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离念灵知心本非天童禅师默照禅之宗旨,大慧宗杲在尚未与天童宏智面谈之时,唯斥责默照之法令人难以证悟,都不破斥天童所悟之意旨也;复因天童宏智禅师推广之默照禅,仍以如来藏为归,非以离念灵知意识心为宗旨;故其默照禅法虽然难悟如来藏,仍非完全有过。真实有过失者,乃是当时人及后人误会天童所悟之旨,错以离念灵知心取代天童所悟之法,而以默照禅之名,行于离念灵知之法 三摩地

2018-07-21

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也就是大脑。这五根由阿赖耶识藉意根、无明及父母四大为缘而变生,是阿赖耶之所缘境;阿赖耶识依这五根缘外五尘,变现出内相分五尘,为意根所触。这意根所触的乃是五尘上的法尘,有情众生为了想要觉知的缘故,乃令意识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由于未能与择灭无为相应的缘故。以上所介绍的是择灭无为。接 三摩地

2018-07-21

此由菩萨具足三地之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已,复具足前述四种修行无间之大方便,具足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智已,复转舍之;亦由世尊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之功德加持,如实觉知诸法相已,成就八地如幻三昧;依此三昧力而得自在神通意生身。已如实觉知诸法相者,方能证得如幻三昧;已得如幻三昧者,即能证得此意生身。证此意生身者,于相于土皆得自在 三摩地

2018-07-21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 三摩地

2018-07-21

每一个人各自用自己的意识去作出判断,当我们还是年轻人的时候,我们也觉得那样的音乐是很好听的;可是等到上了年纪,又有了不同的想法之后,那么我们的想法不见得正确,孩子不见得错误,这样子了解了吗?所以再回想看看,我们常常要孩子听我们的话,认为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的判断是错误的,自己才是正确的,结果就是双方各自坚持己见,小孩就跟我们吵了起来,互相都不认同对方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由于未能与择灭无为相应的缘故。以上所介绍的是择灭无为。--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三摩地

2018-07-21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由佛的开示可知:眼识的生起乃是眼根与色尘相接触而生。眼识既如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这样的道理,是耳根与声尘,鼻根与香尘,舌根与味尘,身根与触尘,相接触而出生,意根与法尘相接触出生了意识,所以说识阴六识,都是藉著因与缘而出生的法,不是本有的法,是被生的法,未来一定会坏灭;小者念念刹那刹那生灭, 三摩地

2018-07-21

外道不了解本心的存在,不证本心、不明本心,外道所有的修行还是落实在这一个虚妄的意识上。外道认为既然凡夫生死轮回,我的贪瞋痴,都是因为这个意识现前才存在,那我要把这个意识,修成一个清净的心;我要把这一个意识心,修成一个不生不灭一直都存在的心,那么我就解脱了,我就有所谓的证涅槃,我就是阿罗汉,我就是人天应供,我就是佛了。这样子的以定为禅,当然是错误的方 三摩地

2018-07-21

心法(一切最胜故)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二位是心所有法,51个心相应的所有法和此八识心王相应。心所有法(与此相应故)包含: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随烦恼 三摩地

2018-07-21

但认识论它基本上是不脱离见闻觉知心、不脱离意识思惟的这个心,那认识论来探讨如来藏的话,永远都只能够在六识里面去探讨。那这六识里面探讨的话,会衍生几个问题——你的意识思惟探讨的时候、你探讨到本体论的时候,一定是探讨到往外推求、往外推求,不是落入了无穷过,就是落入了常见外道,乃至落入了梵我外道;所以执取上帝、执取梵天为出生万法的根源,也犹如道 三摩地

2018-07-21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入楞伽经》卷四)解释如下:【大慧菩萨!一切众生对于自己所面对的种种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显现,也就是如来藏藉由自己所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相分,因为有内相分出现,见分也就跟着出现了,再由见分去分别相分以此连接外境,所以才会有众生所了知的种种诸法、种种境界出现;由于众生不了知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显现及分别,也不知道自心 三摩地

2018-07-21

到了五、六世纪佛护论师按照自己对中观的理解,建立了应成派中观见(该派不承认有任何真实法的存在,包括法身如来藏),其后的清辨论师也以己见建立了自续派中观见(该派虽不承认真实法的存在,却又认为意识能生一切法,为一切法所依),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中观学派。继龙树、提婆之后,公元四、五世纪,无著、世亲菩萨观察因缘,广造诸论,力弘佛第三转法轮所说唯识系诸经。无著 三摩地

2018-07-21

缘起性空的内涵是可以意识思维的,如理思维过后,就理解掌握了,但是第八识——第一义空,非断非常,非空非有,离四句,绝百非,无法以意识思维,唯证乃知。故缘起性空非第一义,非中道。3、假必依实佛于三乘诸经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者,皆有一大前提——依不生不灭之第八识而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于四《阿含》诸经中,依涅槃之本际、实际、识,而说蕴处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一章引言在第九期的电子报,末学以「从微笑浅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为题,简单的叙述了末那与意识的互动状况。文中对于由意识所启动的「应酬式的微笑」以及潜意识(末那)所直接传送出来而自动产生的「真正的微笑」(DuchenneSmile)作一简单的剖析。其中借用了法国解剖学家杜胥内(Duchenne,Guillaume1806~1875)以神经科学的观点,发现这两种微笑所牵动的脸部肌肉是大异其 三摩地

2018-07-21

而这其中,末那与意识各于不同过程扮演不同的关键角色,造就了人类生动的微笑文化。没有这两位主角的参与,人生就逊色许多,甚至于可以说根本就不会有人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应酬式的微笑」,这是心理学家所归纳出来人类脸上七百种表情的其中一种。这种表情提供我们一套有利的社交工具,这种「应酬式的微笑」表情如果作得好,可以完全隐藏我们内心的感觉而不被识破。但是,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