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大乘起信论》卷1)就是说明:凡夫之人总是用错心,总是将虚妄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心,以为只要制伏妄心所生起的烦恼,就是佛法的修行;甚至以为让烦恼一段时间不现行,就是开悟了。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记载: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要传衣钵的时候,没有传给当时的首座神秀,却传给了不识几个大字的南方蛮子慧能。当时神秀半夜在墙上写了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admin

2020-02-21

客烦恼,就是依客尘而有;客尘最主要是相应于前五识,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个五俱意识----这个意识心,依于前五尘在五根触尘产生的这些五识,和那个意识再去了知这个五尘。而在这个五尘的成立之后,取了这些色、声、香、味、触,建立了刚刚所说的剧情,或是这个象棋、围棋的这个局----这个局情,身在其中,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子的一个身处 admin

2020-02-21

昏沉是指意识心时时处于昏昧阴暗的状态,不同于睡眠,昏沉可以称之为愚痴的状态,对于诸法都无法堪任明了,是五十一心所法中二十随烦恼之一。又沉的意思,不能够和昏拆开来解释,说是睡眠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五十一心所法中之睡眠,也不是指睡得非常深沉而无梦之境界;无梦之睡眠是意识已经断灭了,这个时候只有意根对于法尘起作用,和其余前五识及意识等六个识相应的一切法都不 admin

2020-02-21

光能照亮黑暗,明能使我们心中清楚明白不暗钝;例如,不论在有遮蔽或没有遮蔽的空地上经行,经行的时候意识心要缘于一种清净善妙的境界,譬如忆佛的清净善念,并且随着这个心净念相续不断,以使觉知心离开昏沉睡眠的黑暗相;或者随心思念六种法,就是念三宝功德、念布施功德、念持戒功德、念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胜妙于人间的生天功德;或者宣说昏沉睡眠的种种过患,以及称赞 admin

2020-02-21

如同今天在的某些法师一样,继续主张缘生法的意识心是常住法,以免堕入断见中而被讥评,但这样却已公然违背了佛的圣教。能理解到如来涅槃后,不是空无、断灭,才有可能真的断除我见与我执,才能得到阿含道的解脱实证,才能确定而无所疑。所证的解脱果,虽然是要灭除五阴自我等一切我,不论是多么微细的五阴中的任何一种自我,都必须灭除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但是灭除一切我法以后 admin

2020-02-21

我们来看如来的大龙常在定,它是依什么来为它定力的安止处呢?就是以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为安止处,而不是把意识心降伏了,把意识心置于定境法尘中来为安住,所以这不是声闻缘觉他们所能够相提并论的。我们说一般世间凡夫他们也能够有四禅八定,但是他们的这种四禅八定是有漏的;声闻缘觉他们也有修四禅八定的三三昧,但是他们的这种三三昧,和菩萨依止于第八识如来藏所修的三三 admin

2020-02-20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佛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 admin

2020-02-20

一般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的定的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必须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具备审正观察的观,以及心一境性的止;也就 admin

2020-02-20

在末法时代正法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心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正法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 admin

2020-02-20

当遇到有布施的因缘时,不去比较能布施的财物多少、物品优劣,所布施的对象尊贵或下贱,完全以至诚心、恭敬心、平等无差别的心来布施,如此功德将殊胜无比!等视一切众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众生总是活在分别当中(能分别的是意识心,只要存在就必定会有分别),时时刻刻都在计较与比较当中;殊不知当菩萨以无所得心来布施时,就已经有有所得的世间财与法财跟随而来了。对 admin

2020-02-20

而且菩萨也知道,意识心所接触到的六尘境界,都是自心所现之内相分,因此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执着不舍的;并且也要如实了知出离之法,知道觉知心之我虚妄,思量心之意根我虚妄,三受五受之我悉皆变异无常,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断除我见,与逐渐修除我执。这里面菩萨们与二乘根本的不同,在于菩萨虽然也是要摄护诸根,但是并不是要摒除六尘境界的触,而是要在利益众生之中不断地触六尘 admin

