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圆教:圆教义主张所有存在,本来即具足三千诸法,故自本体而言,佛与众生平等无二;然于现象上有迷悟差异,故自实践立场而言,亦宜有修行阶位等次,遂立六即位之说,以令修行者舍离卑下上慢心。另又藉别教五十二位之名,来说明圆教位次,故于十信位之前,增加五品位一科,同时,圆教十住位相当于别教十地位。又圆教菩萨阶位,亦可配于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 三摩地

2018-07-21

张老师曾以墨宝赠予同修会的学员,题达摩祖师法语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来勉励学生。忆念起无著菩萨往昔为求而不可得,恨不得要,历经十二载徒劳勤苦,终于难行能行、非忍而忍,除掉轻心慢心,方得面见圣弥勒菩萨受学《瑜伽师地论》。正是旷劫精勤、欲冀真乘的精神。而今萧导师赓续了佛陀如来藏,时常告 三摩地

2018-07-21

一般人起慢心是在世间法上:如钱财、色身、地位、身份……等。有的人则以有名的传承而生慢,但这个是很粗重的慢心。悟得真如,体会得很深入以后,无我的功德开始出现,慢心就开始除了。可是仍然无法把所有的慢都除尽,就好象修学初禅的人要离五盖才能发起初禅。但是五盖于初禅、二禅、三禅……一直到非非想处,都有它不同层次之五盖。乃至证得灭受想定 三摩地

2018-07-21

那缘觉法也是一样,要求三界生死之苦能够解脱而不再受生;但是缘觉辟支佛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他虽然所得的智慧比这个声闻解脱道的智慧还深,可是缘觉辟支佛有个慢心,他的慢心就是说,他希望能够在没有佛世的时候,自己能够因为自己去成就这个缘觉的解脱道,他不愿意在佛世的时候成就解脱道,这是缘觉的慢心;可是他终究还是只求自己的解脱,而不是为了要利益有情。那佛菩提它本 三摩地

2018-07-21

于是他起了憍慢心,一日于静室中,自起一念言:世界法中津途〔编按,津途者,门径之意〕甚多,想要自创教派、自立门户、度化众生。这时,有一位大龙菩萨立刻感知其念,不希望他于佛陀之外别立门户。大龙菩萨基于慈悲悯念,即以大神通力,将龙树菩萨摄入龙宫,开七宝经函,出示种种大乘方等经典,他看到了前所未闻的经典,这时龙树方才知道自己以往的无知,以前根本未能好好地了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事实上,佛陀纯无所得,所以不会生起贪;而天人未离慢心的缘故,故有所得,有可能会生起瞋的想法;所以不可以说佛身造业,而天人身去受报。说同时有两个有情,彼此有不同的五阴身,却说甲去造业,乙来受报,这是不对的。佛身与天人身虽然都叫作色法,都叫作五阴身,但是佛身与天人身之间,其实是有差异的。例如同一个果报之法,佛所得到的是无所染着的白法,而天人所得到的 三摩地

2018-07-21

535,c20-24)所以「如来身无边」,「如来身无量」,「生实际身」,如来真实,如是化身无量,为作一切佛事,此世间所示现,非是边见众生所想之肉质凡夫,以本如来藏出生一切万法,如来法法早得自在,所以八十亿尊佛都是同一身,无有差异,以如来究竟万法,功德无量,所以所为示现,如何可以思议!奉劝想要毁谤佛陀的四众弟子,即使是以学术自由之名,也当慎思,小乘《阿含经》已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一方面没有家累,可以全心全力来利乐众生、实证佛法,也不会因为受到众生的恭敬、供养而生起慢心。所以当众生看不起童子、童女的时候,瞋慢等习气种子自然会被触发而引起微细的现行,那时就是童子、童女菩萨们修除习气种子的最好机会,而这时也是诸地现观的因缘最容易出现的时候。如果是身披僧衣(现声闻相)的出家人,那可就不一样罗!因为身上的僧衣有佛陀加持的威德力, 三摩地

2018-07-21

847,c3-4)是以虽非第一义谛,亦非非第一义谛,以此方便而接引成道故!是以当中阴身现起之时,不必更作他想,当知阿弥陀佛殊胜大愿,自知已死,不必更求此世之后有,当作诸多方便,信靠弥陀世尊,称念回忆此生所念佛之心,如是忆佛,求佛接引,虽有亲缘之男女相出现,不当接近,知道五欲乃是轮回生死根本,如今已死,当可喘息休歇,即当摄心正念,惟生极乐,纵有他般因缘,从极 三摩地

2018-07-21

一般人起慢心是在世间法上:如钱财、色身、地位、身份……等。有的人则以有名的传承而生慢,但这个是很粗重的慢心。悟得真如,体会得很深入以后,无我的功德开始出现,慢心就开始除了。可是仍然无法把所有的慢都除尽,就好象修学初禅的人要离五盖才能发起初禅。但是五盖于初禅、二禅、三禅……一直到非非想处,都有它不同层次之五盖。乃至证得灭受想定 三摩地

