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善男子!若有众生能作如是胜供养者,成就十五殊胜功德而自庄严:一者常有惭愧;二者发净信心;三者其心质直;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入无漏慧;六者常见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说行;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 admin

2020-06-13

  所以,忏悔这两个法,必须与惭愧心所相应。如果能够知道自己有惭有愧,那就表示于善净法有善根,因为忏悔、惭愧这些都是善法,忏悔是离不开惭愧这两个善心所的。对于惭愧的部分,我们举一段佛在《大般涅槃经》中的经文来说明。经文中提到耆婆菩萨对于阿阇世王的劝告,当中有引用佛的开示,显示出惭愧、忏悔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经文是这样说的:【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虽作 admin

2020-06-08

  当时有一位大臣,也是佛弟子的耆婆告诉大王说: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虽先作恶后能发 admin

2020-06-08

  但是大乘佛法中说的僧,却不限于出家僧,也包括了在家僧,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这样的圣教说有四种僧:【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其中世俗僧是剃须发、着袈裟、受声闻别解脱戒的出家人。另外无惭愧僧则是为了活命而出家归依佛门,但却毁犯一切出家戒而无惭无愧,具足了悭贪、嫉妒、愚痴及憍慢,贪着名誉、恭 admin

2020-06-08

  色界、无色界诸天也都有大福德,我们应该检查自己有没有这些往生的福德?如果没有,应当心生惭愧,好好计划取证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福德,然后再回向继续生于人间行菩萨道。如果能如此念天,当然不会下堕,这也是菩萨的基本基础嘛!所以在家菩萨要具足六念。由以上的道理,说念戒、念施、念天属于福德庄严。--------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二庄严品>第十二学佛人 admin

2020-06-08

  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夜勇猛精进没有睡眠,因此就导致了双眼失明;世尊哀悯他,于是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很快的尊者就得到了天眼,观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由于睡眠心所能令心识昏昧,会障碍修行者修观, admin

2020-06-08

  按照戒定慧的不同,可以分为凡夫僧、胜义僧、哑羊僧、无惭愧僧。根据三乘菩提的不同,可以分为声闻僧、缘觉僧、菩萨僧。--------《三皈正受(三皈五戒十善)之一受持三皈依》 admin

2020-06-08

一者常有惭愧。二者发净信心。三者其心质直。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入无漏慧。六者常见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说行。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尔时世尊即说颂曰我般涅槃后能供养舍利或造窣睹波及以如来像于 admin

2020-04-07

惭愧故人远道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知道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然旧日性情没有变,一时间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圆泽朝他走来了,他问:"你身体好吗?"圆泽笑着说:"李公,你是个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尘缘未了,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继续勤加苦修。"说完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 admin

2020-03-26

第一天拜愿时唱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开始哭了!有悲伤、有感恩、有惭愧;每一拜、每一句都哭得唏哩哗啦!让护三菩萨忙于递上面纸。照例,主三和尚再把诸位学员的我见给杀了,免得死不干净,春风吹又生!于是再次确认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 第二天与主三和尚小参。主三和尚问:“如来藏是什么?”弟子答说:“○○○○吗?”主三和尚 admin

2020-03-03

遥远看见世尊来了,怀着鄙视自己与惭愧的心,退后从别的道路隐藏起来要离开。从别的路将要出里时,又看见世尊,更加的自卑与羞耻,又转向别条路想要避开,心意匆忙之间,装着污秽物的瓦瓶打到墙壁,瓦瓶破了,屎尿浇满身,他深深地生起惭愧心,不忍见佛。当时如来和颜悦色走到尼提旁边,以柔软雷音安慰他,使得尼提身心怡然、和悦快乐。佛对尼提说:你有善根的因缘,因此我来到 admin

2020-02-21

要如何忏除呢?就是在历缘对境当中,对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深心地及惭愧地加以忏除,并且随时随地忏悔,正如佛门所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疏钞》卷1)如果能够这样深心且惭愧地发露及忏悔,并且后不复作,往昔所造的恶业种,很快地就会消失,不仅可以避免未来要受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而且未来也很容易成 admin

2020-02-21

完成供养佛陀及众僧之后,这个饿鬼便现身会中发露忏悔,在那个时候,世尊也藉这个因缘,为她开示种种的佛法,饿鬼听闻世尊开示种种的佛法之后,蒙受法益,心生大惭愧,在那一天晚上就舍了饿鬼身,命终就往生去了。所以看看这个因为儿子为她设斋供佛、供僧的这样子功德,所以暂时就舍离了这一世的饿鬼身,但是优多罗比丘的母亲,她并没有因为这样子就完全舍离了饿鬼之身,她上一 admin

2020-02-21

应当想持戒有持戒的功德,破戒虽然是不好的,但是你透过破戒的地方,能够知道自己产生惭愧惭愧就是善法,而且忏悔也是善法,而且忏悔完以后发愿也是善法,而且发愿完以后,愿意将这种种的善法回向,这样更是善法。如是菩提心不退,佛说这样的戒体还是在的,戒还是在的。所以应当愍念如来这样的意旨,不要当破戒、持戒把它限制住自己,而应当继续勉励自己能够在戒上能够精进,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如是说:【于他财物生贪欲得,是名根本;发烦恼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财任意施与,欢喜受乐复向余说,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优婆塞戒经》卷6)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贪爱之心,想要变成自己的所有,这个就是贪的根本罪。如果起了贪得的心,根本罪成就之后又发起了烦恼心:也就是说,心中施设方便,想要将别人的财物变成自己所有。换 admin

2020-02-21

这位妇人听了,犹如醍醐灌顶一样,因而醒了;觉得很惭愧也深自悔责,于是对世间的恩爱不再眷念,接着再思维五阴世间真的很苦;因为这样的缘故,得以厌离五阴苦,得法眼净,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从上面这两个佛典故事说明,可以得到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这种生离死别的苦就是爱别离苦,由于众生不了知爱别离苦的缘故,看见自己的眷属别离乃至死亡,往往哭得死去活来,让人为 admin

2020-02-21

所谓的忏悔,就是对于过去有如是因,想要表达自己的惭愧之心、想要表达自己的悔悟之心。能够知道有这样的心,能够真正诚实面对自己必定有这样的因果的关系,就可以让这个种子的发芽减缓它的势力;即使是结成果以后,也可以很快的凋谢,不至于说要一直长满到这一生完毕。就算是这一生,都会遇到儿子媳妇不孝顺,可是因为在忏悔的过程中,能够亲近三宝、能够自心调伏,这样你所觉 admin

2020-02-21

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有情皆我亲友、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 admin

2020-02-21

说来惭愧,这段话所描述的,除了没有对年老的父母冷言冷语之外,基本上就是末学的写照,当然自己也因为这样的行为而福报減损。因为,在这样行为的背后,有这么一个观点支持着我,那就是认为供养师父的功德,比供养父母的功德要大得多,因为虽然父母生养我身,但师父却是会出生我的法身慧命。虽然供养僧宝功德很大,可是自己确是以这样的功利心来供养僧宝的,所以心不纯正,违悖 admin

2020-02-21

68、潦[lào]泪态——女人喜以乖违的身心来任性自用,不顺心就以轻慢的语言来毁骂丈夫,出言不知谦逊谨慎和惭愧。九、谄诡害他类69、危人态——女人喜以他人的危险来换取自己的安全,并视他人危机为乐。70、诅恶态——女人喜以诅咒、诬赖的话,来恶言中伤贤人;故作姿态,以美言惑众,使人迷乱道德。71、谀[yú]谄[chǎn]态—&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