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同时,这一些法是不是也是在刹那变异的?我们在观行的时候,非常细心的去体会,我们自身当中的十八界这些法相、五蕴这些法相、六入这些法相,不论说自己是在人间,或者证得欲界定,或者证得色界定,或者证得无色界定,都要去看在这些定当中,我们的五蕴法相是不是有生、有灭?是不是不离行苦呢?所以在如实现观以后就能够知道,只要是依于这个五蕴身,在三界内没有一时一刻是常 admin

2020-02-21

所以这段经文中,特别注重意识觉知心的认知,要大家别再贪爱及执着意识心。所以,我见与我执的断除是非常不容易的,原因就是对于五阴的内容无知,而其中乃是对于意识全部的内容无知,或者是所知不够详尽,所以断不了意识心对自我的所有贪爱与执着。所以在《杂阿含经》卷9佛陀开示:【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着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 admin

2020-02-21

有情众生为什么会有贪心呢?因为执著于要让这一个物质的身体,以及这一个意识觉知心,能够得到享乐、得到所要的。所以有情因为有这一个物质的身体,以及有这一个意识觉知心,作为他的来源,所以会对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法这六尘,起了执著、起了贪爱。眼睛会对于所要看到的外面的这一些颜色会起了贪爱,耳朵会对于所要听到外面的这些声音起了贪爱,鼻子、鼻根会对于 admin

2020-02-21

因为祂会认为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可以知道种种聪明的法、种种智慧的法、种种殊胜的法,乃至佛经能够阅读都靠这意识心;就会去想说:既然意识心这么胜妙,这样我只要离开染着的话就是成就了明心,就是将这个妄心远离种种的邪妄,这样我就恢复祂的本质,变成真心了。这样的人,跟密教的人的修持没有特别的分别,同样都是属于外道。因为大家即使口中说的我要追求如来藏法、我要追求 admin

2020-02-21

如果有人能如实了知四食的内容,便可以了知涅槃境界并非六识觉知心的境界,涅槃境界中是已灭四食,涅槃并非意根、意识觉知心所行境界;因为识蕴六识与意根所行的境界,都不可能离开识食境界。因此假使有人想要以欲界定的离念灵知心,或者是想要以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都是虚妄想。因为离念灵知心永远都有识食,并非没有识食的;即便是三 admin

2020-02-21

中阴身由这位往生者原来的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住身,具有四大微细物质的眼、耳、鼻、舌等五根,而意识觉知心则住于中阴身之中。又中阴身的眼根像天眼一样,视觉没有障碍,但只能看到即将要出生的处所,以及同类的有情,其他的都看不到。中阴身也像有天眼通、神足通一样,看起来好像可以看得很远、到达很远,但是却只能到达将要出生的地方。每一个中阴身的寿命最多只有七天,七天之 admin

2020-02-21

三乘佛法的真实义就是什么呢?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意识觉知心祂与处处作主的意根,这个不是本来就在的,而是被出生的。那么能出生的是什么法?能出生的法能够出生这样一个有见闻觉知的法,然后有处处作主的行相,那能出生的法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行相?你能够知道以后,才表示你知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实相;你如果不知道的话,就是在无明中,在无明中的时候,你就不知道生命 admin

2020-02-21

那是由于执着色身为我,等到年纪大一点了,看见老人家过世,知道色身会毁坏不能长久,那么又执着意识觉知心为我,或执着时时刻刻思量作主的意根为我,以觉知的我、思量的我为身,叫作身见,又叫作萨迦耶见,又叫作我见。我见会使得众生不断地从自我出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然后生起种种贪爱或厌恶的心行。换句话说,我见是一切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是学佛人都要断除的,然而却 admin

2020-02-21

念就是于所曾经境忆念不忘,这是我们意识觉知心所相应的心所法之一,是五别境当中所属的念心所。意思是说:你要记得这一切诸魔、鬼神、外道的障难,其实也都是从自己心中所出现的。换句话说,如果自己的心是正直的,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出现或存在,如果自己的心是坚定的、不动摇的、离贪的,诸魔、鬼神、外道想要怎么样来影响你,其实都没有办法起作用的。正因为自己的福德不够、 admin

2020-02-21

这显示什么呢?显示出意识有许多种的变相,在无量劫中是变换不定的,不是常相、无相,所以并不是一相;而且不是永远一相而会继续变化,所以意识觉知心是有相而不是无相的心。所以我们要培养像天神一样慈悲调柔的个性,尤其是行菩萨道的人,更应该如此慈悲地利乐众生。而且天界的护法菩萨们也都在保护着我们,如果我们发愿要成佛行菩萨道,学般若波罗蜜乃至开悟明心,天界的护法 admin

