离开你?假如你的懈怠实在是太离谱了,几乎每天都不在心上用功,也都忘了在佛前的发愿,这些神就会慢慢地离开你,因为你违背你的誓愿,并不是他们懈怠他们的职责啊!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总有一天,你也会去摄受别人,然后在他旁边作一位神或菩萨。那你以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为你拿杯子看起来没办法利益众生,可是当你有回向心,就会有那个作意,你不一定需要念出来,你慢慢就有这样的作意,这样的话,你的作意,就跟你的无相念佛忆佛的功夫,慢慢是会一样的。因此当你走路没有遇到人,你还是可以不断地生起一个利益众生的作意,于「善作意」中安住,这跟二乘人的作意是不一样的。二乘人的作意就是最好你不要出现,当你出现以后,带给他的,他可叫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些呢,如来藏都已经完整地记录下来,没有一笔会漏掉的;那如果在这修学的过程中,你可以开始想:你是不是应该回报众生?是啊!你是不是应该从一个时间点,要慢慢把亏负众生的地方给它补回来?如来藏可没有亏负我们,祂可是任何境地还是帮助我们;但是想想,我们都是拖着祂往这三恶道中奔驰,祂也从来没有叫屈过。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如来藏好,我们的体性实在是太污秽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证悟不证悟,它是督促一件事情:你到底是不是菩萨?所以归结回来,就是说菩萨种性很特殊,就是说证悟菩萨最后会不断的转依到如来藏、转依到如来藏的体性上去;而生生世世无量辈子的熏习和实证这个心体,会让他的末那意根所要如来藏含藏的种子慢慢地转变,渐渐地妄心也出离这种种的虚妄想。像这样,每一辈子对于这世间的贪染都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污染法都有想要克制的作意,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间法是他们所热爱的,可是却是佛陀所指责的。那你在这个学佛的历程中,是希望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既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跟众生斤斤计较,然后障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说:就好像有一个人在走路,他走得很快很快,于是我们就起一个念说:‘我干嘛走那么快?我可以慢慢地走啊!’用这样的一个念头告诉我们自己,于是脚步就放慢了;当脚步放慢的时候,就说:‘我干嘛要慢慢地走?我可以坐下来休息啊!’这样一讲的时候,这个念头又止息住了一些,恶念又止息了。当坐下来的时候呢,觉得又能够止息一些,又可以喘一口气,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依于平实导师所教授无相拜佛的十个次第的渐次,慢慢地拜佛中净念相继的功夫就能够生成了。如此,由粗住入细住,就会有着欲界定身心轻安的发起,也因此会完全忽略掉拜佛的动作;而意识心只是单单的的的安住在忆佛念的定境法尘上,也就是已经入于心一境性的欲界定中。欲界定的发起有持身法,所以一者拜佛的动作不会停下来,再者全身会有轻安的觉受现起,也就是欲界定的善根发,轻 | 三摩地 2018-07-23 |
|
应该要配合着曾经熏习的知见,慢慢地调,使自己的心能够定下来;另外也要能够有思惟的力量,来产生这个让自己与过去五欲的这种习性的,这样的一个调整过程中产生了简择力、思择力,这就要靠思惟力,所以闻以及思这两个功夫,是刚开始要作初住内住的时候,最先使用的两个力量。第二个就是正念住,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心念还很粗,因为内住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当我们渐渐的有着内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瑜伽师地论》卷26)这是告诉我们,初学者应先学五停心观,令心安住而不攀缘贪等法,这样子就能够专心禅修而离开愚痴于欲界贪爱的无明暗。所以贪行重的补特伽(qié)罗应在色身不净来断除;瞋行重的补特伽罗应该来修慈愍观;痴行重的或者惛睡重的应该在缘起观来除;如果慢很重的可以在界差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