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那都是自己的意识心不停地虚妄想,这落在哪里?落在五阴。回到家里,儿子说他考试全班第一名,哇!听了好高兴,这时候心情又变好了,那心情好是谁在心情好呢?又是五阴。心情一下不好、一下好,是不是无常呢?是无常,是生灭变异之法。苦与乐都是无常,并且两者互相含摄;譬如生病时,病痛是苦受,当病情稍微好转,病痛减轻时就有乐受出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乐受又会消 admin

2020-02-20

因为这样的信仰、思想跟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植基于人类意识心的妄想建构,进而透过意识心的妄想建构,进而形成人还有神之间的互相、羁绊的信仰行为。但是,佛教却是教我们,要解脱于跟人、跟神这样子互相的羁绊的信仰的行为。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佛教根本不是宗教,只有其他所有的一切信仰才叫做宗教。所有其他的信仰,是因为要透过这样子跟神这样子的一个互相羁绊 admin

2020-02-20

结果,他所认为的心内是哪一个心呢?他所认为的心内是意识心。他认为只要把这个意识心,能够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一念不生,能够不沾染所有一切烦恼,所以说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以为这样子在这个意识心上面去用心,这样子就是修学佛法,所以说这样子叫作心内求法。请问各位:这个是心内求法,还是心外求法?佛说的心内求法是以如来藏心,你必须趣向如来 admin

2020-02-20

不过,千万要特别注意的,有一个教派的佛菩萨像,如果详细去观察,有很多是故意袒胸的、或者是抱在一起的、或者打的手印却是另有所指、乃至露出凶神恶霸相的护法神像,那是不清净、污秽的!为什么不要供奉这些佛菩萨像呢?这是因为他们主张:要不断的保持遍全身快乐的觉受不退,然后观察这快乐觉受的意识心无形无相,能够这样就是已经成就至高无上的法了。佛弟子都知道,快乐的 admin

2020-02-20

因为觉知是谁呢?觉知就是我们的五阴,觉知就是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心,你才会去执著这个偶像,你才会透过这个偶像去发起信仰的心理;所以要从这个偶像、透过这个偶像,去求无形无相,甚至于缥渺虚无的上帝,这样的一个神,譬如说透过十字架要去求上帝的庇祐,道教透过神像要去求妈祖、要去求天公的庇祐。但是这是什么?这是有觉有知,不是非觉非知,这都是属于意 admin

2020-02-20

例如这一些被后人伪造的经典,明白地以意识心来取代第八识如来藏,说意识心才是真实心。它们的大意是说:诸法离于分别以及一切的妄想,如果能够净除妄想,这样可以成就无上正觉,究竟如虚空一样的广大无边;还有离于一切妄想执著就是中道,但是这样的说法并非是以第八识的体性来作为中道;又说以觉知心能够净除妄想,就名为成就最上正觉;还宣称真心能够分别青黄赤白,这样的说 admin

2020-02-20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自心,你怎么有办法知道说,你可以依靠这样真如?你想的都是一个假想的、虚妄的、从你的意识心所施设建立的真如心,而不是真实的真如心,这样的话,永远还是没有办法作为依靠。所以,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佛法是说自归依处的,不是说归依他处,或是归依自己心里面意识心所想施设的一个法尘相。所以,要对于这个法要安忍。虽然证悟之后 admin

2020-02-20

因为在三界中身现前的时候,意识心、意根现前运作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个第八识心不现身、不现意、如如不动,那不叫宴坐又是什么呢?因为修定,就想要如如不动;可是菩萨的意识心尽管动,如来藏照样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宴坐。意识心的宴坐会出定、会入定,有出、有入就是生灭法、是变异法。可是这个如来藏祂永远不出于定外,祂也永远不住在定中,这个叫作大龙之定;这种定永远 admin

2020-02-19

但这是五俱意识,意识心是与前五识同时并行运作的,是识阴六识具足的,这是已经执着了识阴的六个识,已不单纯执着意识了。或又有主张离念灵知心是究竟的,告诉他,离五尘的离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心,这时他们往往会反对这种说法。但是这两种人都不离识阴的境界,只是定力的有无差别而已。当他们依照师长的教导而认知,或证得这二种心境时,就产生坚执,不许别人评论他们所证的境界 admin

2020-02-19

由纯陀与阿难之间的对话,您可以知道,意识心是意根缘于法尘而出生的,也因此,这是志向三乘菩提一切学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见。意识是有生的虚妄法,所以后来一定会有坏灭的时候;既是生灭法,当然不可说是常住法。因缘是会坏散,意思说意根与法尘都是会散坏的法,当意根与法尘两者都散坏了,或是其中一个散坏而不具足了,意识就无法生起了。这个意思是说,意根与法尘也是会散 admin

