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憍慢发露悔故。」《悲华经》卷6〈4诸菩萨本授记品〉:「尔时宝海梵志叉手恭敬以偈赞佛。游戏禅定如大梵王光明端严如天帝释舍财布施如转轮王持妙珍宝如主藏臣功德自在如师子王不可倾动如须弥山心不波荡如大海水于罪不罪其心如地除诸烦恼如清净水烧诸结使如火猛焰无诸障阂  &n admin

2020-06-06

而今您受皇帝恩宠,动了一念名利傲慢心,无形中德行已经亏损,因为这个缘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边来报仇。现在蒙圣人迦诺迦尊者出面来调解,赐我尊者以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让我得解脱,今后我不再跟您为难作对了。说完就离开,悟达国师的痼疾也就好了。这个故事中说,西汉初年,袁盎建议皇帝杀害晁错所造作的杀业一直没有受报,直到后来身为悟达国师时已经是晚唐了。悟达因 admin

2020-02-21

波斯匿王听闻以后,立即懊悔责备自己说:唉呀!我被自己的烦恼所烧,怎么对这样的大德生起讥嫌!王听见这件事,慢心就消除了。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凡人处世,尊卑贵贱,贫富苦乐,皆由宿行,而致斯果。】(《贤愚经》卷6)佛陀向波斯匿王说:凡是人处于世间,是能得到尊贵或者是卑贱,或得到的是贫穷的苦或富贵的乐,都是因为要过去世所造的身口意行,看是什么样的身口意行 admin

2020-02-21

可是呢!同行的另外一个商人起了慢心,心里生起了一念说:这个国王真是愚痴啊!他拥有如此大的财富、权势、地位,人间法中已经无所求了,为什么要对佛陀这样恭敬供养呢?因为佛陀好比一头牛,那么他的弟子们好像牛车一样,牛拖着牛车南北在奔波居无定所,他们身上也一无所有,那佛陀又有什么胜妙的法道,值得国王这样来承迎、礼拜、供养呢?之后两个人就一同离开了,走了三十里 admin

2020-02-21

若遇到众生待我以横逆,末学则乐于藉此修忍辱,除了可以重罪轻报,又可对境反观并修除自己的嗔心,慢心;此外,以慈悲心修忍辱还有很大功德[1],乃至未来世众生见了也会欢喜,那也是多分少分摄受自己的佛国净土呢。另外呢,菩萨道本来就是要在和众生的互动中成就,所以一旦有这种避世的心态出现,就要反观自己的菩萨性是否具足?[2]若不足,要寻求、依止正觉的善知识,多多熏闻 admin

2020-02-21

’妙音年少比丘听到阿罗汉老比丘这么一说,对于自己以轻慢心无故妄加讥毁阿罗汉的恶业,惊怖到连毛发都竖立了起来,心里也很惶恐、害怕、自责,这时妙音年少比丘便赶紧向阿罗汉老比丘发自内心的忏悔他以轻慢心所造下的恶口业,阿罗汉老比丘因为慈悲的关系,当下也就接受了妙音年少比丘的忏悔。虽然妙音年少比丘由于自恃声音清亮、雅致,对于阿罗汉老比丘以混浊的赞呗音声 admin

2020-02-21

因为确实是胜过别人,所以心中生起了慢心,甚至于有时候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就叫作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的过字是指过失,有过失的慢就叫作过慢。什么是有过失的慢呢?譬如说,前面那个人是没有过失的,因为他确实胜过别人,所以认为:我胜过他。虽然是慢心,但却是合乎事实的慢心,所以是没有过失的慢。过慢则是有过失的慢,譬如说他明明没有胜过别人,却颠倒事实而开口说 admin

2020-02-21

达摩祖师就讲了一句重话,他说:【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无有是处。】(《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达摩祖师的意思是说,像诸佛这么样深妙的法,是经过了无数劫的精进加行用功,经过了非常多的困苦来行菩萨道,在一切众生难以忍的地方,祂都能够修忍;不论是生忍、法忍、无生忍,这样的次第修学上来,哪里只是一个小德小 admin

2020-02-21

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也不毁谤说“如来藏是假名”而说不是真实有,同时也不教导众生毁谤菩萨藏!因为毁谤菩萨藏是损害恼乱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损害恼乱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时也是损害恼乱佛的正法。同时菩萨按照佛 admin

2020-02-20

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也不毁谤说“如来藏是假名”而说不是真实有,同时也不教导众生毁谤菩萨藏!因为毁谤菩萨藏是损害恼乱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损害恼乱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时也是损害恼乱佛的正法。同时菩萨按照佛 admin

