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外六入与内六入有何差别呢?外六入指的是由五扶尘根与意根缘于外六尘的现象,而内六入则是指如来藏变现之六尘内相分,此六尘内相分被六识心所缘的阶段,因此两者是有明显的差异。了解有外六入与内六入之后,这里很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识阴六识所取的是自心所现的六尘内相分,而非外六尘相分。因为这样的缘故,就引生出一个很重要的知见,也就是说,既然能取之识阴六识所取的 admin

2020-02-21

话说回头,关于亲证识阴的苦圣谛,关于确实了知识阴的苦集,而现证识阴的苦集圣谛;关于确实了知识阴之苦的灭除境界,而真实亲证识阴的苦灭圣谛;关于了知灭除识阴之苦的种种方法,而亲证识阴的苦灭道圣谛;这都是由识阴自己来作正确的熏习、思惟以及现观识阴的苦、集、灭、道四谛,都必须由意识心自己来作,不是由意根或者真心本识如来藏来作,经过意识的思惟与观行的结果,我 admin

2020-02-21

当他们具足识阴我所的贪爱时就无法断除我见与我执、无法断除念想,也无法远离时时自我作主而不灭失的识阴所行境界,于是连意根都被识阴所误导而生起自我执着,只好继续受生而不断实现生、老、病、死等苦。因此不断在作识阴集苦的事业,令识阴喜乐增长、日渐来广大,我见难断。还有一类人被六识的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及能知之性,这些识的功能所系缚。譬如眼识对色尘 admin

2020-02-21

又譬如说,更细一点来讲,各位可能在有一些、特别是大乘法的佛教的书籍里面,会看到所谓的意根。因为我们刚才谈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项的感官机制,是我们一般在我们的色身,在我们的身体的外表上面,我们就已经有感到,有能够觉知到这五种感官的机制。可是有另外一种在佛教里面谈到的,这个部分在佛教里面是跟我们前面讲的眼、耳、鼻、舌、身列在一起,变成是五根之外的 admin

2020-02-21

更有人说要随顺知、随顺觉,对于平实导师在《邪见与佛法》书中说无余涅槃就是要把十八界给完全灭掉,不能接受!他们都是要把十八界中的意根和离念灵知意识心保持着不断,想要这样去进入涅槃。那怎么能进涅槃呢?那叫作外道涅槃,所以都无法得到正解脱,所得到的都是邪解脱,叫作外道解脱。所以说外道解脱不是正解脱,都还必须在三界中继续轮回呢!世尊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特地示 admin

2020-02-21

如果有人能如实了知四食的内容,便可以了知涅槃境界并非六识觉知心的境界,涅槃境界中是已灭四食,涅槃并非意根、意识觉知心所行境界;因为识蕴六识与意根所行的境界,都不可能离开识食境界。因此假使有人想要以欲界定的离念灵知心,或者是想要以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都是虚妄想。因为离念灵知心永远都有识食,并非没有识食的;即便是三 admin

2020-02-21

)但往世一切的事情和种子都存在第八识如来藏中,但意识无法接触第八识如来藏中的种子,所以我们不会记得前世和往世的记忆,只有意根可以随机地接触到第八识如来藏中的种子,但意根的了别很差,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除非意识的敏锐度很高和智慧不错反观自己而发现!因为意根无法反观,只能靠意识常常反观自己和做合理的推测。所以为什么菩萨可以没有宿命通知道往世的事情?就是 admin

2020-02-21

但是意根专属的恶业,在声闻戒上它其实并不成立的,所以没有罪可说;但是菩萨戒重在心地,因此后面这两句,是依着凡夫和贤位的菩萨们来讲,不是依着声闻法来讲的。这个是说,如果作罪没有成立时,无作罪就不成立了。譬如杀业,如果没有把人加以杀害,意业中的有作罪就不成立,有作罪不成就,无作罪跟着就不成就了。可是如果从诸地圣位菩萨来讲,杀人的事情虽然还没有杀成,但他 admin

2020-02-21

当阿赖耶识继续舍身到心脏处时,由下往上而舍的过程,也到了心脏处的时候,意根便随同阿赖耶识从心脏处离开色身;而阿赖耶识完全离开的前一刹那,冷触已经遍满全身,但舍离头部的后段时间中,意识已经不在了,已无意识心能触知全身的遍冷。另外一种死亡的过程,是属于造善业及断我见,或证得本识眞如的修行人。冷触的位置恰好相反,是从脚底开始舍身,而从脚底首先生起冷触,然 admin

