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现在就来对于意根在现在历缘对境当中,祂到底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晚上在睡觉的时候,你家附近有火灾,这时候你在睡觉,但是你为什么会听到那个消防车叮叮咚咚这样开过你家,你因为那个叮叮咚咚的声音而醒过来?但是你想想看,事实上你在睡觉,你的前五识还有意识事实上祂是处于没有现行,也就是说祂并没有起来分别外面,为什么你会突然间听到, | admin 2020-02-18 |
![]() |
法尘者谓如来藏所变现之相分,为意根、意识所缘者。如来藏变现似五尘境之内相分上所生法尘,为意根、意识所缘及意识所变生之带质境、独影境之法尘属色法;与意识所相应法及意识思惟而施设之名相,亦可称为法尘,属心法尘。因以依对境来分色、心法尘,如见分对五尘相分境上便依其境生起色法尘;见分不对五尘境,纯由见分之所转生相应之法尘为心法尘故。《楞严经》卷三说:意法为 | admin 2020-02-18 |
![]() |
相对于被接触(被看见)的色法等相分,十八界法中剩下的七个法,也就是意根及识阴六识,都是能觉知这些相分的心,就称为见分,因为这七识心都是能见者。以上是从最简单的二分所作的说明。在这当中,见分又可以再细分为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当见分再细分为三分的时候,就与相分合称为四分,而不是只有二分了。七识心见分,简单的区分为三分,也就是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识阴----识的出生基本条件是眼、耳、鼻、舌、身、意处没有坏,是正常的,外法处现前,生六识的作意现起,则六识得生;而意识是从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所生,依于意根为等无间缘,缘一切共不共法为境界,以了别为性,所以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凡是出生以后的目的是为了别六尘的心,就是识阴所摄的心,因为识阴等六识是为了分别六尘诸法而出生的。若是胜义根已经毁坏,就无法接触 | admin 2020-02-18 |
![]() |
如此一说之后,那就会有人这么想:难道八识心王中,殊胜的意根及如来藏都没辨法完成佛法的修行吗?那我们就来探讨看看!首先我们先来探讨意根。我们知道了别六尘境界,除了五遍行心所法以外,还需要与五别境心所法有相应,才能清楚了知六尘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五个别境心所有法各有祂们不同的功能存在,需要同时与祂们相应,才能完成对六尘诸法的了知与了别;如果短缺了其中 | admin 2020-02-18 |
![]() |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 admin 2020-02-18 |
![]() |
例如:无色界天境界,必须有意识安住其境,方有无色界天境界现前,方有无色界有情;然意识于此四天已极微细,名为意识细心,乃至非非想天意识名为极细心,要皆不离第七识意根。若离第七识意根,意识不得现起,意识要依意根触无色界天境界法尘、而后能起故,以意根为根故。意根非自在心,不能持无色界天业种(异熟种),要依第八识阿赖耶方能现行运作故(此理详见拙著《真实如来 | admin 2020-02-18 |
![]() |
人间的有情必须有阿赖耶识及意根末那识入胎,然后执持受精卵,藉着母血供给之四大,渐渐变现五色根,这五色根包含了五胜义根大脑;然后随着五色根的渐渐圆满,就令意根能够接触法尘,然后生起意识;意识生起之后,就令前五识俱起或渐起,如是而具足八识。如果不是八识心王具足的话,就不能具足领受人间的六尘境界,就称之为残障者。意思是说,一般的人间有情都是八识心王具足的 | admin 2020-02-18 |
![]() |
除了出世定的灭尽定中灭除意根之受、想二法以外,其余一切定中都是七、八二识具足五遍行法。这五法乃是八识心王之体性,由八识心王生,非离八识心王而有这五遍行法单独现行运为,因此说五遍行法与八识心王相应。介绍完五遍行之后,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心所有法的第二类,也就是别境心所法。别境有五法,包括欲、胜解、念、定和慧。什么叫作别境呢?别境的意思是说,这五个心所,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弟子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 | admin 2020-02-18 |
![]() |
这五根由阿赖耶识藉意根、无明及父母四大为缘而变生,是阿赖耶之所缘境;阿赖耶识依这五根缘外五尘,变现出内相分五尘,为意根所触。这意根所触的乃是五尘上的法尘,有情众生为了想要觉知的缘故,乃令意识及眼等五识现行;这六识现行之后,便有六尘相出现于有情心中,乃至法处所摄色亦得现起。在十一种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内外五尘之外,还有法处所摄色。所谓法处属于十二处 | admin 2020-02-18 |
![]() |
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是无为法。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的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的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不见了。在四禅八定中,从二禅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位,都只剩下这三个识。这也就是说,在三界的一切境界中,最少都必须要有意识、意根以及阿赖耶识这三个识,否则那些境界相是不可能存在的;入了四空定当中也还是有三个识,意识 | admin 2020-02-18 |
![]() |
佛在经中处处宣说意识是生灭法,是必须藉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生起的所生法。现象界的事实,也证明意识于闷绝、眠熟、灭尽定、无想定、正死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会断灭的意识绝对不能受持一切染净法种,绝对不是染净法的根本,教证与理证上都说意识虚妄。所以如果主张意识是常住法、是一切法的根源,显然是未断我见,还落在五阴里,连解脱道都尚未入道,遑论成佛之道。接着我们 | admin 2020-02-18 |
![]() |
那既然意识本身是要藉因缘,藉什么因缘呢?藉意根触法尘,乃至是如来藏的意识种子,那才能够去把祂现起意识这样的法,然后与种种心所法相应,与烦恼相应或者与智慧相应。如果说意识心祂既然不是常住法,如果再讲到细意识是常住法,那就没道理了;因为,本来的根本法,以意识为本的法,它不是常住法,它是生死法,怎么可能说意识细分出去的法,会变成常住法呢?所以,假如有经典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的识阴,乃是有了色身以后,可以借着这个色身当中的五根去摄取山河大地器世间的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了内六尘,再由五根、意根之六根与内六尘相接触,因而出生了识阴六识。这识阴六识是依于六根、六尘相接触而有,是经过根尘触三和合而出生,是被生的,未来一定会坏灭,所以是虚妄法。又色身本身是虚妄法,更何况是依于色身而有的识阴,当然更是虚妄不实,所以识阴六识本 | admin 2020-02-18 |
![]() |
那你如来藏还有你这些业种,都是无形无相的,乃至于你的意根触动这些业种,一样是无形无相的。但是你这一世死亡、灭的时候,色、受、想、行、识全部都灭的时候,只有如来藏储存了这些业种。那这些业种因为你分段生死的业种未了,所以再一度让如来藏出生了一个中阴身。这些外道有的有可能有阴眼,有的有可能有天眼,看到众生死的时候有一个中阴身出生出来了,就认为说有一个灵魂 | admin 2020-02-18 |
![]() |
此心是有情众生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证得这个无形无相人人本有的真实心,便能如实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别、思惟、觉观的心,不是能听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时还能观照分别的心;而且能够时时刻刻观照此心,确定此心是真实不灭的本来面目,也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也能够现观此心藉缘能生万法,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一非异,现前领受阿赖耶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