2018-07-21

如是真修行人非边见众生可比,是以南阎浮提众生根性如是刚强,又临此五浊恶世,正当人寿入将十岁之际,何可期望?是以今日即以小乘义理复以兴发,前者已论「本际」实义,今者更以缘起诸法来论圣道,以诸小乘义理来确立大乘法理于不败,如来藏即是异熟识义,广说多名,佛陀因义立名,以随方解缚,虽无定法,虽无定名,此者为一,一实多名,非是虚假,所以二三俱转斯义,岂可言无 三摩地

2018-07-21

此外,念佛的人容易除慢,念佛的人,心比较淳厚,所以能够把慢心消除掉。而且念佛常常要拜佛,一面拜佛一面唱忏悔偈,每天忏悔。我们常发现很多念佛人,一面拜佛一面掉眼泪,慢心在念佛拜佛中不停地消除掉。念佛也会使人开始远离恶缘,不遭横难,学佛的障碍会开始减少,这是念佛的第三个好处---现世得利。************************************第四节:果报殊胜念佛有第四个殊 三摩地

2018-07-20

慢心最难除。慢不只是高慢,还有卑劣慢。当一个人很自卑时,也会表现出傲慢;因自卑,怕人瞧不起,就摆出高傲的样子。让人家误以为他可能很富有、或可能很有权势、或可能很有地位。这是因为心里面自卑,所以产生了卑劣慢。有的是高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或觉得自己很有钱(其实不过几佰万、一两仟万就觉得不得了了)。有的人学佛两三年,就说:“佛法我都知道了啦!&rdqu 三摩地

2018-07-20

第四目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应知学无相念佛的人,得要先除慢心,一般参禅人或打坐修定的人,大多轻视念佛法门,总以为参禅或研究经典或打坐修定才是最殊胜。因此不肯学念佛法门,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修学无相念佛。此外,还要消除疑心;有的人听到无相念佛就满心欢喜,甚至掉下眼泪,无论如何要学会这个法门。有的人听到无相念佛四个字就起烦恼,心里起疑心,认为这个法门一定不是佛法 三摩地

2018-07-20

第四目:应远离慢心慢心是因为分别心而有,慢心以参禅人比较多,念佛人比较少,但不是没有。有少数人在心里暗中起一个分别人我的心---心里面恐怕别人会胜过自己。一个人如果心中有这种心态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大力鬼神乘机进入这个人心中来,然后祂会使这个人自以为已经开悟,接下来开始显现五通,借著五通来达成满足高傲的心态;和借著五通来满足指使人、使别人认为他高人一等 三摩地

2018-07-20

于三毒之上复加慢心,因慢心故瞋恚转盛。此种慢心,为害禅者及修定者甚钜。若不去除,终日在人我之间分别高下;欲求定心乃至见性,犹如凡夫登天,甚难甚难。而攀缘心之障碍禅定,对于初心行者及老修行者几无二致。初学禅定者,往往在修行过程中,遇有外境声音,便起心攀缘,心猿意马。待觉知时,早已是十万八千里了;欲得禅定,遥不可得。至于老修行,往往执著佛法及轻安境界, 三摩地

2018-07-20

又:学佛人最忌慢心,礼拜佛菩萨,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间礼拜,最能消除慢心,于道有益。一般人往往执著佛菩萨的形像和圣号。若无形像和圣号,就不知如何念佛了。末学在前面已经引述过道信禅师的话:“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凡有形像、声音、语言、文字、符号,乃至“佛”之一字,都不是 三摩地

2018-07-20

起心分别故,则慢心待人。慢心分别故,失诸法利。是故行者到此阶段,务须除去自满及愩高我慢之心,继续精勤练习,日趋纯熟,心更明净。终于在每天早晚无相忆念拜佛时,不需极强之意志力而能照见忆佛之念、了了分明,礼拜前一佛之念与礼拜后一佛之念,极为清晰,善能分别。礼佛之时,安适自在。顶礼每一尊佛菩萨之次数皆不会忘失,也不会有次数之声音或文字出现。同时亦已能在日 三摩地

2018-07-20

第三种解脱的正受,是他没有慢心和瞋心,而不会在心里而生起烦恼。瞋心和慢心是因为有一个“我”在,瞋是因为慢心而生,因为慢,所以觉得别人应该听我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我”的学生、“我”的徒弟,每一个人都应该来跟“我”学。有人不来跟我学,我就起瞋心,说这个人不明道理,居然不认识我这个善知识。那是因为这一种慢心分别而 admin

2018-07-20

假使能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被慢心所遮障,修行自然就容易有所成就了。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师长不能恭敬奉侍,那么学法就没办法得力。有些人则是因为信心不足而不能奉侍师长,对师长起慢心,假使是这样的话,那么师长虽然有所传授和教导,我们也总是阳奉阴违,不能如法去履践,当然就会使得自己的道业从此停滞不前,没有办法往前推进。所以说,想要求大乘见道的菩萨,对一切教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