2020-02-20

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别观,界差别观者指的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要让弟子众能够观察说,一切有情无不是由这,地、水、火、风、空、识所组成,地、水、火、风、空、识,没有常住的真实体,这样就能够对治于因为有我而生起的慢心。另外对于心散乱者,要修安那般那,所谓安那般那就是说,缘于出息、入息来止息其心,让心能够安住、能够制心一处,能够有止观的能力 admin

2020-02-20

因为菩萨要成佛三大无量数劫,如果屡屡的像龟兔赛跑当中的兔子,自认为自己很聪明,自认为自己福德广大,起了一个慢心认为:我不需要精进!同样的时间,我就可以来收集比别人更多的智慧福德资粮。那这样的心态,一定会让自己变得先发心却晚别人成佛。好,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这样的人抱了这样的精神----一个精进不断的精神,就能够福德日夜如同恒河流水,日也流逝, admin

2020-02-20

所以说,菩萨不应该,甚至连小赌的贪念,譬如买大乐透、彩等等,都不应该有;连一夕成为有钱人的想法,都不应该有;因为那已经失去菩萨的律仪了!又菩萨要有惭愧及羞耻心,菩萨有钱也不可以放逸,要多行有智慧的布施,但不要起娇慢心。又菩萨要成佛,所经历的时间非常久远,因此在行菩萨道中,很容易犯戒;因此经常要生起惭愧及羞耻心,还要发露忏悔,永不复作!为什么?因为有 admin

2020-02-20

另外念佛人还有一个利益,就是说念佛人容易修除慢心。因为念佛人知道说要往生极乐,除了自己一心忆念之外,也要仰仗佛力,那么这样子他容易消除慢心,不会贡高我慢。以上所说都是念佛人现世可获得的利益。念佛法门之第四个殊胜----果报殊胜。除了这现世可获得的利益之外,念佛人说他果报殊胜。那么念佛人有四种果报殊胜:第一个就是前面所讲的他一定可以往生,一往生就离开轮回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学宗门的正法,而没有依文解义、依着他原来的慢心、依着他的教说依文解义,继续的执著这样子的言说。这个就是言虽辩而非要。言虽辩而非要,所以你没有办法通达宗门,没有办法通达宗门,你所说的全部都是在这个语言文字上去作思惟而已,那这个全部都是意识心的一个思维的作用。当然,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这些阅读经典乃至于听受经教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个属于 admin

2020-02-20

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智慧可以观察哪些众生具有菩萨种性,哪些众生没有菩萨种性,因为这样的缘故,容易对众生生起了慢心、轻心,因而怠慢了菩萨乃至毁谤菩萨,未来会要下堕三恶道,受无量的苦果。由于上面佛陀以及大迦叶的开示,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因为自己没有佛陀的智慧,是无法分辨清楚哪一位众生是不是菩萨,所以不可以随便轻视任何一位众生,以免因为自己的轻心、慢心的缘 admin

2020-02-20

所以,如果说这件事情你不应该受到骂,不应该受到侮辱,你说可是我受到侮辱啦!那你何必用自己的业报来更加惩罚自己?你受了第一种辱已经是多余的啦!为什么?因为你本来不应该受辱,结果你还起瞋,跟对方来互相的战斗,或是互相的辩骂,互相的打骂;本来你应该没什么事,顶多他骂完就算了,结果却导致未来不可爱的这种业报苦,不论是不是到三恶道,或是要在人间受种种苦,那就 admin

2020-02-20

譬如达摩祖师的开示: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达摩祖师而下定决心之后,也必须要能够坚持下去,才不会产生进进退退的现象,而始终无法成就,因此这是大家所要特别留意的。另一方面,受戒的目的,除了为自己想要成就佛道之外,最主要的也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大家之所以选择佛菩提道,而不是想 admin

2020-02-19

另外念佛人还有一个利益,就是说念佛人容易修除慢心。因为念佛人知道说要往生极乐,除了自己一心忆念之外,也要仰仗佛力,那么这样子他容易消除慢心,不会贡高我慢。以上所说都是念佛人现世可获得的利益。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05集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正源老师 admin

2020-02-19

正如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优波先那尊者被毒蛇所伤而死亡,因为他经过正法的修习,已断除对五阴十八界及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我与我所的执着,也消除了自我存在而生起微细慢心的系缚,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被毒蛇咬伤,临死的时候面色如常,没有显现一丝丝痛苦忧惧的变化,然而因为他被毒蛇所伤而死的缘故,世尊就为弟子们宣说了防治毒蛇的咒语,这是《杂阿含经》卷9中记载的事例。但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