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不会生起慢心恶法。第五、要善慈一切,不依因缘。布施给有情众生时,要普遍以慈心对待,不因为有亲属的因缘,所以特别照顾他;非亲属就都不关心,应该平等看待,遇到了就应该随缘加以照顾。在外面遇到的某一个穷苦众生,也许一百世以前他是你的父母,只因为悭贪不施,所以这一世很穷苦;也许某人五十世以前是你很钟爱的子女,比你现世的表亲还要亲,为什么要以现世的因缘作为布 三摩地

2018-07-23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 三摩地

2018-07-23

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02、自飲酒、方便飲酒(攝屬重戒5酤酒戒)知酒飲酒,方便飲酒,教人飲酒,有障聖道,犯輕垢罪「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 三摩地

2018-07-23

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02、自飲酒、方便飲酒(攝屬重戒5酤酒戒)知酒飲酒,方便飲酒,教人飲酒,有障聖道,犯輕垢罪「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 三摩地

2018-07-23

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02饮酒戒(故饮酒、方便饮酒、教人饮酒。酒为昏狂之药,重过由此生。)知酒饮酒,方便饮酒,教人饮酒,有障圣道,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饮酒,而 三摩地

2018-07-23

若没有见地而获得禅定,为什么就没有见道所得的定戒?这可以从现象上看得出来:佛世有许多外道得四禅,证得四空定的也很多,可是他们都很傲慢,出定而在人间境界中时,慢心、瞋心都很重,动不动就骂人,轻视众生。像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有见道相应的定共戒显现,所以他们不得见道相应的定戒。如果是与见地相应的禅定,就会有见地相应的定共戒显现出来。定共戒是与禅定共同存在的 三摩地

2018-07-23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shé)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常不轻菩萨,当他遇到佛门四众时就会礼拜,然后高声的赞叹:“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妙法莲华经》卷6)当时,若是增上慢的佛门四众,遇到常不轻菩萨这样顶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众生心性未调柔、我见没有断尽、慢心尚未降伏、菩萨性未发起、知见未通达以及见道福德未具备之前,是不能堪受如来藏之贵重。是故正觉讲堂在学人求悟前,皆须经禅净班共修熏习两年半,使其缘熟再来参究证悟;若无这种修学次第的施设,而快速引导学人开悟的话,其后果就是悟缘未熟之人悟后无法安忍真如,无法转依真如,不能发起解脱正受、智能正受。若悟后又不肯接受善 三摩地

2018-07-23

假如说你求悟是为了智慧,是为了要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当然还必须有一些知见是你应该知道的;在听闻思惟了以后,就不会使你在悟后目空一切,反而增加了慢心,成为悟后起修的障道因缘。菩萨一共有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熟第一次明心开悟,只是这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七住位;也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必须要把性障除掉才不会疑,要把慢心除掉才不会被表象所遮障。5、必须修学动夫那就是虚云老和尚讲的看话头。我们要有这个功夫——任何一句话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就看到它,知道它是什么?清清楚楚看到它是什么!但是这句话的语言文字都没有出来,那才是话头。能够看话头才有资格看见佛性,看不见话的前头,表示你的定力不够,动中的功夫不够,一定看不见佛性,把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初学禅,寻觅善知识则不可等闲,务必要虔诚恭敬,合掌一心来求;不可故作聪明状,欲以轻心慢心来求教于善知识,必不可得。遇到善知识时,我们向他请益完毕之后,应该详细思维,此善知识所说是善或不善?如果说得对,我们就跟他学;假使还有疑问,就应该再问清楚,如果觉得很相契合,我们就跟他学,如果不契合就离开,另外再寻找善知识。所以寻找善知识之前,一定先要多闻熏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三摩地

2018-07-23

五者末法佛子,世智辨聪,慢心深重者甚多,苟无显赫传承及大名声,虽有方便善巧及真实修证亦不被信受。为有此五难,故余多年以来,凡遇学佛人,多劝其念佛,求生极乐。《央掘摩罗经》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六祖大师曰:汝 三摩地

2018-07-23

慢心所(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我觉得扔纸巾的食客没有公德,觉得自己胜过于他,心中已经生起了慢心。我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忿心所(谓遇现前不饶益事心损恼为性):别人乱扔纸巾,我看不惯这种行为,心生气恼。悭心所(谓施相违心吝为性):我觉得油条一根一块钱太贵,我和老板还价。这样每天于所经历的种种事相中经常去观察,看这个我到底是以怎样的面目表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着宿世大乘法修学的福德,或者慢心不重,没有僧衣崇拜、世间学术、学位崇拜的情结,能够对于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明心见性的第一义谛正知见,深信不疑而能用心学习,那么不但是能够有禅定的这一分的定力,更能够藉由这分定力而明心见道。也因此当你能够有正知见的引导,你在这条路上就不会耗费时间,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如何觅得真善知识来教导,那就变成一件相当重要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听闻佛法,他是用来增长自己的邪见,骄慢心,所以又沉沦下去,头出头没,永无出离之缘,这也是凡夫修诸行功德潜在的毛病所在。(原标题:四种善事,会招恶果)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些人很爱比较,当看到别人有任何地方胜过自己,无论是长得帅、长得美,还是表现好,或者是家里富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拿来比较,当自己胜过别人,就生起了骄慢心;而如果别人胜过自己呢?就生起了嫉妒心而心中闷闷不乐。其实不止上面所说的世间法,有许多人在修行之后,嫉妒心不但没有放下,反而更加地严重!看到别人修行的好——有贤、有能,或是修学善法,自 三摩地

2018-07-23

达摩祖师就讲了一句重话,他说:【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无有是处。】(《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达摩祖师的意思是说,像诸佛这么样深妙的法,是经过了无数劫的精进加行用功,经过了非常多的困苦来行菩萨道,在一切众生难以忍的地方,祂都能够修忍;不论是生忍、法忍、无生忍,这样的次第修学上来,哪里只是一个小德小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我们不是要急著修四禅八定(尚未开悟者若先得初禅或二禅的善根,容易起慢心而障碍菩萨道),但是修学欲界定,从此入手也是容易得定的方法。于日常生活当中慢慢熏习,从闻香不执著其香,嗅臭不厌恶其臭,粗茶淡饭不执著其味;所谓不执著并非没有感觉或不分别,而是说顺心境时心中不喜也不贪,违心境时心中不瞋也不厌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所谓喜或不喜。如此不断的熏习,再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