2020-02-21

妄心指的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上因为我执而现起的意根。为什么说祂们是妄心呢?因为祂们是要根、尘相触才现起,不能常住,所以是虚妄法。因为无明痴暗的因缘,妄心依止于有生有死、无常的五蕴,来执取虚妄的六尘境界不断熏习,而更加增长了痴暗无明所现起的与六尘境界相应的六识心。祂生起了种种分别妄想----欲界的我、色界的我、无色界的我;把欲界的一 admin

2020-02-21

那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意识心有时候祂的所缘是会有虚妄性的,包括受种种意识相应的错误知见以及意根之遍计所执性的影响,造成意识之种种虚妄分别。因此,我们是有必要对于“六尘及六入”来作一些探讨,这样就能够比较清楚我们所缘的六尘之真实相貌。 而因为虚妄分别的关系,误以为自己所取的境界是真实的,因此就衍生出种种虚妄的执著。一般众生对于境界的执 admin

2020-02-21

那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意识心有时候祂的所缘是会有虚妄性的,包括受种种意识相应的错误知见以及意根之遍计所执性的影响,造成意识之种种虚妄分别。因此,我们是有必要对于“六尘及六入”来作一些探讨,这样就能够比较清楚我们所缘的六尘之真实相貌。 而因为虚妄分别的关系,误以为自己所取的境界是真实的,因此就衍生出种种虚妄的执着。一般众生对于境界的执 admin

2020-02-21

那阴宅风水会影响子孙跟未来世的自己,这是因为不可知执受,跟意根的执着性有关系。阴宅的风水,会不会影响到子孙呢?会影响到子孙。会不会影响到未来世的自己呢?会影响到未来世的自己。这是不是因为风水的本身呢?不是,是因为如来藏的不可知执受。如来藏的不可知执受,是跟意根遍计所执性的执著性有关系。什么叫作不可知执受呢?这个情形展现在什么地方呢?譬如说,有的人这 admin

2020-02-21

三乘佛法的真实义就是什么呢?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的意识觉知心祂与处处作主的意根,这个不是本来就在的,而是被出生的。那么能出生的是什么法?能出生的法能够出生这样一个有见闻觉知的法,然后有处处作主的行相,那能出生的法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行相?你能够知道以后,才表示你知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实相;你如果不知道的话,就是在无明中,在无明中的时候,你就不知道生命 admin

2020-02-21

那是由于执着色身为我,等到年纪大一点了,看见老人家过世,知道色身会毁坏不能长久,那么又执着意识觉知心为我,或执着时时刻刻思量作主的意根为我,以觉知的我、思量的我为身,叫作身见,又叫作萨迦耶见,又叫作我见。我见会使得众生不断地从自我出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然后生起种种贪爱或厌恶的心行。换句话说,我见是一切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是学佛人都要断除的,然而却 admin

2020-02-21

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个创伤,就是因为担心我被伤害!那什么是断我见呢?这个平实导师的书上都说的很清楚!大意就是说确实观行五阴十八界是虚妄无常,因缘和合的,五阴十八界并不是真实的我!只是一个组合体!而我们的 admin

2020-02-21

日前有位友人拿了一本从信法师的著作《阿含经的疑难》(圆明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93页),有论及意根,其解释如下:色身是心识所依之根,色身就是心识之根,简称为意根意根的内容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是意根之部分……,若要指出意根之所在,惟有全称眼耳鼻舌身意。若一定要指出意根的话,色身活生生的生命就是意根,色身若坏即是意根败坏,命也尽 admin

2020-02-21

而正觉同修会所倡导的无相忆念拜佛法门,是平实导师揉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其它经典开示的修定要领,以及平实导师实证禅定的见地所创的,是直接从意根来下手。因为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 admin

2020-02-21

我们可以直接说,许多的佛祂们在菩萨因地还没有成就的时候,都是在净土安住的;因为娑婆世界的秽土,虽然可以让我们快速可以增长,可是对我们心理真的是一个挑战;因为你要面对着无始以来意根的执取,祂受到染污的意识所长养;所以你在这个世间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烦恼,这些烦恼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挫折。不论你居家里面你的眷属,你学佛他不学佛,结果你想要怎么样来劝导他 admin

2020-02-21

又沉的意思,不能够和昏拆开来解释,说是睡眠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五十一心所法中之睡眠,也不是指睡得非常深沉而无梦之境界;无梦之睡眠是意识已经断灭了,这个时候只有意根对于法尘起作用,和其余前五识及意识等六个识相应的一切法都不起作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说睡眠是不定法,如同前说不定法于善、恶、无记没有决定性,睡眠只有意识与之相应,而且睡眠这个法只有在欲界中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