2020-02-19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看到经文这么记载,很多人会以为只要意识心起慈悲、平等、无为、不染着、观一切法空、对众生恭敬谦卑、心不散乱不贪取、不见有一个我,这样就是无上菩提心,就是在修行;其实这都是在事相上打转,都还是落在意识心境界中。经中观世音菩萨所开示的种种心,都是在讲众生第八识如来藏本心的体性,这个本心就是佛法的总持,祂的 admin

2020-02-19

也就是说,咒原本的意思,就是把某一些法的主要意思贯串起来,就能够方便记住所要忆持的法,然后就能为人一一详细的宣说;这整个贯串的偈颂就是咒,一般称为咒语,也就是陀罗尼;梵文称为嗢拕南,因此陀罗尼也就是咒,就是总持,它代表一部或多部经,一个或多个,乃至整体佛法的总纲;只要持咒而能忆念不忘失,当意识心缘于咒语中一法、一文或一义时,同时就摄持了一切法、一切 admin

2020-02-19

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五现见涅槃,是把在欲界受用五欲乐的境界,以及初禅到四禅等五种世间的有为境界,当作是真实的涅槃境界,但这是天大的误会。当这些人真正明了了涅槃的境界之后,就很少会有人真的想要入涅槃了。因为他们对于能够了别自己的存在、了别世 admin

2020-02-19

 但是有某个附佛法外道,否定如来藏是真实存在,或者是把只有一期生死的意识心当作是如来藏,而且竟然有一大堆的领导人,都自称或被称为“法王”!可见这些外道对佛世尊完全没有真正的认识,对于佛宝也没有虔诚恭敬心。而且这些附佛法外道,说他们只要修双身法,就可以即身成佛,快速成就报身佛,不需要像佛法当中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辛勤苦修,来成就清净法身 admin

2020-02-19

有漏法之无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弟子入四禅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断身见,而断意识心我见,恐堕断灭故不舍色界天身,以断灭觉知心我为涅槃,遂于四禅位中灭除觉知心我,定中息脉俱断,以为无余涅槃,实是无想定。人间证得无想定之外道亦如是,以此为入涅槃,然实所入为无想定:定中无息无脉,无见闻觉知,状若人死。佛说此位中仍有七八二识,故说无想定中有不离身识,识不离身 admin

2020-02-18

一般人由于无法证到实相心,只能从这一世的五阴身来观察一切现象最后都会坏灭;又误解佛在经中的开示,不相信五阴之外有一个法恒常存在,很容易就会否定如来藏是万法的根源,在恐怕落入断灭空的情形下,只能回头再认识阴六识心为真实法,以为识阴—尤其是意识心—是恒常存在、能生万法的心体;或者以为外于五阴身心,有一个法是出生有情的真实法。这些状况都会落入断 admin

2020-02-18

行者如果停止了意识心的分别作用而不理会诸法的法相,或者意识暂时断灭而进入眠熟位、无想定或灭尽定等无心位中,甚至入了无余涅槃而不在三界中现身意了,那就无法找到自己的入胎识了。所以,是入胎识出生了名色,而入胎识也必须缘于名与色,才能在三界中示现,如果离了名与色,是永远都找不到这个入胎识的;这就是佛所说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的真实道理。第二节受阴、想阴经 admin

2020-02-18

为何说诸行无常呢?因为身口意诸行都要以五色根及识阴为缘才能生起及存在,而五色根及识阴六识心尚且是无常之法,依五色根及识阴六识而有的身口意行,又如何能是常住不灭的?即使像藏密喇嘛黄教始祖宗喀巴,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中,坚持主张说乐空双运淫乐境界中的喜乐觉受,以及领受乐觉的意识心都是俱生而常住的,但是一切有智慧的学人都可以 admin

2020-02-18

即使是修得宿命通而能知道上一世事情的人,他的离念灵知心仍然是依这一世的五色根为缘而出生的,也不是上一世的离念灵知心入胎转生而来的,与依凭上一世五色根为缘而出生的前世离念灵知意识心不是同一个,仍然是异阴相续(不同的五阴)、异作异受,所以佛在《阿含经》中说:计其本末,各自为他,凡人不觉。(如果计度众生死此生彼的本末,其实有情世世都是各自不同的人,然而凡 admin

2020-02-18

意识心,他是有生有灭的法;意识心必须要藉由意根触法尘才能生起,祂是二法为缘所生之法。以欲界的意识心来说,必须要有五根的不坏,五根不坏的前提之下才能藉这五根来触五尘,同时意根触法尘来生起意识,所以意识本身是有生之法。那意识本身既然是有生之法,也会因为因缘散坏而灭掉。举例来说,在我们每天眠熟的时候─睡眠无梦的时候─因为意根不作意了,意根不作意了意识就不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