2020-02-21

”也就是说:外道证得初禅以后,他就依止于初禅----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或者是把二禅、三禅、四禅当成是涅槃;乃至于说有一种人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已经没有依靠了,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界----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觉知心最微细的境 admin

2020-02-20

由此可知,只有实证佛菩提的根本心----第八识如来藏,才能作这个永远不失的善业,因此有的菩萨就为了这个缘故,而发菩提心求证佛菩提;并且菩萨悟后,还要转依如来藏的无所得、本来清净的自性,而使意识自己变成清净心;这样来依于本来清净的此经----如来藏来行善,才能成就未来无上正等正觉,才不会落入有所得心、有期待心的意识觉知心境界去行善;如果是落到意识境界的人,才 admin

2020-02-20

由此可知,只有实证佛菩提的根本心——第八识如来藏,才能作这个永远不失的善业,因此有的菩萨就为了这个缘故,而发菩提心求证佛菩提;并且菩萨悟后,还要转依如来藏的无所得、本来清净的自性,而使意识自己变成清净心;这样来依于本来清净的此经----如来藏来行善,才能成就未来无上正等正觉,才不会落入有所得心、有期待心的意识觉知心境界去行善;如果是落到意识境 admin

2020-02-20

所谓我见:就是误认意识心为常住不坏法,若将意识觉知心,认定为常住不坏法时,就是堕于识阴我之中,以如是见解,而坚执觉知心意识常住不坏者,这样的见解就叫作我见。譬如一般人在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随境而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境界,就是意识境界;面对意识所喜欢的境界,就不断起贪追求,对于不顺己意的违心境界,则心生瞋恚,愚痴的为自己的贪爱与瞋恚,造 admin

2020-02-20

初果最难实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不能观察意识觉知心的虚妄性,意识心是缘生法,于五位中必定断灭,只有一世,不能来往三世;第二,不知道生存于人间就一定有苦,五阴十八界存在的当下就是苦,所以还要作苦圣谛的观行来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佛在经中处处宣说意识是生灭法,必须藉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生起的所生法。现象界的事实,也证明意识于闷绝、眠熟、灭尽定、 admin

2020-02-20

佛弟子都知道,快乐的觉受乃是受阴境界,意识觉知心乃是识阴境界,都是虚妄法,怎么会是佛法呢?这些法都是会让众生下堕三恶道,乃是不清净的法。请问菩萨们:释迦世尊会用这种外道不净法让众生下堕三恶道吗?当然不会嘛!......谈完佛菩萨像的摆设以后,接着谈香炉、上香、燃灯、供水、供花、供果、供食物等问题。香炉的部分,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与空间的大小,来决定用坐炉、 admin

2020-02-20

再来说无所有处,无所有处就是不想空不想识,只缘(意识觉知心中)无所有这一念;意识的所缘就是自己心中无所有这一念,把意识缘于无所有这样的一个境界当成是涅槃的境界,当然是落入我见当中。最后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的意识,不反观自己的存在,但是它仍缘于定境中的法尘;这样一个境界,当然也是落入了我见当中。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1集三 admin

2020-02-19

在修学佛法各种禅定当中,有一个境界是触而不了别的,就是未到地定过暗,在未到地定过暗时,意识触法尘,在触的那一刹那,在触法尘的这个生灭的每一刹那当中,突然间停止在某一刹那上面,这时我们的意识觉知心就没办法分别那样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叫作未到地定过暗。那么我们的心,到底在分别六尘的时候,祂是怎样完成分别的?在这里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当我们的心在接触境 admin

2020-02-19

十心具足以后,意识觉知心在熏习佛菩提道的如来藏法义时,对佛菩提道的正知见将越来越精明,不论什么人想要来欺骗他都不可能;因为他已经能够将自己所闻熏的智慧展现出来,而进入十住位中第一住位----发心住的修行了。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意思是说有十个层次,让我们发起趣向佛菩提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然而,初住位的菩萨应该如何发心呢?初住位菩 admin

2020-02-19

这都是因为他们落入六识的境界中,我见未断而导致心中生起见取见,对于如理作意的说法,绝对不服,不论所说的正确与否,一定要反对到底而落入见取见中;继续认定意识觉知心是常住法,绝不改变,识阴种子继续不断的被他们增长的结果,后世想要断除识阴我见,就变成不可能了。这种现象在佛门中及常见外道法中处处可见,绝对不是特例、仅有,这些人都是继续住于识阴的苦集境界的人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