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应当要勇于受戒并持戒不犯,就算有时因为习染深重而有犯戒,也可如法忏悔啊!并且忏悔乃是佛所施设的两个很重要的善法,乃是应当保持的法,因为在《大般涅盘经》卷十九中,耆婆菩萨对于阿阇世王所引用佛的开示:「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 三摩地

2018-07-23

如斯辈人,遂无惭愧,宁丧亲族分受形辱,不阙淫性以违其志。或因淫欲,杀害父母、兄弟、姊妹,斯受其殃;或因淫逸,罪及五逆,王者所戮,死受恶报。犹野火行,傍树为燋,既罪自深,复及宗亲。人由淫欲,违佛慢法,谤毁圣众,为诸圣贤之所嗤笑。」——《出曜经卷四》★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梵网经 三摩地

2018-07-23

」「那像妈妈心肠这么好,也是可以帮助很多人的!」母亲一愣,这……超出剧情了!有点腼腆,她嘟囔着说:「我哪有帮过谁?」有啊!妈妈!您曾经说过,只是我都漫不经心,甚至不让您说啊!我惭愧的在心里低呼着!跳出了既有的框框,就不必刻意配合「韩剧时间」才能见面了,不再是被动的响应母亲的牢騒,而是主动的、快乐的和她一起讨论:「当初为什么要帮他(她)? admin

2018-07-23

由此观之,菩萨乃是以发大悲心而行布施,是以济救拔除众生之苦为己欲,非如吾人布施时多作功德福德想,行者岂能不生惭愧心焉?(原标题:“布施”相略探) 三摩地

2018-07-23

由此观之,菩萨乃是以发大悲心而行布施,是以济救拔除众生之苦为己欲,非如吾人布施时多作功德福德想,行者岂能不生惭愧心焉?(原标题:如何才能使布施之行得以成就) 三摩地

2018-07-23

下品中的上品人,他没有财物可以布施,可是看见人家来求时,他对自己没有钱财可以布施,觉得很惭愧,因此心中生起忧愁烦恼来,希望自己有钱财可以布施。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下品人,以这些不同的心态与作为而再分成三品。佛接着总结说:下品施主是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的。所以我们有时会说:如果是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不可能一穷二白,连一个小布施都做不出来。从来都不布施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违背这样的自我要求,这个人就具备微妙智慧的因缘了,未来一定会证得微妙的智慧。这种心态,诸位一定要建立起来,不管你买了什么食物回家,要吃之前先想:我有没有供过佛了?不管什么物品都先供佛,供了再撒下来用,未来福德不可限量。想想你一个月要吃多少食物,这些食物都先供佛,这样一辈子下来,福德可就很 三摩地

2018-07-23

二是在为众生宣说时,若自己还没离开生死烦恼的过患,在为众生宣说时,也会使自己更深入的体会,也会生起惭愧心;有惭有愧是善法,会使自己渐渐的次第断除烦恼障的种子。前四种事加以这四种事,总共有八种,都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所应注意的。然后佛作了一个结论说:离开这八件事情而不愿做到,却希望亲证佛菩提,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亲证佛菩提是从明心开始的,但是从初住位尚未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是否能明辨世间善恶、对父母有无孝养、对师长有无恭敬奉侍之心、是否喜欢损人利己、有无奸诈权谋,有无偷盗、烟毒、酗酒、说谎习惯,有无失信、惭愧羞耻心等。若这种为人处事之世间道德、基本规矩,都无法做好,则知此等人之心性尚未适合修学佛法。更何况求悟二乘圣人所不能证之如来藏妙法呢?此人须多以世间善法、人天善法加以调柔,使其心性改变以后,才可授以佛菩提道 三摩地

2018-07-23

真心衪是我们本自存在、完全无所得的本心,因为真心衪是无所得的心,当然对于万法是没有爱、取啊!而我确有很多的爱取而产生烦恼起瞋,实在很惭愧,定力不够沉不住气随六尘起舞,向外攀取而令心动了!真是汗颜啊!沉不住气时,若一再的往外怪罪,这是自己功力太差所致,正如《地藏经》所说的那一句话: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三摩地

