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往往有人在这个段就自以为实证真如了,但在确认已证如来藏而非错证之前,都是想象意识如如不动的假真如,误以为即是真实唯识的境界,其实尚未脱离识阴范畴,仍属四加行位的菩萨,未得真见道功德。这首偈的意思,对于禅宗想要求悟的人而言非常重要,是故应该略加解释:“于现在自己所知的境界中,先建立一个万法唯识的认知,就好像真的有一个东西名为真如,是能生万法的唯 | admin 2018-07-21 |
|
这是因为七住满心菩萨明心到底明个什么,他一点都不知道;他只能用意识去思惟、去想像什么是般若,终究不是明心菩萨所证悟的般若,只能称为相似般若、想像般若,不名为真实般若。因为这样的缘故,未破参的菩萨必须去寻找真善知识,去承事供养真善知识,去跟随真善知识熏习佛法。真善知识所教导的正知见,一定要思惟整理。否则,真善知识所教的还是他的,不是自己的,所以无法将 | admin 2018-07-21 |
|
也许,印顺法师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才在《〈我有明珠一颗〉读后》中说:“人乘菩萨行,是以人乘善行为基而发菩提心的,随能力所及而努力于慈悲、智慧及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初发大心者的修行,不能误解为‘菩萨道的本意’。”可见,在这一点上,现代禅的对印顺法师的质疑较印顺法师的主张更符合佛法的真意。关于第二个方面,即人乘的菩萨行是否能确 | admin 2018-07-21 |
|
因为他是遍缘一切法的缘故,所以当你睡着无梦、意识断灭时,他还是藉五尘上的法产而遍缘一切法的;当五尘上的法尘有了剧烈的变动时,祂就会唤醒意识来作分别和判断。在睡着无梦时、闷绝时、正死位时、无想定中、灭尽定中,祂都是这样不休不息地遍缘一切法;更何况是醒着的时候呢?祂又有一个特性,就是思量作主的体性;这种思量作主的体性是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所以大阿罗汉的 | admin 2018-07-21 |
|
以上所述为世间八正道之正理,相较于出世间八正道正理,世间八正道没有思维修习四圣谛,及无漏思维的修习,大致上属于意识层面的修习,泰半着重在基本人伦的运作与实践。一切佛子,若能以人伦为基础,勤修十善业,修身齐家,进而发挥仁民爱物、慈悲众生之情怀,自身力求解脱,并愿度一切有缘众生同得解脱;自身愿求佛道,也普愿一切有情皆能同证菩提、共成佛道,则此世间八正道 | admin 2018-07-21 |
|
也就是说在探讨我们有情,每一个生命都有八个识,也就是要有眼睛的眼识,同样还有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除了前面这六识之外,还会有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意根,还有第八识,叫作如来藏,或者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我们有情,就是具有这八个识,可是一般人都只知道六个识。也就是说都只是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对于这个第七识跟第八识,都不了知,那我们佛 | admin 2018-07-21 |
|
第三能变识就是指“意识心”,祂能让有情产生对六尘境界的种种分别,并且能够变现出种种的世间法来。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三种能变识的功德:首先说明第一能变识,第一能变识就是指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在天竺译为“无没”,也就是指不会消失之识;在中国则翻译为“藏识”,意思是说祂能够“摄藏一切种子&rdqu | admin 2018-07-21 |
|
(《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如来藏是我们造作善不善、能够出生五蕴来造作善不善的根本因;离开五蕴、离开意识、离开七转识,没有善不善可言。依于如来藏出生五蕴,五蕴造作了善恶业之后,业种由如来藏所蕴藏,依于业种而往生到三界六道的善恶趣;只要没有解脱,就会继续在如来藏所出生的三界六道里面不断地轮回。佛性常住就是这个道理。依于佛性常住,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一切众生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他们振振有词地说:不一定要有如来藏心一样也可以有因果的存在啊!但是当我们问到说:那么各个有情所造的业种是收藏在哪里呢,而能够酬偿因果,即使经过百千劫也不会失坏或者错乱呢?他们有的说因果就存在四大微尘当中,有的说存在虚空当中,有的说存在常住的意识细心当中,或者说存在一种业果报的系统里面。但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自己想像出来的,这不但违背法界的现实,也完全背 | 三摩地 2018-07-21 |
|
十心具足以后,意识觉知心在熏习佛菩提道的如来藏法义时,对佛菩提道的正知见将越来越精明,不论什么人想要来欺骗他都不可能;因为他已经能够将自己所闻熏的智慧展现出来,而进入十住位中第一住位,发心住的修行了。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意思是说有十个层次,让我们发起趣向佛菩提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然而,初住位的菩萨应该如何发心呢?初住位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也就是说,你对于生灭法本身已经如实了知了,既然它是生灭法,它就不是真实法;那你证的解脱道所依止的,如果还是生灭法的其中一个法,譬如说意识心的离念灵知或者是缘起性空,那么它就不是真实。所以说对真实可证这个真实,你就要了解说,你证解脱道所依止的真实是什么,那么证佛菩提所依止的真实又是什么。