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有许多佛弟子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 三摩地

2018-07-21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有许多佛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我会的善知识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动中定的功夫 三摩地

2018-07-21

《梵网经》菩萨戒经常提到:佛性常住、孝顺心、慈心。我们就是要依于这三句话来修证四宏誓愿、四预流支、四种法要的;菩萨优婆塞(就是指男居士),优婆夷(就是指女居士),要如何在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道理。《梵网经》菩萨戒的 三摩地

2018-07-21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有许多佛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动中 三摩地

2018-07-21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有许多佛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动中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经过前面信、进、念、定、慧等五力的进修,心性渐渐转变,已经快要破参了,他的所说所行也如同诸佛一般;这时候虽然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对于第一义谛妙法,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时由于心性的转变,使得他的容貌显现出如同诸佛一般的慈和智慧相,这时的心地都不再歪曲了,而能安住在之中,这就叫作正心住。也就是说,菩萨修行到了这个地步,在身心之中已经能够以菩萨自 三摩地

2018-07-21

行十善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出家不淫),对众生修慈心;然后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对众生要说如实、有意义的话,不欺诳;不贪、不瞋、不谤菩萨藏。对于这个十善业,为什么也是修集福德资粮呢?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为大家说,譬如说妄语。那么在这个妄语方面呢,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世间的经营事业上面,对众生老是欺诳,不诚实,要从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三种人适合修学人乘善法,他们愿意受五戒,但是心中对众生并无心,不肯发愿为众生的救度而努力,只想保住后世的人身而已。第四种人如同教中专门行善而求生天堂的们,他们如果一开始就接触到佛教而信受了,就会修学天乘的善法,在持五戒以外,更进一步修行十善业道,心中回向来世生于欲界天中,但是却不可能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能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声闻种姓的 三摩地

2018-07-21

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增利智菩萨,遍以大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外学人的欢迎。很多佛弟子由于深具善根福德,并有抉择智能,一旦有因缘接触平实导师所著作的各种正法书籍,便很容易与正法真义相应而信受,并依之修学而 三摩地

2018-07-21

当然就会无法以他证悟的功德来做上回向,他不会回向发愿成佛,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佛了;又因为所悟不真的缘故,他也不能够体解世尊的大慈大;也不能体解释迦如来以人天导师之尊而屈降于五浊恶世利益众生的愿;他也不能体解释迦如来隐蔽祂所有无量无边的威德势力,示现和凡夫一样的五蕴身而在人间度众。因为这个人他所悟不真,所以他转依无效,因此他不能体解诸佛世尊的大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经过前面信、进、念、定、慧等五力的进修,心性渐渐转变,已经快要破参了,他的所说所行也如同诸佛一般;这时候虽然还没有开悟明心,但对于第一义谛妙法,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时由于心性的转变,使得他的容貌显现出如同诸佛一般的慈和智慧相,这时的心地都不再歪曲了,而能安住在之中,这就叫作正心住。也就是说,菩萨修行到了这个地步,在身心之中已经能够以菩萨自 三摩地

2018-07-21

佛興慈,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如来藏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如来藏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如来藏心是证悟标的)。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识蕴者也)。一迷為心, 三摩地

2018-07-21

克勤圜悟禅师多有此类开示于学人者:既得旨(证真如妙旨)之后,绵绵相续管带,令无间断,长养圣胎;纵逢境界恶缘,能以正知见定力融摄之,打成一片……当平持此心,无我人、无爱憎、无取舍、无得失,渐渐长养三十、二十年,逢顺违境得不退转,到生死之际自然翛然,无诸怖畏,所谓‘理须顿悟,事要渐修’……却须先悟了本来,明见‘即 三摩地

2018-07-21

如此误认为好脾气、修福、打坐、修定就是在修证佛法,而且还自得其乐,不肯接受正确的法义,这不是一件很可的事情吗?难道真的要完全断除世间法中的所有烦恼,才可以明心证悟实相吗?维摩诘大士说:「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也就是说当您还有烦恼时,不用先把烦恼完全断了,只要先降伏部分烦恼而能够专心修学、发起菩萨性、累积福德、具足正 三摩地

2018-07-21

也奉劝许多已经不停留在这里的菩萨,对于有人问您:那是不是这个,只要他问话的本质目的是这个,不论他运用了多少说话问话的技巧,您都不应该去肯定他,这有些事情,一二三也是在网站上才学乖的,可是这些喜欢去探求答案的人,在未来的每一世都无法自力参究,还是会继续地猜测和刺探,真是一群很可怜的人!至于更有人问道:接下来应该如何继续,也请先绝对不要大嘴巴多言,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若是在世间生活过程中,种种苦受也都是由识阴来领受的,生老病死忧苦恼等苦受,也都是识阴所不能免除的,当然都是识阴的苦,所以佛说有受皆苦。然而受阴、想阴、行阴的无常之苦,其实都是由识阴辗转出生的苦。识阴的一切苦,依世间法现前观察之,其实无边无际;譬如八苦中的任何苦,都是因为有识阴才会存在;推而广之,世间所有苦,包括三界六道中的一切苦、一切乐、一切境界 三摩地

2018-07-21

楞严经说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了不起了,但是下一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还是意识心所感受的法尘境界,不论是这法尘境界都么殊胜,有光有影,有宁静,有自在,有不执着,有平等慈,有菩萨,有空,有虚空,有念,无念,这些都还是法尘,还是在意识心的分别所知境里面,所以只是这三界中的相貌是认取,这还是境界相,不能算是实际理地!真心是从本以来 三摩地

2018-07-21

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恩逾父母,当时若为说却,何有今日事也。”乃述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四、悟后起修(一)悟后应修学唯识悟后应随善知识修学唯识种智。禅宗的开悟仅仅是大乘佛法的见道,悟后需依《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 三摩地

2018-07-21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 三摩地

2018-07-21

有几位明心的菩萨提到悟后转依如来藏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后,会有无法发起菩萨慈的疑惑。末学惟恐部分有这种疑问的菩萨长时无法释怀,以致影响佛道修学,故不揣孤陋,谨以个人一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菩萨明心后既然找到如来藏而有所转依,理应转依如来藏心体的全部。所谓如来藏心体的全部,不是只有祂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更重要的是祂鉴机照用的无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