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蕴处界即是众生之人我故,蕴处界中之一一法,除了意根以外,皆是易起易断之法;而意根亦是可断之法,故皆不得谓为真实有我也。二乘之法无我者,亦悉以蕴处界之人我为中心而作观行,现观由人我所衍生之诸法皆无有实我存在其中,现观如是诸法之无我性,名为法无我;然推究二乘法无我所说者,其实未曾稍离蕴处界之人我而说,故于大乘法中仍名之为人无我。大乘法虽然亦依二乘法而说 admin

2020-02-18

同样的道理,藉耳、声相触为缘而出生了耳识,这是识阴中的第二个识;鼻香、舌味、身触,乃至意根、法尘相触为缘而生意识——识阴中的第六个识。当五色根与识阴和合运作而触五尘时,出生了觉受与了别,这就是觉阴;觉阴又名受阴,因为有五色根及识阴中前五识直接的苦、乐、舍等三受的缘故。由于有了五识对五尘直接觉受了别的觉阴,意识与五识缘于同样的境界中随即加了 admin

2020-02-18

】由这一段经文的开示,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在二乘解脱道中所说的识阴,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心;而意根则是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缘,也是意识的所依根,因此阿含诸经中都说意根是根而不强调意根是识,所以识阴就是眼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之中。《增壹阿含经》卷28中,佛陀说到五盛阴苦的时候,曾经说:【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 admin

2020-02-18

六识能见乃至能觉、能知的自性,都必须依于意根、色阴与识阴等法的存在及运作,这六识的自性才能存在,所以六识的见闻觉知等自性正是识阴六识的心所法,不离受、想、行三阴,仍然为五阴所摄。假使有人误认六识的自性为常住的不生不灭法,并且在阅读了善知识所写的书,或者听闻善知识当面解说之后,仍然坚定地认为见闻觉知性不是五阴所摄之法,坚持见闻觉知性是大乘法中所说的佛 admin

2020-02-18

意识心,他是有生有灭的法;意识心必须要藉由意根触法尘才能生起,祂是二法为缘所生之法。以欲界的意识心来说,必须要有五根的不坏,五根不坏的前提之下才能藉这五根来触五尘,同时意根触法尘来生起意识,所以意识本身是有生之法。那意识本身既然是有生之法,也会因为因缘散坏而灭掉。举例来说,在我们每天眠熟的时候─睡眠无梦的时候─因为意根不作意了,意根不作意了意识就不 admin

2020-02-18

这种会断会灭的心,说是实相心,是不如理的;因为还是属于有起有灭的意识分别心,不过他虽然闷绝了,但是他的意根和如来藏仍然还在,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但是一切已经证得真如三昧,明心见道的人都可以共见,他的身上必定还是有着意根的作意,以及如来藏所现起的种种的功能差别在运转着。因此,对于以离念灵知为真心的,例如古代禅师圭峰宗密,以灵知不昧的心无念无形,认为这灵 admin

2020-02-18

眼识这个道理是这样子,那么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啊!因为意识要藉由意根触法尘才能出生,所以意识不能出生意根,意识不能出生法尘,意识更不能出生自己。所以识蕴不能出生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以及自己。所以意识心是不能出生五蕴的。在三界中有一个天叫作无想天,这无想天是由证得四禅的外道所入,因外道他不知道色界天身是不能常住的,所以他就依止 admin

2020-02-18

又如世间人在下意识中—也就是意根自住的作意中—常常因为自我的存在,而有极微细的洋洋自得,这种心态是很难被人发觉的!不但世间人无法发觉,乃至修行人、哲学家也不知道这种慢的存在,甚至于三果人也很难发觉到这个我慢的存在,所以他无法成为四果人,无法取受现般涅槃,除非有人为他开导我慢的真正意涵。譬如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我思故我在,喜乐于自己存在,正是基 admin

2020-02-18

由佛陀无垢识出生的大圆镜智,所以能够鉴照一切法界,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统统都能够鉴照;佛的意根有平等性智,佛的意识有妙观察智,佛的前五识有成所作智,所以都能够应现化身,十方世界有感而应,这些都是能利乐众生,这些仍然是无漏的有为法。所以,有为法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有漏的有为法,另外一个是无漏的有为法。因此不能因为阿赖耶识心体也有种种无漏有为法,就有人诽谤说 admin