证解脱道所依止的真实,当然就是涅槃本际真实不灭,也就是本来就不灭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来藏就是真如,具有真如如的体性;而五阴却是生灭法,生灭的五阴怎么会是实相心如来藏?另外,五阴的存在,尤其是识阴意识,必定是在世间六尘境界中了了分别着六尘诸法;而自心如来不在六尘中分别,于六尘诸法恒是如如不动,不起任何分别执着。二者可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禅宗祖师常常这样讲。如果有人说开悟就是把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弄成离念,没有执着,无分别,那就变成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于蕴处界空相上起四寻思——名、义、自性、差别(藉意识思惟与观行,以了解及实证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之假有实无)而证得四如实智。暖、顶、忍、世第一法,分别是四加行的四种修学位次。前二位创观、重观于蕴处界法无所取,做寻思观行,因尚无忍无智,故心尚未得安住;后二位于蕴处界法无所取、无能取,二空双印,有忍有智,心得安住,从此无间, | 三摩地 2018-07-21 |
|
十心具足以后,意识觉知心在熏习佛菩提道的如来藏法义时,对佛菩提道的正知见将越来越精明,不论什么人想要来欺骗他都不可能;因为他已经能够将自己所闻熏的智慧展现出来,而进入十住位中第一住位,发心住的修行了。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意思是说有十个层次,让我们发起趣向佛菩提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然而,初住位的菩萨应该如何发心呢?初住位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但是心意识这个妄心却不能不要;没有了心意识这个妄心的作用,就无法开悟。因此,参究的时候,我们参寻的方向应该要远离心意识,但是参究的过程必须要用心意识做为工具来参究。没有心意识这个工具,我们就无法参究真如佛性、我们就无法参寻无分别心。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 | 三摩地 2018-07-21 |
|
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外道不悟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心)。No.670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T16,p0512b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剎那时不住。名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剎那。无漏习气(证悟如来藏,无间转依如来藏心体之体性真如-无漏无为法)非剎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剎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断见坏无为法。No.671入楞伽经(卷7)T16,p055 | 三摩地 2018-07-21 |
|
接下来,或许你会问:第四禅中还有无想定,无想定是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我们来看看无想定:无想定就是在第四禅当中弃舍意识,弃舍意识以后觉知心就全部不现行。觉知心不现行是真正的一念不生吗?其实也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因为在第四禅当中还有意根,跟第四禅的当中有意根一样,无想定当中也有意根在运作,否则你怎么出定?如果说把第四禅的无想定当成一念不生,然后就说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悟后觉知心应该依此真心而长时间的现前运作、详细观察,不可堕落在昏沉而不明白法界真理微细之处而不能生起智慧,像这样住入平等安闲寂静的境界中,哪里还会造诸恶作业缘来长养七识染污性而干扰遮覆此自心如来本来自性清净之圆妙光明呢!只恐怕悟后不肯如此修行,所以面临境界考验时就全然忘掉了所应转依的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依然像过去一样的随于境界、随于习气而使意识觉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我们会中以前三批退转的人,都是我不好:先没有断除他们的我见就直接明示如来藏,所以就会退回离念灵知意识心中。已经现观[知就是取],如此断了我见,接着帮你证得如来藏时,你就不会再退转了。这就是诸位所有亲教师爱护你们的地方,都不为你明讲如来藏,教你自己去参。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藉着参禅过程而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若离俱有依(意根、法尘、五色根),即不能现起故;若离因缘(如来藏所执持之觉知心种子),即不能现起故;复于眠熟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含无想天中)、正死位、闷绝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故。夜夜眠熟断灭已,必须依于因缘、俱有依缘等法,方能再于次晨重新现起故;夜夜断灭后,已无离念灵知心存在,成为无法,无法则不能再自己现起故;由是故言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