2020-02-20

因为如果阿罗汉不回心大乘,在舍报入无余涅槃之后,已经灭尽十八界了,因此也没有意识心这个自我可以入无余涅槃,连领受这个究竟寂灭境界的意识心都已经灭尽了;因此说,事实上也没有到达彼岸,因为蕴处界自我已经灭尽,只剩下如来藏心而已;如来藏无形无色,离一切觉观亦无思量,不复出现于三界中,永无一切三界之苦,因此把如来藏所处的这种境界,称为无余涅槃。有时候,我们 admin

2020-02-20

反面的意思就是说:凡是落在意识心里头,凡是用离念灵知来修学一切善法时,所修的一切善法,就不得无上正等正觉;必须是用没有四相的心,用这个清净心来修一切善法,才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是用这个本来离四相的心来修一切善法,都只会成为修集般若智慧的资粮,最多就只能成为开悟实相前的加行,不可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离念灵知在修一切善法的时候,都知道那是善法, admin

2020-02-20

其实能够了知安乐的意识心,他是属于五阴十八界的法,在涅槃当中都已经完全灭尽而不存在了,哪里能够以意识心来体会安乐的境界呢!只有外道的五现见涅槃,是把在欲界受用五欲乐的境界,以及初禅到四禅等五种世间的有为境界,当作是真实的涅槃境界,但这是天大的误会。当这些人真正明了了涅槃的境界之后,就很少会有人真的想要入涅槃了。因为他们对于能够了别自己的存在、了别世 admin

2020-02-20

因此不可能会如同民间传说,一个有情死后却变成了所谓的三魂,乃至这个三魂还分散在三处不同地方;因为这个三魂七魄这个法,所说的三魂分别在三个地方,如果有智慧的人他听到这样说,他就知道:这个说法就是错误的!其实当一个有情他重新投生的时候,他这个中阴身以及意识心也一定是会永灭;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中阴身,最多也只有七天的生命,最多也只有七个七天----就是七七四十 admin

2020-02-20

反面的意思就是说:凡是落在意识心里头,凡是用离念灵知来修学一切善法时,所修的一切善法,就不得无上正等正觉;必须是用没有四相的心,用这个清净心来修一切善法,才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是用这个本来离四相的心来修一切善法,都只会成为修集般若智慧的资粮,最多就只能成为开悟实相前的加行,不可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离念灵知在修一切善法的时候,都知道那是善法, admin

2020-02-20

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堕于颠倒见,而产生执着离念灵知的意识心,将五蕴的全部或局部误认为是常住不坏法。在大乘法中,如果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待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槃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误认意识心的种种变相境界作为如来藏,也都摄属于见一处住地所含摄,这都是由于错误的见解所产生的烦恼。所谓欲界爱住地,是指对于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 admin

2020-02-20

但是随缘这个法,却有理随缘与事随缘的不同,事随缘是指意识心的随缘,也就是菩萨在行道过程中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心态,又应该如何去应对众生、处理事情。心态与处事的是否正确,势必会影响到每个人在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上的修证能不能有所成就;如果事随缘上的心态,与处事原则是错误的,那必然会使得三乘菩提的修学无法获得任何的成果,当然也就没有因缘能够亲证理随缘的真相 admin

2020-02-20

现在的法师们或者说:意识心可去至下一世而常住不坏。或者说:要保持禅定之中的一心,来了生脱死。等而下之者,有佛教的法师学外道说,说:虚空中的能量是不坏之法。再等而下之者,干脆学起了印度教性力派,说:修学男女双身乐空双运之中,来体会那个又受乐又住空的心,就是真实不坏的心。各位看看,这一些都是自己成就了身见,又跑来误导众生进入外道邪法的例子,所以佛说这些 admin

2020-02-20

譬如有人主张:入涅槃的时候,就是要将意识心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说法名为常见外道见。或者有人主张:要观想自己明光非常清楚灿烂,并与上师明光和合,能够这样名为证空性。这样说法名为常见外道见。为什么?因为还有意识心存在,能够作种种观想,当然是愦闹不静的,不是佛所说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又譬如有人主张: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不必有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