2020-02-18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 admin

2020-02-18

八识可分成三类,谓: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即意识),又称前六识,借助浮尘根和胜义根各自了别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尘;第七识意根,是无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丶意处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第八识如来藏,是前七识的具有依,是世间万法的根本,记录众生的心行和业种,执持色身。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 admin

2020-02-1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色蕴存在,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存在;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存在;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存在;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存在。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 admin

2020-02-18

(二)第七识(称为末那或意根)是恒审思量;祂遍缘一切法,因为恒时于其所缘诸法思量该取该舍、该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尘万法中时时作主、处处作主之心。祂从第八阿赖耶识中出生却不自知,反执第八识为自内我,将第八识据为己有。由不肯承认自己虚妄故,由遍计(贪著)诸法故,恒令第八识流注自身之种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断的从第八识出生,而能于三界中现行不断,吾人之五阴亦因此 admin

2020-02-18

阿赖耶识也能够变现意根出来,让意根能够时时作主、处处作主。当意根开始作主之后,却又把阿赖耶识据为己有,而说阿赖耶识的所有功德性都是意根祂自己的功德性,这就是唯识学中所说的意根恒内执阿赖耶识为我。这一句话,还没有破参的人就一定听不懂,只懂得字面上的意思,不懂真正的意思,但是破参的人一听就懂了。其实意根是附属于阿赖耶识的,只是因为阿赖耶识从来都不作主, admin

2020-02-18

那不动无为又是什么呢?不动无为是在讲禅定中第四禅的境界;在第四禅的境界中,第七识的意根不动,第六识的意识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叫作不动无为。无为法统统是依什么而建立的呢?是依附于真心如来藏的涅槃性而建立的。关于涅槃的种类有四个,除了前面所讲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外,还有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这三个。解脱道修行人在七转识上面断尽了 admin

2020-02-18

但是这五别境法完全与意识心相应,而其中的每一个法,都有少分或多分功能和前五识相应;最后一个慧心所的部分,少分与第七识意根相应,前四个----欲、胜解、念、定心所有法,则与意根完全不相应。意识是与每一个别境心所有法都相应的,所以觉知心的祂,不但有五遍行,也与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所以祂能够作很广大的了别,也能作很细腻、很深入、连贯、广泛的思维与整理。你如果 admin

2020-02-18

】(《大乘起信论》卷1)若离妄念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如果能够理性的信受一切众生果报,皆是由众生的自心如来藏所出生、所建立、所长养,众生一向都是住于其自心如来藏中,从未离开过,而如来藏真实如如,不对六尘见闻觉知,不在六尘中生起妄想、妄念,不觉知自我;六识心及意根末那识因为无明,才会对五蕴以及六尘境界生起妄想分别,对五蕴生起颠倒想,而误计为真实我与我 admin

2020-02-18

因为有情死后,十八界只剩意根不灭,而意根末那识并不是能执持业种的心,必须由阿赖耶识执持一切种,往生来世而受报现行。这种阿赖耶识集藏一切法种不灭、遇缘现起的现象就是赖耶缘起;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持种,众生就没有持种心,则业感缘起必不能实现,那么一切人应该都只有一生,而没有过去生,也没有未来生,死了之后就成为断灭。也就是说,赖耶缘起就是一切法的缘起,离开阿 admin

2020-02-18

因为第七识的意根末那识,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意根为何由阿赖耶识中出生呢?那是因为无明!阿赖耶识中执持了意根与意识的无明种子,导致意根始终执着自我的永续存在,不肯灭失掉自己,就因为这无明的种子作为出生的助缘。当有情众生舍寿的时候,就会促使阿赖耶识产生一个中阴身出来,所以上一世的肉身死了,意识不再能借着上一世的身体而现起的时候,意根和意识就会借着阿赖 admin

2020-02-18

意根各位可能难以理解,各位所知道的是意识,意根很明显就是意识生起跟运作的依靠。但是各位很难去了解说:那意根到底在哪里呀?如果谈到五根,五根的浮尘根你是很容易看得见的;但是五根的胜义根呢,你虽然看不见,但是现在医学很发达,我刚刚这样讲,你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意根是心,我虽然跟你说意根是意识所依靠的,但是因为你只能知道意识,事实上你没办法了解意根。我在这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