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果是一个我见、我慢深重的人,则可以修学界分别观;也就是观察众生,都是由虚妄不实的五阴十八界等和合而成,如果能够如实现观的话,就可以破除深重的我见执着。再来,如果是一个心多散乱的人,则可以考虑用数息观来对治,让心念初步安止下来不再散乱。除了这五停心观之外呢,其实还有其它许多的对治法门。例如业障深重的人,可以用念佛观来对治;因为忆念诸佛的名号,或是观 | admin 2020-02-21 |
![]() |
慢慢成就之人,一定能够查觉到这个样子,因为你在练成无相念佛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是妄念、这不是忆佛念,这是妄念、这不是忆佛念,终究能够净念相继;是因为你在这每一次的简择当中就知道,这是相应生死过咎,这是相应涅槃安乐。我要修习定力,依之定力有产生未到地定,再依未到地定来断我见;所以我要趣向涅槃安乐,我要摄心,我要住在忆佛念,我不要住在妄念。这样子的拜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应当来想再难度的众生也有他度的一个方式和法门,或是说他的时节因缘比较晚,但没有说最终都完全都没有办法的,只是说他可能没有跟佛法的法门相应,但我们还是实际上在帮他;继续帮他,未来世就慢慢有因缘。佛陀自己说:当祂在无量的时间之前,那个时候有一位宝海梵志这位修行人,那时候他就发愿,因为当时的佛陀授记他可以成佛,可以在娑婆世界这种五浊恶世来成佛;结果他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不逆世间的因果,而能随顺世间的因果;不至于想要恼害众生,而能够慢慢伺机能够调伏,善调伏众生的心念,也善调伏自己的心念;不至于当一切众生,得到欢喜的时候,自己反而作逆害想,乃至于作不如理作意之想,乃至于产生种种世间所说的嫉妒种种之行。所以菩萨应当于这地方,深自地反省自己的心行,如是可以避免生死中种种的痛苦,不至于在一个世界里面无法长住、久住、安住 | admin 2020-02-21 |
![]() |
比方说虽然我们自己学佛了,可是周围的许多人都没有学佛,那你等于是说,你知道了这个学佛所谓的贪的界定的时候,你就不免会看到周围的众生,每天在你的旁边演出一出又一出贪得无厌的戏码;如果是你没有修忍的功夫的话,就不免会对这一些众生有所怨言,甚至会生起了憍慢,看不起旁边的这一些人。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身为菩萨是一世又一世修的,姑且不论说这些人将来可能跟我们的 | admin 2020-02-21 |
![]() |
既然无法摄受众生,菩萨无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使得菩萨成佛会很慢,所以在《妙法莲华经》曾记载着脾气比较大的须菩提,成佛比其他的师兄弟慢很多;反而是贪爱众生,护念众生的阿难成佛最快。既然菩萨不会对众生打骂、起瞋,更何况是恼害众生。又菩萨看见众生应该起爱念心,因为一切众生都曾经是菩萨的父母、子女等等,也因为他们有恩于菩萨,所以菩萨要知恩,以及要回报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像是会比较早成佛的大迦旃延尊者,是因为他的心性无瞋、无慢,善良好相处,都不跟别人计较,并且非常努力地修集福德,用他所有的资财去供养佛;而且在佛陀灭度之后,他也常用全部的资财以七宝去供养佛舍利。另外,因为大迦旃延尊者对人都很好,不起瞋,平常也不爱出头,都是无我无私地付出奉献,他被羞辱时也不会生气,完全奉行以四摄法来度众生,像这样福德修得越来越大 | admin 2020-02-21 |
![]() |
接下来还有七法能自他利,也就是要把七种慢给消灭掉。所谓七种慢,包括了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和增上慢。我们先来说明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譬如心中想:我的境界超过他:我比他有钱,我比他年轻,比他漂亮,比他健康,比他有力气。乃至认为比别人有权势、有地位等等。因为确实是胜过别人,所以心中生起了慢心,甚至 | admin 2020-02-21 |
![]() |
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优婆塞戒经》卷2)这一段经文的意思,主要是在说明:菩萨应该具足哪些法才能自利、利他?首先说明:菩萨如果能够具足不放逸这个法,就可以自利利他。然而什么叫作不放逸呢?不放逸就是不放纵身心,随时随地检点身心,绝不让它向不正当、不道德的方面去发展,这就叫作不放逸。《成唯识论》卷6: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 | admin 2020-02-21 |
![]() |
经常我会用对治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往往是先入了境界,再反观到自己种种心行,总是事后不断检讨再检讨,虽习气有淡薄些,但觉得进展缓慢,老是慢半拍,甚至慢了好几拍,也感到很累,因为一堆烦恼习气似乎永远也对治不完。有时,我会用删去法----忽略、不理会、转移注意力,虽烦恼会减少,习气也较易压伏,但我老觉得对慧力开展似乎不大。后来,上课听老师说这较偏定法 | admin 2020-02-21 |
