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可不是一般人说的意识心不执着于眼前境物,也不是说就是不要跟人起冲突,不要跟人计较,因为意识心不执着的关系,稍微减轻了烦恼。但是短暂的不执着,其实跟这个平等无诤自处,无我相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且这个意识心其实还是我慢心在作祟着。简单的说一句:就是看我多了不起,我可以跟其他人不计较哦,这不还是我慢心在作祟吗?佛教的解脱是远远高 三摩地

2018-07-22

PEPE就说:「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就是我的意识心在可怜我自己?」。是意识心在执着跟可怜自己吗?于是我就分享给他法文版的《八兄弟共一胎》的视频给他看,看完了他也说德国心理学跟哲学家也是这么说的,要找到真我。我说他们都还是以为这个觉知的意识心就是真我。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也知道多说无益,因为他还是在难过自己,还是执着在自己的感觉中还没有走出来,也一直觉得 三摩地

2018-07-22

那是什么?是意识心在运作而【行】成语言。所以是【行】蕴,是五蕴中的一蕴,对不对?大家都知道心经说道:【照见五蕴皆空】。那五蕴是不是假的?是呀。为了一个假的而发脾气,是不是有点不值得发这场脾气?所以一点也不丢脸,一点也不会没有面子,面子不值一分钱。而且为了一句心不相应的生灭法而生气,真的没有必要。而且离婚了这事情,是件事实,没有办法改的,所以还是勇敢 三摩地

2018-07-22

亲蜜型的爱情,一般来自过去曾结的善缘(无论是过去生或今生),留有好的感觉,不管是恩情、爱情、亲情、友情,在彼此的意识或潜意识,留有好的记忆。从这个角度而言,居士学佛,仍应善待对方,为对方付出,关心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今生或来世,至少相处或再见面时,对方也能回报善待,互相都以好的态度相处,这也是‘善的循环’。不用羡慕他人的爱情,这一切只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一般世间所说的六欲,则是把前面所说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再加上意识相应的意境法尘的,来合称为六欲。这也是因为后代的众生,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再像佛世时期那么专注于内摄修定;反而是心性浮动,很喜爱思考,想象各种法尘境界的差别相,在修行的时候,同样也经常贪着于定境法尘等的意识境界,但是这样却离本心越来越远,烦恼反而越来越多。所以在色、声、香、味、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一般众生都是依于自己无明的习气,用自己的意识情解的势力去一昧的认为,只要顺于我心的就是善净缘,逆于我心的就是染恶缘;这样就不是有智慧的人,而落入到意识情解当中,随自己的业力习气而流转。所以,我们要广结善缘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样的本质才是善净缘,得要有智慧去分辨:如何才是善净缘?如何是染恶缘?随顺我心所想的缘,一定就是善净缘吗?违逆于我心所想的缘 三摩地

2018-07-22

这部片非常的精采,我们不知道到底谁是坏人?当然葛格我在这边不是要讲这部片的剧情!而是要说我们每个众生也都像这个女子一样,我们每一世都忘记了往世的事情了!我们就象是得了失忆症那样,前世或往世所有事情我们都不知道了!女主角每天醒来隔壁都睡着一个男人,那人说是她老公,但她都不记得那人是谁?这就像我们都有隔阴之谜,我们这一世都不记得往世的事情!因为记忆是存 三摩地

2018-07-22

婚姻就是个道场,在无法再带上面具的婚姻生活之中,面对种种逆增上缘,磨鍊自己终究以「本心、真我」为依归,而不「认贼为子」、去错误地认取「意识一念不生、如如不动」的假本心(假我)当作「真我」──这正是时下一般普罗大众被错教的修行模式,这种被误导的修行,纵然难能可贵的在表相上看来是修行的很好,但是实际理地上,落入「认假为真」的坚固「我见」之中,仍是无法有解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除非夫妻双方都是学佛者,否则就不能以佛法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人家不信佛,所以不喜欢你那一套,这根本就无可厚非。总不可能所有的夫妻都志趣相同吧!另外一点,自己觉得学佛很好,但是别人不以为然。我们不能据此就贬低别人,说人家福薄、说人家业重、说人家没有慧根等等...,说实在的,从现世的角度来看,不学佛的人过的生活不见得比学佛 三摩地

2018-07-22

如前面佛所开示,绘画出我们未来世果报的心,就是如来藏,但如来藏将要绘画的内容,都是由意识、意根造业作为前导;所以从今开始,要赶快把意识与意根做全面的转变,不要暂起一念之恶;连恶念都不要生起,何况去做?所以,行十善业道一定有三法围绕着,就是没有贪、瞋、愚痴。接着佛这一句话要注意:这十业道有共戒行,也有不共戒行。有人行十善业道是共戒而行,有人行十善业道 三摩地