2018-07-23

一万两千位仙人看到这种情形,都觉得很惭愧,也学了夜儿达多的少欲法,不再贪求多欲法,后来也都证得了五神通。由于夜儿达多运用善巧方便的缘故,有次第性教导仙人,并转化诸位仙人的多欲为少欲,乃至证得五神通,这些仙人于命终之后都往生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天。这时佛开示:当时的夜儿达多,就是过去世的我;这一万两千位仙人,就是现在的一万两千位比丘啊!不仅佛在《杂宝藏经 三摩地

2018-07-23

五阴身亦不生惭愧,不知第八识如来藏的恩泽,如同一个人蒙主人养育却背弃舍离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五阴身又如同死尸,于日日夜夜中一步步接近灭坏。我们因为有这个五阴身,所以才会领受诸苦,于一切处都没有真实的快乐可说。五阴身是种种痛苦的所依,一切众苦都因为有五阴身才会存在。五阴身又如空无一人的聚落,因为我们的五阴身没有一个真实主宰者的缘故。五阴身毕竟空寂,是依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圣法中,若有好诚信,具足成惭愧,庶几无悭贪。已拾离五盖,常乐行精进,成就诸禅定,满具常弃乐。已得无食乐,犹如水浴净,不动心解脱,一切有结尽。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贫穷经》)语译如下:【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世间有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个懂得依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对于自身智慧之不足而深感惭愧,且一定会谨遵佛诫,绝不会轻贱般若之体──阿赖耶识,也不敢稍稍轻慢于活我法身慧命之恩师。更不会如2003年退转于阿赖耶识的人,轻贱禅三所发起的般若实相智之功德而说出「般若实相智可以从观看Discovery中获得」之痴话。诚然,对悟后依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来说,Discovery 三摩地

2018-07-23

」时,彼道人告妇人曰:「若汝夫主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所言夫主来近,妇寻语曰:「夫为须陀洹,道为应尔耶?」夫闻妇言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意,在闲静处思惟校计,成斯陀含、阿那含果。自知已得道迹,便不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汝今何故永息欲心,不与吾从事?」夫告妇曰:「吾审见汝已,何由复共 三摩地

2018-07-23

这种感觉使我感到惭愧,但是从不为此气馁。这些经验和尝试使我得以支撑下去,并给我以莫大的喜悦。但我知道在我的面前横陈着一条崎岖的道路,我必须穿越它。这段话,笔者倒是认为一些官员要好好领悟!为何那么多的总是越不过这道坎!看看从中能否悟到什么?(原标题:甘地与禁欲) 三摩地

2018-07-23

我知道我今生要做的事儿,这一点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动摇过;也知道自己的业力,从开始到现在好像也没有消减过,心中的感慨、感动、惭愧、愿力交织在了一起,只有哭了,哭过了好像痛快了一点!我觉得我不能提醒你什么,而且好像提醒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刚刚和一个同修谈他的烦恼,我说:你只要这样这样……做就可以了。他说:师兄啊,你是没有在其中啊,我做不到啊。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为说法令生惭愧。于所犯罪发露忏悔。不堕恶趣增进善根。长养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初发心菩萨由于宿世的因缘转生在五浊恶世,并有善根使其亲近明师,志向大乘甚深妙法。虽发菩提心,但是智慧浅薄,就是初发心菩萨。其人听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并且于智慧浅薄之人前读诵解说。听到的人惊异恐惧,对菩提道起了退却之心,转而以声闻乘为志向。这是初发心菩萨的第一根本重罪。 三摩地

2018-07-23

是人常观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讲记这一段同样是帮助我们缩短佛菩提道长久时劫的方法,(原标题:证悟之后能够迅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四个方法)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