![]() |
懂得这个道理,心中就不再对入涅槃时必须灭除自我的事情有所恐惧,五上分结中的我慢结使,才能确实灭除。死后即使仍有极微细的我慢存在,无法避免中阴身的出生。但在中阴阶段,一定不会再去入胎或是受生于天界,就不会再有生死苦了。我慢若仍然存在,就会不信有自心如来常住,恐惧堕入断灭境界中,就一定会再去入胎或受生天界。但是我慢的意思,已经普遍被佛教界的大师们误会了 | admin 2020-02-21 |
![]() |
就犹如我们在冶炼金属一样,找到矿砂的时候,我们冶炼从粗炼一直到精炼,这样子慢慢的把你所需要的金属,把它提炼出来;在提炼金属的过程里面,就是必须把金属里面,所含藏的杂质把它给去除掉。佛在这里的比喻,其实就是让我们在找到如来藏以后,必须要净除如来藏里面所含藏的分段生死的业种,乃至于分段生死的烦恼习气种子,乃至于要分断无始无明的上烦恼,乃至于要分断所有的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以前的现代禅的李元松老师,在他舍寿之前,他就有这样的勇气,他承认自己是有慢的,所以他在舍寿之前公开的忏悔。这是我们所赞扬的,表示他是不着于弟子的,所以他最后能够归命于正确的法理,来承认自己说他的所证是不真实的。如果佛教的这些佛弟子们都能够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的这个勇气,那就一定可以脱离魔的境界,一定可以把自己身中的魔的属性减少大半;那这样子能够归 | admin 2020-02-21 |
![]() |
达摩祖师就讲了一句重话,他说:【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无有是处。】(《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达摩祖师的意思是说,像诸佛这么样深妙的法,是经过了无数劫的精进加行用功,经过了非常多的困苦来行菩萨道,在一切众生难以忍的地方,祂都能够修忍;不论是生忍、法忍、无生忍,这样的次第修学上来,哪里只是一个小德小 | admin 2020-02-21 |
![]() |
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也不毁谤说“如来藏是假名”而说不是真实有,同时也不教导众生毁谤菩萨藏!因为毁谤菩萨藏是损害恼乱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损害恼乱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时也是损害恼乱佛的正法。同时菩萨按照佛 | admin 2020-02-20 |
![]() |
有这样正知见建立,有在如实地修学无相念佛,有在如实地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日日如是,从比较放逸到慢慢的小放逸,到慢慢的能够日日的礼佛、供佛、忏悔、回向、随喜、赞叹;这一些都会让我们的心越来越能够远离五尘的贪爱攀缘,远离五尘的贪爱攀缘,色受想行识的这一些干扰少了,未到地定慢慢生起;有未到地定生起,你的忆佛念绝对是很坚固的,一定是有 | admin 2020-02-20 |
![]() |
再来说第三个理由: 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既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也不毁谤说“如来藏是假名”而说不是真实有,同时也不教导众生毁谤菩萨藏!因为毁谤菩萨藏是损害恼乱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损害恼乱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时也是损害恼乱佛的正法。同时菩萨按照佛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别观,界差别观者指的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要让弟子众能够观察说,一切有情无不是由这,地、水、火、风、空、识所组成,地、水、火、风、空、识,没有常住的真实体,这样就能够对治于因为有我而生起的慢心。另外对于心散乱者,要修安那般那,所谓安那般那就是说,缘于出息、入息来止息其心,让心能够安住、能够制心一处,能够有止观的能力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再来看,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7中的开示:“若见有情多憍慢者,深生怜愍,方便令其修界分别观。”这里的开示就是说,从观察有情的蕴处界,这一些法都是由六界和合所成,这六界就是包括:地、水、火、风、空、识。这个界分别观就是用分析的方式,让修学者能够深刻地体验五蕴我的虚幻,都是和合所成,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这样修学者就能够远离对于我跟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