2018-07-22

而宗喀巴主张意识是不生灭心,并且不许有第八识如来藏存在,都与此经的法义相违,在我见如此深厚,并且错解此经真义下,在表相上以此唱颂作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又《三十五佛忏》是出自《决定毗尼经》,本来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的五十三尊佛合称八十八佛,为汉地佛门主要而且很普遍的忏悔文。如果只依《三十五佛忏》,则必须依《决定毗尼经》原文次第作忏悔,绝不能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这十件事情当中,意根、意识的贪嗔痴,只称为业不称为道;可是色身的杀、盗、淫,口的妄语、绮语、两舌和恶口,这七件事情既是经过意的造作与决定,也同时经由身、口实行完成了,所以既是业,也是道。其实这十恶业道就是十善业道,它们只是一体的两面。不造恶的一边,就成为另外善的一边,所以十恶业道不做,反过来就是行十善业道。譬如说,杀害众生就是恶业道,我们如果 三摩地

2018-07-22

「非寻所害」就是说我们行善业时自己是否转依如来藏不落入五阴中,是否有落入意识心的寻伺觉观之乐;如果能够转依如来藏那就是「非寻所害」。「念摄受」就是说我们心念是要摄受对方成就佛道,而非私心想把对方当成世间眷属。因此我们做善业前以及之后都有这十种思惟,这样做久了福德就会越来越圆满,道业就会越来越增长,而我们布施行善业时不是为了让众生觉得我们很厉害,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非寻所害」就是说我们行善业时自己是否转依如来藏不落入五阴中,是否有落入意识心的寻伺觉观之乐;如果能够转依如来藏那就是「非寻所害」。「念摄受」就是说我们心念是要摄受对方成就佛道,而非私心想把对方当成世间眷属。因此我们做善业前以及之后都有这十种思惟,这样做久了福德就会越来越圆满,道业就会越来越增长,而我们布施行善业时不是为了让众生觉得我们很厉害,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都是因为一个意念(一个意根与意识所起的意念)而引生作小得大、作大得小的果报。“一意摸身”,意在身上触摸而运作;意起了念,身体随之造作;既然造作成就了,就有无量意。虽然初起时只有一个意,但是延续到后来身体造作成功了,那就已经有无量意了,无量剎那的意志就这样延续下来。如果不是每一剎那延续下来,后来中断了,身体就不能成就善业;所以身既成 三摩地

2018-07-22

业就是思的决定而产生了习惯势力之意思,由思之决定而使得有情造作身口业行,由此身口业行而能使得众生后世往生到善恶趣,故称之为业道;身三业、口四业,因为已经付诸于实行出来,由此身行、口行而对众生有了影响,因此既是业又是业道,而意三业则是纯然由意识、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为被造作出来,纯然是内心中行而无有伤害到他人,因此只是业而非道,总称为十恶业道, 三摩地

2018-07-22

《心经》本来也没有什么密意可说,只是众生没有办法置信,真心祂的体性是这样的和意识心不同。祂哪些不同呢?可以让众生产生无法置信,产生迷惑呢?就是真心祂没有见闻觉知,祂没有六识的见闻觉知;祂有祂的觉知性,只是说祂的觉知性不是没有证悟的人所能了解的。没有证悟的人没有办法亲眼去触证到底是不是,你只能够相信佛语,佛在第二转法轮就已经先说了,这个就是等于是无见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个善报是十善业道的修行能使自己的意识心和意根都转变成善心;如果能转变成善心,种子就会渐渐的转变清净,三乘菩提就有成就的因缘了。第三个善报是能使戒行增长:有许多人不了解戒行的重要。成佛有三个很重要的法需要成就,那就是增上慧学、增上心学、增上戒学;我们不断的在教导,也不断的在写,在讲《优婆塞戒经》时也常常带进来讲,特别是在增上班教导《瑜伽师地论》; 三摩地

2018-07-22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业:比如说意识明明知道某一个法不应该贪,也不应该去作;可是知道归知道,意根作下来的决定,还是使他继续去作,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一般酗酒的人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去加以控制,这种惯性就是业;这是由于不断熏习酒的韵味,所以产生了对酒贪味的六识身,有了贪酒味的六识身就会使他不断地在酒上面起思量,结果就无法断离酗 三摩地

2018-07-22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业:意识明明知道某一个法不应该贪,不应该去做;可是知道归知道,意根作下来的决定,还是使他继续去做,无法控制自己。所以酗酒者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加以控制,这种惯性就是业;……。有了贪酒味的六识身就会使他不断在酒上面起思量,结果就无法断离酗酒的惯性,这就是业;所以业是怎么来的?都从往世和今世的善恶行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